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汉字-第一节-汉字的起源、性质和演变
汉字第一节汉字的起源、性质和演变•“文字”–文,《说文》:“错画也,象交文。”甲金篆本义是纹理,花纹,“纹”的古字。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传·隐公元年》–字,“宀”,《说文》:“交覆深屋也。”段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本义是房子。《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本义为孕育,生育。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论衡·气寿篇》•《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清·许翰《说文答问》:“盖对言之,则独体曰文,合体曰字,散言之,则文、字可通用也。说者,释也;解者,判也。‘文’独体,故宜‘说’,‘字’合体,故宜‘解’。”一、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1.结绳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易·系辞传》)•另散见于《史记》、《庄子》、《老子》、《说文·叙》中《周易正义》引郑玄:“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苗族、独龙族、藏族•没有文字的民族帮助记忆的工具,本身不是文字。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2.契刻说“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宋·戴侗《六书故·六书通释》:“治益繁,巧益生,故有刻竹木以为识者。今蛮夷与俚俗不识文字者,犹或用之,所谓契也。契不足以尽变,于是象物之形、指事之状而刻画之,以配事物之名,而简牍刀笔兴焉,所谓书也。”《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书契指绘画和契刻,仍是一种记事手段,不是真正的文字。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3.八卦说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伏羲八卦方位图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治。(《尚书·序》)文字便从不便衡。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从。故坎从而后成“水”,离必从而后成“火”,坤必从而后成“川”。(宋·郑樵《通志·六书略》)•八卦只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凶占卜的一种特殊符号。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4.河图洛书说《尚书·顾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河图玉版》:“苍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无扈洛洞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5.仓颉造字说仓颉四目,为黄帝史。(《论衡·骨相》)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厶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韩非子·五蠹》)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其谬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1.刻划记号(契刻)仰韶文化遗址里发现了刻在陶器上的记号:•以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为典型•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这些刻符的性质,主要有三种意见:①陶工随意的刻划②是文字③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我们认为,原始社会晚期的陶器刻符也许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它们与汉字的关系很密切,对部分汉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似乎可视为汉字的萌芽。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2.象形符号(图画)•以大汶口文化和河南舞阳贾湖文化为代表•1974年,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距今四、五千年•几个陶符:唐兰认为这些符号是文字,并且分别释为(1)戊(2)斤(3)炅(4)“炅”的繁体(于省吾释为“旦”)•可以看成是脱胎于图画的原始汉字。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3.图形族徽殷周青铜器上•沈兼士:文字画•郭沫若:族徽说•林沄、于省吾:记录氏名的文字萬(蠆)二、汉字的性质•文字是记录和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文字是语言的照片。”(《普通语言学教程》)•根据记录语言的方法不同,世界文字可划分两大类:表音体系的文字和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王力、王宁)•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因形示意,意寓形中,是表意文字的特点•“一种文字的性质就是由这种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的”,“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上可以说是西周以前),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严格说应该称为借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隶书的形成可以看作这种演变完成的标志)。“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文字学者那样把它简称为意音文字;后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考虑到后一个阶段的汉字里的记号几乎都由意符和音符变来,以及大部分字仍然由意符、音符构成等情况,也可以称这个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符音符文字或后期意音文字。”(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汉字英文•形:方块型文字线型文字•构:表意主构文字表音主构文字•用:语素音节文字表词文字(赵世举、李运福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三、汉字的演变(一)字体(笔势)的演进(二)字形(笔意)的变化注:笔势:笔画形态笔意:笔画的增减、形体部件的变异、结构方式的调整等甲骨文古文字时期金文战国文字古今文字过渡时期:秦系文字—大篆、小篆、秦隶隶书今文字时期楷书草书行书(一)字体的演变•甲骨文:殷商时代的文字,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占卜的结果•名称:–载体:龟甲兽骨文字、甲骨文、龟版文、龟骨文–用途:贞卜文字、甲骨卜辞–出土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契–书写方法:契刻文字、契文•发现:王懿荣1899年•15万片单字4000多个可识2500多(一)字体的演变(一)字体的演变(一)字体的演变•研究:“甲骨学”–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开始了科学古文字学的研究–“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一)字体的演变•特点:线条纤细,笔势方折–图画意味很浓–构字方式自由多样,字形很不固定–假借字大量使用,形声字已经产生干支用字,形声字占27%(一)字体的演变•商代文字除甲骨文外,还有金文、陶文和石刻文。