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的自体吞噬、消化的过程。细胞通过双层膜结构包裹细胞内的胞浆和小细胞器,并运送到溶酶体中进行代谢,降解细胞毒性物质,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维持细胞的代谢平衡,缓解应激压力的细胞自我保护机制,是真核细胞中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生物学行为。一、自噬分类1.巨自噬(macroautophagy)2.微自噬(microautophagy)3.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autophagy,CMA)1.巨自噬(通常简称为自噬)是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和小细胞器被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的过程。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被拉长,并包裹周围的细胞质或特定物质形成双层膜结构,即自噬体(autophagosome)。自噬体随后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其内包裹的物质被溶酶体内水解酶分解代谢,形成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又被细胞重新利用。Atg5-Atgl2一Atgl6和LC3一PEVps34一vpsl5一Beclin1ULKAtg92.微自噬:溶酶体膜随机内陷包裹周围细胞质的一种非选择性的溶酶体降解过程。3.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存在于哺乳动物中,是细胞内的分子伴侣蛋白,如热休克蛋白70,与有特定序列的可溶性蛋白底物结合,最后被运送到溶酶体内降解的过程。二、自噬的调控细胞中的自噬主要由营养状态、能量水平和生长因子来调控。①I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生长因子②Ⅲ型PI3K通路:氨基酸的水平③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LKBl/AMPK)通路:AMP生长因子充足、氨基酸充足、ATP充足时,通过相应通路……最终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mTORCl,自噬抑制因子),从而抑制自噬;反之则激活自噬。调控自噬的信号通路1、Beclin1Beclin1与多种因子(Atg14L,UVRAG,Bif-1,Rubicon,Ambra1,HMGB1,nPIST,VMP1,SLAM,IP3R,PINK)共同作用来调节脂质激酶Vps34蛋白,促进Beclin1-Vps34-Vps15核心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的自噬活性。在这一过程中,Ⅲ类PI3K激酶复合物是调节作用的核心调控因子,其包括Vps34/PI3KC3催化亚基、Vps15/PI3KR4调节亚基和Beclin1、UVRAG、Atg14L、Rubicon蛋白。Beclin1蛋白的BH3结构域可与抗凋亡蛋白Bcl-2、Bcl-W、Bcl-XL相互作用。Bcl-2与Beclin1的BH3结构域结合来抑制Beclin1-Vps34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削弱了Ⅲ类PI3K的作用,抑制细胞的自噬活性。2、雷帕霉素受体雷帕霉素受体(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mTOR)是一种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mTOR可以与多种蛋白质结合形成两种不同的复合物:雷帕霉素受体复合物1(mTORC1)和雷帕霉素受体复合物2(mTORC2),其中mTORC1激活在细胞自噬的负调节中起主要作用。Ras原癌基因通路和Ⅰ类PI3K-AKT通路具有激活mTORC1的作用,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则有抑制mTORC1的作用三、自噬体的测量①电镜观察②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③LC3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自噬体在超微结构下被定义为包含未被消化的细胞质或小细胞器(如线粒体,部分内质网),且未与溶酶体融合的双层膜结构。利用电镜观察自噬体的结构可以对自噬体从早期到晚期的体积进行定性或定量测量。自噬潮(autophagicflux):指底物被自噬体包裹后运送到溶酶体内降解并重新利用的整个过程。主要通过微管相关蛋白1的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1lightchain3,LC3)在不同条件下的浓度变化进行描述。自噬过程中LC3的变化LC3首先切除C端的氨基酸散布于胞浆内的LC3-Ⅰ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稳定存在于自噬体内膜和外膜上的LC3-ⅡLC3在协同由Atg3、Atg5、Atg7、Atg10、Atg12参与组成的泛素样蛋白加工修饰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和LC3-Ⅰ至LC3-Ⅱ的转化程度成为自噬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采用免疫印迹或是免疫荧光检测LC3来观察自噬的情况。除了LC3,p62蛋白检测亦被用于自噬水平评价中。四、自噬的干预•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羟氯喹、巴弗洛霉素A1(BafilomycinA1)、3-甲基腺嘌呤•抑制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激活自噬:雷帕霉素五、自噬与肿瘤“双刃剑”1、在肿瘤发生的前期,自噬可以通过清除正常细胞内受损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及其他细胞毒性物质来维持细胞内稳态,抑制癌基因的激活,防止肿瘤的发生。