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presentationPPT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再解读曹丹红南京大学关键词:本雅明;纯语言;《译者的任务》;翻译诗学研究目的《译者的任务》受几代人诠释,但仍未穷尽其内涵通过对本雅明“纯语言”观的再次考量,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解读并尝试对该论文之于翻译研究与实践意义做出了探讨本雅明简介沃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德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主要作品有《单向街》《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本雅明简介1892年生于德国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1919年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境,移居法国,并成为“社会研究所”成员。1940年为了躲避盖世太保,又移居至西班牙边境,在此写下了许多重要作品,如:《德国悲剧的起源》、《单向街》、以及传世名作《巴黎拱廊街》。1940年于西班牙一个边境小镇被迫自杀。本雅明简介本雅明的经历和身份丰富而多样。理查德.卡尼这样描绘他:“他既是诗人神学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是形而上学的语言学家,又是献身政治的游荡者;作为一个文人,学术界不承认他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所写的一切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东西!”《译者的任务》《译者的任务》(TheTaskoftheTranslator,1923)是本雅明翻译波德莱尔《巴黎风貌》后所写的序言;其对翻译的本质及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被奉为文学翻译研究的经典,并被视为后现代翻译理论的代表作与解构主义的第一阶段代表作。《译者的任务》纯语言本雅明翻译观译者的任务原作与译作的关系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鼻祖)的作品为起点,是20世纪下半叶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方法。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结构主义不是学说,而是人们在各个领域共同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新批评派:20世纪英国诗人艾略特和理查兹的象征主义诗歌主张和文字分析。认为作品是独立于外界的自给自足的有机体。作品(尤其是诗歌)分为内含与外延。批评的任务是对作品的文字进行分析。结构主义方法论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通过怎样的相互关系被表达出来整体性: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在任何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把它放入特定的情境里。”------霍克斯共时性研究(索绪尔):平等的对待不同的语言,同种语言的不同阶段来进行研究。(语言—球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相对):一个要素取代另一个要素来参与研究。(语言—线性)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整体关系最重要(文章,书)作者的意图,精神,上帝的旨意(创世纪)局部永远不重要,永远不能脱离整体存在局部,要素,成分无意义要素,局部,单个单词也是可被理解,有意义的(德里达符号存在的前提)各符号要素之间便可以不按照原来的二元对立关系来进行拆分,重组宏观:社会传统,习俗,观念可被打破,否定打碎,叠加,重组唯心主义二元论的桎梏被德里达称为:形而上学存在的在场解构主义尼采“上帝死了”。---要求重估一切价值解构主义反对形而上学,以及一切封闭僵化的体系,宣扬主体消散(与logos中心论相对),意义延异,能指自由。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各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和联系。------带着镣铐跳舞解构主义的三个阶段解构主义翻译观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纯语言”德里达《巴别塔之旅》——“延异”凡努蒂《译者的隐身》——“异化”本雅明纯语言起源于《圣经》中人类未堕落之前的通用语言。本雅明认为“纯语言”是最高级别的语言,是理想的完整语言,存在于各个具体语言之中。各种语言之间的超历史的“亲缘关系”(kinship)存在于每一种语言整体意指(intention)中。然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单独体现这种意指,只有通过各语言的意指相互补充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即:纯语言(purelanguage)。本雅明纯语言神的语言“要有-他造出了-他命名-”本雅明注意到每次都会出现“要有”和“他命名”这样的词—每次出现的都是创造行为和语言之间深刻而明显的关系—语言强大的创造力,命名时又将语言揉进事物中—因此既是动词也是名词神的语言特点:即时的(当神说“要有”时立即出现);有神力的(上帝因为语言创造世界,语言具有创造力,也就是神力)本雅明纯语言人的语言“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神用尘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他的名字”—《圣经》人具备了神的一些能力:语言(语音)命名命名能力—上帝的命名不同上帝—赋予事物本质人—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命名本雅明纯语言物的语言本雅明:人能够认出物的本质进而命名—上帝造物时残留的精神实质—即物的语言向人传达了自身物的语言是不完善的且沉默---因为缺少语言的纯粹形式原则---语音!语音象征着人类语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纯语言的特征纯语言有别于符号(索绪尔结构主义)符号(根据索绪尔):符号即意味着系统,符号价值和意义全由系统支配,只有当符号组成一个整体(即结构或系统)时,整体才具有意义,单个符号是没有意义的,它必须与其他符号产生联系。纯语言是一种命名语言(上帝的语言),命名语言一词指一物,因此它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纯语言是即时可传达的(上帝语言)“语言本身就是语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海德格尔没有交流的方式,内容与接受者。它只是言说:在命名词中人类的精神与上帝进行了交流”—本雅明纯语言的破碎(一)纯语言的破碎原罪犯下后,人类的词语就必须传达(自身以外的)某个东西。这真正是语言精神的原罪。----本雅明原罪—审判代替了命名—善与恶—抽象概念—不是天堂语言所用的专有名词(命名词)--普通名词—语言由原本的精神实质变为了抽象概念—成为了信息的载体—工具纯语言的破碎(二)德里达认为:在巴别塔倒塌前普世语言即纯语言,上帝识破巴别塔计划后,人类被迫使用不同的语言,但纯语言仍然存在,只是就像破碎的花瓶一样,纯语言碎片散布于每种语言中。