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深圳中心区中心广场及南中轴景观设计入围方案
序言:试验田演义序言:试验田演义公元1192年,客家人黄西为到此,披荆斩棘,开荒造田,块块成格,故名为“福田”……序言:试验田演义公元1979年,四川广安人,中共领导人邓小平在此圈地,定为区特区和试验田,进行国家的改革试验……公元1992年,邓小平再次南下此地,指出发展就是硬道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序言:试验田演义公元2004年,来之五湖四海的“深圳人”,在此兴建“福田”广场,对土地、人和地方精神的危机,提出并实践了开创性的解决方案,继续着试验田的演义……挑战:同样的大是大非呼唤同样的原创精神•二十一世纪深圳人和中国人、深圳和中国城市面临的两大危机一是人地关系的危机工业化的城市在吞啮着自然和诗意的乡村,人们日益远离土地,失去对土地的敬畏和依赖,失去了健康和人性的自我,我们的儿童失去了关于土地的童话和体验……挑战:同样的大是大非呼唤同样的原创精神第二大危机:民族文化和现代中国人的归属与认同自从16世纪的罗马教皇用赎罪券修筑了圣比得广场,巴洛克之风便从意大利刮到法国、美国,而今又随全球化浪潮来到了中国,连同麦当劳和肯德基一起,巴洛克式纪念性和城市化妆运动席卷大江南北,失去的是民族个性、地方精神和自我。对策:回到土地•回到土地的肌体•大地母亲•找回土地的含义•土地是美•土地是栖居地•土地是系统•土地是符号•土地是神于是,有了我们的设计:“福田”“福田”是深圳市中心区中轴线所在的地名,亦为本方案的名称。田——既为希望的田野,亦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验田,更是“福田”——幸福之田,瑞祥之田。田——更是生态城市理想的景观实践,城市含义的拓深和发展,结合文明史生态主题的凸现,我们可以以一种新的视野审视农业景观,那些田野,那些绝美的大地肌理,并且将之纳入城市的崭新概念中……田——也是现代中国景观个性的一次探索,希望在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之外,找到一条现代中国的景观之路。当一种艺术走到终点或一个阶段时,便需要重新回到本原去获得灵感。本设计方案试图抛弃被中国历代文人和造园家临模已久的所谓传统形式,同时拒绝西方巴洛克的设计手法,而是直接从五千年中国大地的人文景观中汲取营养,从大地与平民的淳朴和率真中寻找现代中国的景观性格和形式。于是,田,一个包含五千年平民情感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的人文精神的载体,最终成为本方案的构思源泉。I、设计过程•形式、功能与含义1.1设计过程—形式现实的田1.1设计过程—形式现实的田1.1设计过程—形式设计过程草图1.1设计过程—场所功能历史记忆—鱼耕1.1设计过程—场所功能改革开放试验田1.1设计过程—场所功能城市客厅:纪念、休闲、认同1.1设计过程—场所精神耕—勤劳朴实1.1设计过程—场所精神开拓创新1.1设计过程—场所精神再生–再创1.1设计过程—形式、功能与含义设计过程1.1设计过程—形式、功能与含义总平面基底平面1.1设计过程—形式、功能与含义概念总平面概念基底平面1.1设计过程—形式、功能与含义概念总平面概念基底平面林冠层路网+密林层草地层广场层地势层基底层总平面1.2分层分析图II、本方案的特色•一丘希望——湖山拥福,田地生辉•一脉文化——前耕后读,多元创新•一层肌理——阡陌纵横,虚实相间•一片林荫——台原斗岛,岗川廊园2.1、一种肌理——田:地域景观与历史的延续,纪念性与休闲性空间的转换,多种涵义的载体2.1.1大地肌理的延续,地域自然过程与文化的载体深圳大地肌理五千年中国大地上最持续、最深沉的肌理是田,在无数的成功和失败之后,田积淀下了关于人和土地和谐相处的智慧。将“田”从大地走入城市,是城市观和人地关系认识的革命。是对城乡二元对立认识最终化解为城乡一体理想的实践。田使城市回归为大地之子,田使城市回归与平民。2.1.1大地肌理的延续,地域自然过程与文化的载体珠江三角洲大地肌理在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之前,深圳的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作为沿海客家文化的渔耕文化。珠江三角洲的桑基渔塘和沿海的海田渔耕,都深深地在“田”上打下了烙印。田的营造、田的种植、田灌溉,田的欢乐,田的意识,田的纪念……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历史印迹,构成这一场所精神的地域和文化背景。2.2.2田亩,人与土地和空间尺度关系的转换深圳中心区广场深圳中心区广场640m×620m,尺度超人,与市民中心和南中轴一起,形成一个纪念性空间。在这一整体的大尺度纪念性空间中,需要有一人体尺度的肌理来使之人性化,而同时不破坏场地的整体纪念性。于是“田”成了最好的答案。2.2.2田亩,人与土地和空间尺度关系的转换田是中国人与土地建立联系的最根本的界面,田的衡量,也是土地的单位“亩”为666平方米,以亩作为相对统一的尺度,以方作为相对统一形态,实现了人与土地和空间尺度关系的转换。珠江三角洲的田的种植,田与地形的结合,甚至土地的颜色,田野上的欢乐……等等,都为广场的细部设计提供了无限的机会。2.2.3福田、实验田与希望的田野:场所与历史语境的集合福田中心区的“福田”地名的由来:源于宋代所题“湖山拥福,田地生辉”一词;又一说:上沙村始祖开荒造田,块块成格,故名为“幅田”。后人谐音为福田,意为“德福于田”。