◆郭沫若、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国社科院《甲骨文合集补编》◆工具书:孙海波《甲骨文编》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一)字体的演变•金文,吉金文字的省称,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青铜器铭文–周宣王毛公鼎499个字•金文所用单字约3500个,可识约2000个•用途:主要记载王室的赏赐、土地买卖、战争、册命、祀典等一些重大事件。•特点:字体正规,字形整齐,笔划圆肥–由于金文时间跨度长,前后期呈现不同的特点(一)字体的演变(一)字体的演变(一)字体的演变(一)字体的演变(一)字体的演变(一)字体的演变•象形成分减弱,偏旁意识增强•构字方式趋向规范,字形日益整齐、固定•形声字大增,开始占有优势–辵旁的字金文比甲骨文增加了21个,其中19个形声字。(高明《古文字类编》)•周原甲骨◆容庚《金文编》(一)字体的演变•战国文字(一)字体的演变•区域性分支•战国文字有金文(兵器铭文居多)、玉石文、陶玺文、货币文字、简帛文字等。•特点:–字体草率诡异–简体俗体流行–书写随意,结构很不稳定(一)字体的演变中山王壶(一)字体的演变•郭店楚简:1993.10.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一)字体的演变◆汤馀惠《战国文字编》(一)字体的演变•秦系文字,包括大篆、小篆和秦隶。•大篆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泛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狭义的大篆指小篆以前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这种文字保存至今的有籀文、石鼓文、诅楚文。(一)字体的演变◆籀文:《史籀篇》,太史籀;籀,读也,史籀指篇名◆石鼓文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刻,四字一句,歌颂田猎、宫囿生活。陕西凤翔石碣◆诅楚文,战国后期秦人诅咒楚人的石刻文字。(一)字体的演变(一)字体的演变石鼓文(一)字体的演变(一)字体的演变•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中国后的规范化字体,属古文字范畴。•李斯汉字改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其办法是把秦国使用的篆书加以整理和简化,作为标准字体,推行全国;同时废除那些与秦文不相符合的六国异体。•从大篆到小篆,是经过长期孕育发展的结果,并非李斯等个别人的创造。(一)字体的演变•迄今所能见到的小篆标本:–《说文解字》中的9353个字–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等实物上的文字•小篆规范化的标志:–结构定型化–偏旁统一化–形体线条化•小篆是古文字的最终形式,代之而起的是隶书,开辟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一)字体的演变峄山刻石泰山刻石•隶书•“隶”本指隶人,即管理罪犯的官吏。•俗体字•程邈•秦朝的隶书叫做秦隶或古隶汉代就叫汉隶或今隶。(一)字体的演变•秦隶材料:–青川木牍1980年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竹简上的文字。根据竹简抄写的年代可知,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卫恒《四体书势》:“隶者,篆之捷也。”•秦简木牍所代表的隶书还是尚未成熟的隶书。(一)字体的演变青川木牍睡虎地秦简•汉隶(也称今隶)•是从西汉中晚期以后在秦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秦隶向汉隶飞跃的重要标志:–篆书结构归于消失;(→古文字阶段的彻底终结)–波磔开张由竖伸变为横展。(→体势扁平,左右对称)(一)字体的演变•西汉早期的隶书材料主要是马王堆汉墓简帛书和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敦煌、居延汉简(武帝晚期至宣帝)反映了古隶演变为八分的过程。这时期字形的特点是横宽竖短,波势突出。•汉熹平石经,东汉晚期碑刻,结体一般都是扁方而规整的,用笔为“挑法”、“波势”。(一)字体的演变马王堆汉墓帛书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一)字体的演变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汉熹平石经•隶书和古文字的根本区别:–符号化–笔画化•汉字形体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我们称之为隶变。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隶变的完成,使汉字形体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使汉字从古文字蜕变为今文字。隶变为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近两千年来的今文字的格局。(一)字体的演变•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在:1.改曲为直2.省并(一)字体的演变3.偏旁分化(一)字体的演变4.偏旁归并(一)字体的演变5.偏旁的讹变又→左、右、有、友6.改变整个字的形体夜——从夕,亦省声;更——从攴,丙声。(一)字体的演变•楷书,又称“真书”或“正书”。–“楷”:“楷模”、“法式”•楷书由汉隶直接演变而来•楷书始于汉末魏初,成熟于晋唐。(一)字体的演变《爨宝子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草书,广义的讲,任何字体都有草书。•东汉明帝提倡,章帝时有了“章草”的专名。•《急就章》又名《急救篇》(一)字体的演变•草书是总名,大体分三种:–章草:从隶书演变而来,即隶草,兴于汉代–今草:从章草而来,张芝:“草圣”–狂草:从今草而来,兴于唐代,张旭、怀素(一)字体的演变怀素《自叙帖》(一)字体的演变•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时人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一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北宋·惠洪《冷斋夜话》)(一)字体的演变•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跑。”•王羲之:《兰亭集序》–唐人摹写“神龙本”(一)字体的演变《丧乱帖》•需注意的问题:–不同字体的更替往往存在交替的过程,经过一段新旧共存的时期,旧字体才最终被新字体所取代;–字体的演变虽然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但是每种字体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字体演变的主要动力是追求书写的便利;–引发字体演变的因素还有书写材料。(一)字体的演变1.简化与繁化•汉字字形发展的总趋势:由繁到简/趋简•简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图形线条化,符号化–用简单的偏旁替换复杂的偏旁:“訂”→“订”–改变结构类型:“淚”→“泪”–
本文标题:汉字-第一节-汉字的起源、性质和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3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