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切入渗透创新引领以移动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进程
改革观察42〉〉〉短信 栏目主持/彭奇伟邮箱/pengqiwei@tom.com当代贵州2009年11月上第21期10月26日上午,黔西县苗学研究会宣布成立。切入渗透创新引领以移动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进程■文/翟德怀工业化、信息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历史过程。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再到十七大推进“两化融合”和“五化并举”,反映出在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党和政府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坚定决心。在我省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石宗源书记曾指出,“工业化进程是影响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因素,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要求“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强调,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提升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推进“两化融合”的高度重视和长远部署。推进两化融合,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成果,推进传统工业改造提升,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我省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通信运营企业提供的数据增值业务、综合信息服务,尤其是移动信息化服务,有力提升了我省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渗透是两化融合的关键“两化融合”的前提,综合建立于信息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工业化转型的时代需求之上。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自上世纪末通信重组以来的10年间,我省通信产业飞速发展。据统计,作为我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光缆线路长度已达到18万公里,互联网出省带宽超过100Gb/s,交换机容量达3000余万门;在信息化业务,尤其是移动信息化业务方面,针对工业信息化改造方面的产品已初具规模。可以简而概之,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之一,经过30年、尤其是最近10年的发展,通信业不仅摆脱了瓶颈帽子,而且已经发展成为我省的战略支柱和前瞻性产业。毋庸置疑,工业化进程的相对迟缓,是造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因素。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产业振兴,及进一步促进经济企稳向好的特殊形势下,更需要在信息化带来的这场经济社会变革大潮中,努力拓展信息化大视野,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进程,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和改变发展模式,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持续发展实力的工业企业;同时,应加快以通信为基础,涵盖电子、计算机软件等内容的信息产业链发展,带动行业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在两化融合进程中,工业企业充分利用通信信息技术和网络化手段,可以推动资源配置、流程再造、业务重塑和管理决策的信息化,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而通信运营企业关键是要找准信息化改造的切入点,将信息化应用嵌入到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进一步实现工业企业的设计网络化、生产自动化、管控一体化和管理信息TD-SCDMA在贵州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图为TD网络于2009年5月17日开通后,黔西南州主要党政负责人现场体验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等G3业务。改革观察43〉〉〉短信 栏目主持/彭奇伟邮箱/pengqiwei@tom.com当代贵州2009年11月上第21期在认真进行城市、乡镇低收入家庭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盘县向符合申请条件的3305户发放了359.67万元的住房租赁补贴。化,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另外,由双方共同携手,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将极大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炭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之,由通信运营企业与工业企业双方资源与技术的渗透与融合,对于提升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流程、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不断优化发展模式,提升发展效率,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移动信息化引领两化融合新潮两化融合是我国通信业发展的大背景,为通信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也对通信业的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几年来,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日趋融合,使通信与信息的边界不断被打破,通信运营企业的信息化支撑能力也在这一融合潮流中得到了极大增强。移动信息化以其独具的“移动式管理”优势,为信息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成为信息化潮流中新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在移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通信企业在其网络、技术、业务、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积淀水平和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其所具备的硬条件和软实力,并将直接决定其在两化融合进程中的贡献度和生命力。在传统的“固定式”信息化服务制约日趋显现时,基于“移动式管理”的信息化服务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在我省通信基础网络大发展的十年间,先后于2003年实现了移动通信“乡乡通”,2007年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至今自然村的移动通信覆盖率已超过了95%。同时,基于村通网络覆盖而建设的光缆传输遍布贵州各个乡镇村寨。网络的迅速延伸,为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信息化水平提升和“两化融合”成为可能。作为我省村通网络的主要承建单位,中国移动贵州公司立足于“移动信息专家”,经过十年运营积累,打造了一张覆盖面最广、覆盖质量最优的移动通信网络,并持续打造专业化运营支撑体系,强化信息化支撑手段,增强信息化支撑能力。同时,软交换、CMNET及IP化改造等新技术使用,进一步实现了高速数据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叠加与融合,为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奠定了硬件基础。