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曲折中的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苏联探索得与失〓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末代沙皇全家照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保卫政权时期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列宁的探索斯大林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苏联解体八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内忧外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巩固政权但激化了矛盾直接进入失败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取酬工资制恢复经济巩固政权逐渐过渡探索成功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57年60年66年71年73年75年1956-1976年的中国经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周恩来(71-73)邓小平(75)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中国国情: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1、1955年底发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弊病,提出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2、国际上南斯拉夫铁托提出走自己的路,破除苏联“斯大林模式”,遭到斯大林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封锁与打击。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一、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者单位和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党和非党的关系;七、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八、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方针: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质: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原因:1956年,农村农民闹社——城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国内:(1)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革命时期群众阶级斗争的结束,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包括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2)改造遗留和积累下不少社会问题,加剧了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国际: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的波匈事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判断与界定(毛泽东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1.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普遍矛盾2.主要矛盾:1956年八大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特殊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敌我矛盾: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对抗性的矛盾。2.人民内部矛盾:工人阶级内部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矛盾、工农同知识分子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3.两类不同性质之间矛盾的转化。当前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4.处理矛盾的方法:专政的方法——敌我矛盾民主的方法——人民内部矛盾5.方针:人民内部矛盾:团结——批评——团结6.一系列原则:7.意义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1.1949年建国学习苏联,把工业化作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工业化为中心3.侧重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农业和轻工业发展。4.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关系。5.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处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6.毛泽东确定的道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而且坚持要100年或者更多时间。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战略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战略步骤: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八大: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重稳步前进。★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交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朱德: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个体经济+自有生产+自由市场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在有计划地基础上发展商品生产。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他主张商品经济要搞的长久一点好。同时开始反对平均主义。甚至还提出消灭了资本主义还可以再搞资本主义的主张;两参一改三结合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又要灵活多样陈云: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邓小平: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和扩大民主,健全法制;7.关于科学和教育毛泽东: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思想刘少奇: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毛泽东:建设工人阶级队伍周恩来: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9.在意识形态领域在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异常活跃,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也提出许多批评,党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也显然有较多表露。10.初步提出了对外开放和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11.加强党的建设,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刘少奇观点:1949年提出,民主革命胜利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完成工业化。“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爆发,经济建设的任务就不能改变。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不爆发战争,我们的任务一直是经济建设,搞好中国工业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生产力为中心,依靠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反对毛泽东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理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指出有利于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中国社会原来矛盾基本解决,现在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提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论断。毛泽东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刘少奇坚持认为中国共产党最基本任务是提高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过上富裕的、有文化的生活;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才可能更好地建立、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努力造就一支新型的专业人才队伍刘少奇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争取外援,吸收先进经验,采取多种形式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原因:国际:苏共二十大召开对毛泽东影响很大国内:经济建设中片面突出生产关系,力图用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政治:1962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刘少奇等党内一些人与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思想不一致。但是未能扭转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力图通过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强化来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思想:整风运动,反右。庐山会议后反右派变为反右倾,左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毛泽东判断:在党外知识分子中,中间派大约占70%左右,左派占20%左右,“右派大约占百分之一,百分之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依情况而不同”。根据1956年统计,全国知识分子大约500万人左右,右派分子的数量,按这种估算,1%就是5万人,3%就是15万人,10%就是50万人。从1959年到1963年,累计为30万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但自1962年以后,再也无人提出为错划右派的人平反改正。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他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只有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这场“大革命”之所以冠以“文化”二字,是因为它是由文化领域的“批判”引发的。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1976年江青,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覆灭。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一、意义1.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二、教训1.认清国情。2.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和社会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从实际出发,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1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