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题【含答案】
文言断句题——通文意、抓标志,当“断”则“断”构建解答文言断句题的知识体系一、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用这种题型。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一)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边练边悟1.(2013·重庆)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答案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解析本题从断句角度考查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词,如“矣”“岂”等。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即可。参考译文在饥荒之年,乞讨的人很多,县里没有房子来让他们居住,常常在严寒的冬天遭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冻饿交加而死的人在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州县如果能给他们几间房来安身,难道不比建造亭台、扩建园林来作为没有用处的观赏更有好处吗?(二)标虚词,定位置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③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⑤对话标志的词语:曰、云、言等。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⑥其他:以、于、为、则、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边练边悟2.(2013·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取材于《中论·修本》)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故”应在句首,“也”应在句末,“为恶者”“行善者”作为叙述对象应在句子开头。还要利用本语段句式比较整齐的特点,如“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等。当然,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参考译文社会安定的时候,行善的人获福,为恶的人得祸;等到社会动乱的时候,行善的人不能获福,为恶的人不会得祸,这只是不合常规的现象。聪明的人不因为不合常规的现象怀疑正常的法则,所以遵循致福的道路,防止祸患到来的途径。得福还是不得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就行了。3.(2012·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则”“也”等,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三)辨句式,定句读根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等可进行断句。“……者……也”,或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根据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千万不要把固定结构拆分开。边练边悟4.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晋原轸①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②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选自《左传·殽之战》)注①原轸:晋军统帅。②死君:忘记晋文公。③伐吾同姓:秦伐郑灭滑。答案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四)明修辞,巧判断古人写文章很讲究修辞技巧,有的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有的讲究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在断句时可以利用这些修辞现象。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边练边悟5.(2013·江苏)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参考译文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谋划,通过对物价贵贱的控制,开发山海资源物产,使得诸侯前来朝拜,凭借小小的齐国,显赫地成就了霸主的名声。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开发土地资源,使魏文侯成为强有力的国君。从这以后,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之间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使它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延续到秦,最终使海内统一。二、力避断句的常见误区1.不懂词义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左传》)错误断句因不明“与”的意义。一个词除有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和;“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让他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箪食物和肉,放在口袋中送给他。)2.不明语法(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后一句的主语。例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日再食”是一个省略句,其主语应该是“余、吾”之类的人称代词,“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描述作者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寓逆旅主人”即“寓(于)逆旅主人”。应该这样标点: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可口的食物享用。)(2)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代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会有收获,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探索、思考得很深刻。)灵活使用标志法断句和文言断句的新解法下面题目的答案是考生的现场答案,存在问题,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改为满分答案。1.用“/”给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西亭君筑室以居业,贮书数千卷,百家众技、稗谐小说、佛老异典莫不毕具,其要在于诗书六艺之文。昼诵夜讽矻矻焉竭其心思之所极恍焉而前疑窒焉而中悱意挫形顿而不敢休客非有事于斯文者不得闯其户。[(明)王慎中《聚乐堂记》]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提示该答案只断对一处,前四处全错了。这固然是因为未能理解文意。从所错的四处看是根据标志词“焉”“而”断句的。“焉”“而”均是可以帮助断句的标志词,只是它们不一定只作句末标志词,也可以放在句首、句中。如在句首,则断在前;如在句中,则无须断。因此,对于这些位置较灵活的虚标要结合语意判断,不可机械运用。请修改为满分答案答案昼诵夜讽/矻矻焉竭其心思之所极/恍焉而前疑/窒焉而中悱/意挫形顿而不敢休/客非有事于斯文者不得闯其户2.请用“/”给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注两处“适”均通“敌”;田单,战国时齐国的将领。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提示该文段断句,可借助标志来断的只有一个“夫”,余皆靠句意理解。该答案前四处断的不错,后两处断错了。其实,像这样无标志的断句,可以抓住动词,也可以抓住其他能看出文意的词语(如本句中的时间词)。请修改为满分答案答案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一、灵活使用标志判断法断句一靠理解文意,二靠标志词。用标志判断法断句既快又准,考生大都在用,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判错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不少标志词“标志”的位置不同,像“夫”“且夫”“盖”这类词是句首虚词,“哉”“矣”“耶”这类词是句尾虚词,一般借助起来没有问题,但像“焉”“者”“而”“为”“乎”等类虚词,其位置很灵活,可以作为句首标志词,也可作为句尾标志词,如若不了解这一特点,就会出现判错的情况。如“者”,可以放在句中表停顿,可以在它后面断开,但当它作代词讲时,就不能断开了。请看下例: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像该句中的“者”后就不可断开。所以在使用标志判断法断句时,对于一些位置不太固定的虚词不可先入为主,要结合语意,灵活使用,准确判断,不能硬套方法。即时巩固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答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
本文标题: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题【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4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