该公司秉承“正德厚生臻子至善”的核心价值观,以网络为基础、业务为依托、价值为导向,多年来对管理、服务进行持续革新,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两网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强大的网络基础,贵州移动结合企业特有的硬条件和软实力,灵活采用“无线+有线”组网,加快推广以移动应用为新航向的系列信息化业务,正在逐步使无时不在、无所不能的信息化社会真正展现在我们面前,为两化融合注入了新的强劲活力。如:“商信通”可为机电、轻工、化工等企业提供移动政务、商机资讯、供求信息等服务;“烟信通”可实现烟草访销、稽查、防伪等功能。在工业信息化改造中,煤炭企业可用信息化实现安全掌上监控,钢铁可用信息化强身健骨,有色金属可通过信息化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调度等等。TD发展将加速两化融合进程工信部有关领导曾指出,要用创新的态度来推进两化融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我省实际,无论是工业化还是信息化,都仍处于不断探索、实践、提升期。创新与融合,就像产业升级的左右手,创新的态度对促进两化融合至关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营造创新的生态环境,是两化融合的关键。从推动工业转型和改变发展模式的本质内涵来讲,两化融合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量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新兴行业,三是要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过程的核心技术。因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把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加快推进信息通信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是推进两化融合的最终要求。一直以来,我国通信业一直使用欧洲、美国等国外技术,信息化核心技术一直掌控在别人手中。我国自主创新通信技术TD-SCDMA作为世界主要3G通信标准的推出,打破了这一被动局面,核心技术的掌控及其引发的创新连锁效应,将有力推进我国的两化融合进程和信息安全工作。当前,中国移动贵州公司正围绕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国家创新,全力推进TD-SCDMA在我省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实现了贵阳、遵义、安顺市等各市(州、地)城区的网络覆盖,未来5年中,贵州移动还将继续投资60亿元用于TD网络全面覆盖建设。在TD建设和发展中,各级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省政府于年初组织召开了支持TD建设发展的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并与各市(州、地)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在今年6月中国移动与贵州省政府,以及后来贵州移动与各市(州、地)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都明确将共同推进TD建设、发展、应用,将TD纳入政府采购等事项作为重点合作内容。政企携手,将为TD建设发展提供了巨大保障力量。TD的发展及其信息化应用,将对我省信息通信的创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将极大推进我省“宽带无线化、无线宽带化”进程,使移动信息化兼备移动、固定信息化优势,以其“宽带化、移动性、实时性、安全性”优势,开启我省新一代移动信息化时代,极大加速我省的两化融合进程。(作者单位:中国移动贵州公司)贵州省“村村通”移动电话工程从2003年启动,由于基站全部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通信设备搬运主要靠人抬马驮。图为贵州移动工程人员齐心协力搬运设备。改革观察44〉〉〉短信 栏目主持/彭奇伟邮箱/pengqiwei@tom.com当代贵州2009年11月上第21期近日,我省2009年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项目正式启动,项目贴补资金达2000万元。立足城市服务打造黔南旅游集散地■文/本刊记者谢 军 彭奇伟 刘立琼2009年11月6日至7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该州首府都匀召开。对于黔南,特别是都匀来说,这将意味着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轮机遇,都匀各界对此倍感期待。作为主办城市,都匀将以怎样的思路和目标,比较性、适应性的科学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本刊记者就这一问题专访了都匀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晓剑。宏观背景,有忧更有喜《当代贵州》:胡市长,您好!黔南州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即将召开。通常来说,每一次节会都将对举办地产生一次大的触动,并带来新的变化,一到都匀,我们就感受到了一种喜庆的气氛和广大都匀市民对旅发大会的期盼,作为主办城市的负责人,请您梳理一下都匀市发展旅游的路径。胡晓剑:对都匀旅游发展的解答,必须从宏观背景去分析,并据此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增长极所在。从现实的情况看,都匀没有大资源、大项目。在贵州,如果没有有色金属、煤炭、磷化工等矿产资源支撑,要发展经济是相当困难的。目前都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属于典型的“小马拉大车”,统筹城乡发展难度大;同时由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大量“三线”企业调迁,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存在“三多一少”,即困难企业数量多、下岗职工多、负债多、资产少,加之重点工程和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拆迁任务重、失地农民多,改革发展的压力和包袱很大。但另一方面,没有矿产资源优势,使得都匀的环境留存和空气质量较为优良,这大概算“鱼和熊掌”吧。在贵州,都匀有着环境、区位上的比较优势,有改革开放期间甚至是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存量资产、标准产房、土地资源、道路交通资源、产房资源,再加上大量富足的劳动力。除此之外,320、321国道交汇于此,“四高”即扩能改造的黔桂高速铁路、贵新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纵贯全境,都匀成为贵州南下北上、西联东进的重要节点城市。因此,都匀的交通运输成本、物流成本会相对其他城市更低。所以,抢抓“四高”建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向内地梯度转移骤然加快的机遇,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招商建设一些现代化、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业、企业,如大装备制造等,都匀是具备条件的。都匀经济社会要发展,必须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实事求是。趋利避害,宜居宜业《当代贵州》:当前,贵州全省的旅游可谓“遍地开花”,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大搞景区、景点建设,你认为都匀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推动旅游发展。胡晓剑:在全省旅游格局中,都匀如何趋利避害、快速发展?这是都匀市委、市政府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黔南州是这样定位都匀的:以荔波为龙头,以都匀为中心舞动黔南旅游。什么是中心?就是集散地,把都匀作为贵州南部的旅游集散地,利用环境和房地产行业的开发,去聚集、吸引人气到都匀置业和创业。显然,都匀用现有的景区、景点与遵义的红色旅游、黄果树的传统旅游、甚至荔波的新兴旅游去比较,都匀虽有一定特色,但不具备竞争的比较优势。如果都匀发展旅游时也搞一哄而上,举全市之力大搞景区、景点,并以此吸引游客来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就是在和省内兄弟县市拼消耗、
本文标题:切入渗透创新引领以移动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进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