2、在已经恶性转化的癌细胞中,自噬通过再循环作用,为癌细胞的生存提供营养物质,从而维持癌细胞的存活,并能促进恶性肿瘤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自噬在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微生物感染、早衰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1、自噬对肿瘤的抑制作用①、自噬可清除细胞内的代谢废物、长寿命蛋白及过量积累的p62,防止细胞坏死引起的炎症,抑制细胞癌变。②、自噬既能清除细胞内损伤的线粒体,防止ROS的积累;通过分解代谢作用为DNA修复提供必需的核苷酸,维持细胞内染色体的稳定,防止癌基因激活,预防肿瘤的发生。③、自噬也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a、抗原呈递细胞中的自噬反应能够影响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免疫应答反应;b、自噬也能激活骨髓淋巴细胞并维持其存活;c、自噬可以激活并增强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对抗原的呈递和对CD4+T细胞的活化,增强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2、自噬对肿瘤的促进作用•①、自噬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自噬分解代谢作用产生营养物质和能量可维持肿瘤细胞的生存,并缓解外界环境对肿瘤细胞的应激压力。低氧时HIF因子葡萄糖转运和糖酵解酶基因的转录Bcl-2和Beclin1的结合清除损伤线粒体,减少ROS产生Beclin1激活细胞的自噬+-++过度的自噬也可能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自噬的过度表达可能会严重降解细胞内重要功能蛋白和细胞器.从而导致细胞无法生存。Veiner等认为,自噬是肿瘤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治疗中濒死的肿瘤细胞存在自噬的过度表达,但其死亡并不是由自噬导致的。•②、自噬促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a、自噬能使休眠的肿瘤细胞抵抗细胞凋亡,对其生存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乳腺癌细胞向骨髓转移时,肿瘤细胞中自噬水平的上调可以抑制骨髓中的TRAIL,从而保护休眠的肿瘤细胞。•b、自噬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失巢凋亡,促进侵袭、转移。③、自噬能使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肝细胞癌HepG2和BEL7402饥饿诱导自噬EMT侵袭和转移氯喹等抑制自噬EMT侵袭和转移④、肿瘤细胞的自噬可以通过抑制微泡分泌,来降低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测功能,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六、自噬与肿瘤的治疗①、抑制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抑制自噬可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自噬阻滞剂氯喹、羟氯喹与DNA烷化剂环磷酰胺结合能够明显地增加肿瘤消退率,显著延缓肿瘤的复发。氯喹和羟氯喹在肿瘤的放疗和化疗中具有协同作用。神经胶质瘤、骨髓瘤、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中被证实有效。②、激活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虽然抑制自噬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肿瘤在激活自噬状态下对肿瘤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如雷帕霉素仅在治疗肾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和淋巴瘤取得正面效果。•细胞自噬对营养缺乏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起保护性作用,而且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存活。•海马和大脑皮质神经元在脑缺血后Beclin—l表达上调。在缺血前经侧脑室注入自噬抑制剂3一甲基腺嘌呤(3-MA)可显著下调Beclin一1表达,同时海马和皮质神经元死亡显著增多;相反,经侧脑室注入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可显著上调Beclin一1表达,同时海马和皮质神经元死亡显著减少。七、自噬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也有实验结果显示脑缺血缺氧后细胞自噬的产生可能会加重神经元损害,甚至促进神经元死亡。八、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亨廷顿舞蹈病(HD)和帕金森病(PD)等。共同病理特征是神经元内存在大量错误折叠并易聚集的蛋白质,如突变的α-共核蛋白、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亨廷顿蛋白(Htt)等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从而影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性和可塑性,甚至可能触发细胞死亡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神经元大量死亡。•单纯的自噬障碍可产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表型,病理上表现为细胞内包涵体的大量堆积。说明自噬在降解神经细胞中易聚集蛋白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标题:自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9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