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实验田,是一片寄托那位老人和13亿人民希望的田野,在这里洒满了开拓者辛勤的汗水,因而具有了纪念意义;这是一片期待五湖四海的开拓者来耕耘和收获的肥沃而诚信的五彩斑斓的热土,因而体现了深圳移民文化的特色。2.2.4前耕后读:中国文化完美价值观的体现在这田野之上,一个古老的“耕”字,一个众所周知的“拓荒牛”,道出了深圳这地方,这人民及中心区场所的精神:勤劳开拓,求真务实前耕后读,相映而生辉2.2、一层林冠,三种空间——亚热带群落的丰茂林相,多彩的林荫和林间场所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的丰富多彩的林相是形成本区景观特征的一个基本点。它与深圳的改革开放及移民文化特征一起,构成中心区景观特色的人文与自然两大要素。利用地域植被的多样性特征,本方案在三个方面强调林冠层和林地空间的设计◆马赛克林冠层设计:不同高度和树冠特征的单优势种群,形成丰富的亚热带林相。◆林荫场所:强调林荫作为人的活动层的基本要求。◆虚、灰、实空间组合:根据可进入性,构建独特体验。2.2.1马赛克林冠层设计在田的肌理上,配植不同高度和树冠特征的单优势种群,包括常绿阔叶类、针叶类、竹类和落叶类群落斑块,形成丰富的林冠组合。在空间上和季节上高低错落,花发花谢,交叠变化。2.2.1马赛克林冠层设计在田的肌理上,配植不同高度和树冠特征的单优势种群,包括常绿阔叶类、针叶类、竹类和落叶类群落斑块,形成丰富的林冠组合。在空间上和季节上高低错落,花发花谢,交叠变化。2.2.1马赛克林冠层设计植物配置分布图2.2.2虚、灰、实空间组合•根据可进入性和开敞性,整个林相由虚、灰、实三类种植斑块构成。•虚:没有树冠或只有疏林树冠遮蔽的空间:草地、地被、或铺装基地。•灰:由可进入性树群构成。由于树种不同,树的间距3~10米不等,树的分枝点高度2-10米左右,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实:由不可进入性林块构成,如竹林,作为障景和空间围合的景观元素。2.2.2虚、灰、实空间组合•根据可进入性和开敞性,整个林相由虚、灰、实三类种植斑块构成。•虚:没有树冠或只有疏林树冠遮蔽的空间:草地、地被、或铺装基地。•灰:由可进入性树群构成。由于树种不同,树的间距3~10米不等,树的分枝点高度2-10米左右,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实:由不可进入性林块构成,如竹林,作为障景和空间围合的景观元素。2.3、一个活动的网络印记移民文化的斑斓和多样化的广场设计周围城市肌理和活动向广场绿地的渗透和延伸表现为路网和广场,其中的活动和内容将着重显现和展示移民文化的特点。印记移民文化的斑斓和多样化的广场设计•周围城市肌理和活动向广场绿地的渗透和延伸表现为路网和广场,其中的活动和内容将着重显现和展示移民文化的特点。2.3.1路网•东西向主要延续城市路网肌理,方便和引导人流进入或穿越广场,包括来自二层天桥的人流。南北向则加强中心广场及南北大轴线的连贯性2.3.1路网2.3.1路网2.3.2广场广场分为三个层次:•市民广场,开敞式,作为全体市民共同的活动中心。•南北向带状广场,沿中央轴线两侧分布,下沉式,半围合,为两条场流动性广场。•林下广场群,着重体现多地域的移民文化特征。2.3.2广场分田到户2.3.2广场2.4、竖向与场地生态设计一种了望与庇护的地势,一个四水归明堂的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2.4.1一种了望与庇护的地势•中心区广场的总体地势•岗、•谷、•厡•台•岛2.4.1一种了望与庇护的地势2.4.1一种了望与庇护的地势岗与谷2.4.1一种了望与庇护的地势岗与谷2.4.1一种了望与庇护的地势台、斗、原2.4.1一种了望与庇护的地势台、斗、原2.4.1一种了望与庇护的地势岛•水晶岛与理想景观模式:在水晶岛的中央为方形碧水镜面,水中倒映着市民中心的大鹏展翅,意像“四神兽”中的朱雀,与场地背后的莲花山,东西两翼的“原”和“台”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风水”模式2.4.1一种了望与庇护的地势水晶岛2.4.1一种了望与庇护的地势2.4.2“四水归明堂,财水不外流”•深圳市平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仅是全国水平的1/3,是全国7个最缺水的城市之一,而另一方面,福田地区地势较低,四季降雨分布不均,大雨时排涝堪忧,而场地的绿化灌溉需水量很大。根据这一场地特征,本方案结合场地高程,设计了一个地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系统:将广场雨水汇聚于中央的两条谷地,并在中部高岗下建立多个地下过滤池和蓄水池,以便利用于绿化灌溉,水景营造。而更重要的是,它是用于环境教育的最好教材,是实现可持续景观的重要元素。III、重点特色景观分析重点特色体验景观:一岗,六川;两廊,八园(1)一岗,高岗瞭望的体验(2)六川,南北流动的体验(3)两廊,东西穿越的体验(4)八园,五谷的纪念与静思的场所特色景观景观分析图特色景观—一岗一岗—高岗瞭望的体验特色景观—一岗特色景观—六川六川—南北流动的体验特色景观—两廊两廊—东西穿越的体验特色景观—两廊特色景观—八园八园—五谷的纪念与静思的场所特色景观—八园八园—五谷的纪念与静思的场所特色景观—八园八园—五谷的纪念与静思的场所特色景观—八园八园—五谷的纪念与静思的场所特色景观—八园八园—五谷的纪念与静思的场所特色景观—八园八园—五谷的纪念与静思的场所•谢谢
本文标题:深圳中心区中心广场及南中轴景观设计入围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92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