本雅明的翻译观有必要在语言理论最深层次构建翻译的概念---《论普遍语言与人类语言》本雅明:157翻译是通过一系列持续的变形,而达成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同上:157翻译活动是低级语言向高级语言的过渡,是不完善像相对完善的跨越,低级语言只有通过层层翻译才能通向最高级的神的语言(纯语言)。本雅明的翻译观各种语言之间的超历史的“亲缘关系”(kinship)存在于每一种语言整体意指(intention)(精神内核(作者注))中。然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单独体现这种意指,只有通过各语言的意指相互补充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即:纯语言(purelanguage)。下图中,横向箭头表示原文与译文在“意指方式”上相互呼应,纵/折箭头表示原文与译文“意指”上相互补充,然后共同形成一个“意指集合”,即“纯语言”。“纯语言”是抽象的,故用虚线表示。本雅明翻译观本雅明认为一种语言只有经过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实现一种意指方式与另一种意指方式的冲击交融,相互补充,才能使纯语言的碎片拼凑起来。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是通过翻译找到两种语言的亲缘关系,弥合纯语言的碎片,重新找回失落的上帝语言。本雅明提出译者的地位要高于原文作者,译文的价值也就高于原文的价值。译者的任务:开发纯语言Itisthetaskofthetranslatortoreleaseinhisownlanguagethatpurelanguagewhichisunderthespellofanothertoliberatethelanguageimprisonedinaworkinhisrecreationofthatwork.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语言中将纯语言从另外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是通过再创造将囚禁于一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译者的任务:开发纯语言翻译的终极目的:让有着不同的意指方式的语言之间恒定地流动,让不同的语言在相遇和互补的过程中显示出亲缘性,最终让纯语言从各种意指方式的协和中呈现出来,达到救赎的终点。译作不是要仿造原作的含义,而是要与原作的意指方式融为一体,引入异质语言的意指方式,打破自身语言已经腐朽了的障碍。译者主体性的确立1.译者从不是为读者而译,译文也不应读者而存在。2.译者不仅高于诗人、哲学家、文评家,还兼负有拯救世界的救赎任务。3.译者的任务是通过翻译找到两种语言的亲缘关系,弥合纯语言的碎片,重新找回失落的上帝语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释放被另一种语言的咒符困住的纯语言,就是要在对原作的再创造中解放那种被囚禁的语言”(Benjamin,1923:79)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切线关系互补关系延续关系切线关系一个圆的切线只在一点上同圆轻轻接触,由此便按照其既定方向向前无限延伸。同样译作只是在意味这个无限小的点上轻轻地触及原作,随即便在语言之流的自由王国中,按照忠实性的法则开始自己的行程。--------本雅明互补关系译作和原作就好比来自同一个瓶子的碎片,它们互相吻合,拼成一个更伟大的语言——纯语言翻译不应求同,而应存异延续关系1)“原文的生命在不断的更新中,在开花结果中得以实现”(thelifeoftheoriginalattainsinthemtoitsever-renewedlatestandmostabundantflowering)2)翻译可以说是生命的延续,译文成为原文永恒的来世,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原文在其来世生命中始终处于变化状态—词语的意义不断成熟,风格倾向相对于不同时代的读者来说不断发生着变化。与纯语言不符的东西—陈旧过时蕴含纯语言部分—永葆青春硕博论文翻译理论家本雅明研究【作者】黄云来;【导师】王雪;天津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硕士本雅明翻译目的研究【作者】程兰;【导师】尹铁超;黑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1,硕士从德里达和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作者】鲁城冀;【导师】李龙泉;四川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2010,硕士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作者】高乾;【导师】苗菊;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0,博士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作者】朱琳【导师】苗菊;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0,博士参考文献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49-52.肖娴.对解构主义意义观的超越(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德里达的剖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云红.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4-127.封一函.再论翻译的解构主义属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3-106.杨镇源.哲学实践转向的启示:后解构主义时代的译学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01(9):56-59.陈浪.德里达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戴维斯的《解构主义与翻译》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55-57.蔡新乐.从德里达的翻译思想看理性主义的翻译理论建构[J].中国翻译,2001(4):58-61.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2004(6):3-9.参考文献蒋骁华.解构主义翻译观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64-67.杨柳.解构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旅行[J].外国语,2007(3):60-66.刘全福.批评视角: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本土化进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51-56.郭建中.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J].上海科技翻译,1999(4):4-9.刘军平.解构主义翻译观[J].外国语,1997(2):
本文标题:presentation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0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