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学10
上节课内容:§4、9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它农用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对土地的综合评价,包括:质量评价(自然适宜性评价)、经济评价、生产力评价、土地利用程度评价;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定量评定,并划分等级;分等成果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定级成果要求在县域范围内具有可比性;§4、7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对这一潜在能力的评价过程,即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4、7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1.定性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根据土地对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定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的生产潜力分为若干顺序的类别;2.定量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a)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b)通过建立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的分类系统,表6.1(LandCapabilityClassification)1、土地潜力级(landcapabilityclass):按照土地对大田作物、牧草等利用方式的限制性种类、强度和需要特殊改良的管理措施等情况,以及生长期作为某种利用方式而导致土地退化的危险性,对土地潜力级进行分类;分8个潜力级;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2、土地潜力亚级(landcapabilitysub-class):在土地潜力级之下,按照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的种类或危害,续分为亚级;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其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分4级;a、侵蚀限制因子E(encroach)-----土壤侵蚀和堆积危害b、过湿限制因子w(wet)-----土壤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洪水泛滥危害;c、根系限制因子S(soil)-----植物根系受限制的危害,包括:土层薄、干旱、硬盘层、石质、持水量低、肥力低、盐化、碱化。d、气候限制因子C(climate)----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气候因素危害,如:过冷、干旱、霜雹;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3、土地潜力单元(landcapabilityunit):潜力亚级续分为潜力单元;特点:a、在相同的经营管理措施下,可生产相同的农作物、牧草或林木;b、在种类相同的植被条件下,要求相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经营管理方法;c、相近的生产潜力(在相似的经营管理下,同一潜力单元内各土地的平均产量的变率不超过25%);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4、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级结构见书图6-2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标准之比。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特点:针对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国家、省、县;主要计算这一区域的食物生产能力;取决于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和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水平;分析预测期的生活水平;土地人口承载潜力:C----土地人口承载力P----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A----土地面积N----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NAPC/§6.1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1.土地资源的数量:耕地、草地、水域等土地面积;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光照、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土壤质地、养分含量、pH值等土壤因素;土地区位等社会经济因素;3.投入水平:物质(化肥、农药、机械)、科技(改良的种子、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4.生活水平:人们所需要的食品数量来表示;5.时间尺度:研究所针对的时期、预测相应时期的人口、投入水平和生活水平;§6.2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方法FAO建立的农业生态区法(AgricultureEcologyZone):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分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单元内,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其土地生产潜力即由灌溉条件的好坏和投入的高低所决定;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一、土地资源调查I、气候资源调查:大气辐射(光)、温度、降水----气候资源图II、土壤资源调查:土壤类型、土层形状、坡度、土相----土壤资源图III、作物资源调查:作物种类、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分区图IV、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水田、水浇地、旱地、草地、水域----耕地分布图二、划分农业生态区光温土生态区;光温水土生态区;三、生态区生产力的计算光温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旱作农业生产力)四、行政区内土地生产力统计耕地生产力五、确定投入水平经济投入水平-------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六、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按人均每年所需热量、蛋白质折合为平均粮食量,土地生产潜力、投入水平系数------计算行政区域内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6.3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土地生产力:是土地的基本属性或功能;是土地生产产品和效益的能力;对农业用地,是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农产品的能力;形成土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植物种类、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伴生生物;及其人为因素---不同的物质能量和技术投入水平下表现出的不同的生产力;一、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主要考虑光、温、水、土、植物种类;在确定植物种类的基础上,分层次模拟土地生产力的形成过程:1.光合作用-----光温生产潜力2.气候的影响-----光温水生产潜力3.土壤的影响------光温水土生产潜力二、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与一定的经济投入是成正比的;社会经济投入:a)改善土地状况的基础性投入:农田基本建设b)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常规生产性投入:肥料、农药、良种、农机等;投入水平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在农田基本建设与常规生产性投入中考虑,投入水平每升一级,土壤适宜性方面也将相应升高一级。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计算C----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P----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A----土地面积N----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即在一定区域内的土地生产的自然潜力和在一定的投入条件下,可能生产的食物总量与一定的人均消耗量的总和之比的一个动态估算。NAPC/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方法按照研究区土地能生产的农畜产品,并根据一定人均营养标准来计算其研究区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两种方法:1、按照每年人均所需粮食数量计算;2、按每人每天需要的热量和蛋白质,按不同的年龄、劳动强度、不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个“平均人”,将不同作物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和蛋白质,并折合为相应的农业区内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两者相除即得单位面积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潜力。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标准我国人均粮食:380kg发达国家人均粮食:500--550kg人均消费水平分为:a)温饱型:1989年,热量11100.54J/(人·d);蛋白质69.7g/(人·d)b)小康型/营养型:2000年,热量10842-11342.4J/(人·d);蛋白质72-74g/(人·d)c)发达型/能量型:2050年,热量11676-12093J/(人·d);蛋白质85-90g/(人·d)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和统计按不同的投土水平(高、中、低),计算每一农业生态区的土地生产潜力;按不同的生活标准,计算每一农业生态区的人口承载力(人口数量);以行政单位统计每一行政单位的人口承载力(人口数量)。四、人口承载潜力的区域分析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建议:a)耕地现实生产分级图:反映土地农业产量的现实性;一级:15000kg/hm2二级:12000-15000kg/hm2三级:7500-12000kg/hm2四级:3000-7500kg/hm2五级:3000kg/hm2b耕地增产潜力的绝对差值图:各行政区内各生态小区的生产潜力减去其现实最高产量的差值;c)耕地增产潜力的相对比值图:将行政区内各农业生态小区的耕地生产潜力除以现实最高生产力;潜在生产力/现实最高生产力d)对各行政区的今后不同时期内最高的人口承载力与现实的具体的人口数进行比较;e)通过土地生产潜力的全面比较和宏观分析,为国家和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及开发措施提供建议。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人口二、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a)扩大耕地面积b)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c)增加粮食进口量三、耕地保护的内容:a)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基础和前提b)耕地地力的保护----是满足今后对耕地产品数量需求不断增加的唯一或主要途径;c)耕地环境的保护----是满足今后对耕地产品质量要求的唯一选择;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对中国长达25年的粮食援助划上了句号。2006年,中国彻底告别接受外国粮食援助的历史.世界粮食计划署从1979年开始向中国提供粮食援助25年来,共向中国提供了约10亿美元的援助,其中粮食额约8.3亿美元,使3000多万人受益。中国贫困人口大幅下降、粮食产量持续增加,是国际粮食援助停止的主要原因。中国政府在2004年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上承诺:到2010年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现在的2610万人,占世界同期贫困人口减少总量的70%多。仅2001-2005的4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从3209万减少到2610万,平均每年减少约150万人。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中国,目前,中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以占世界不足十分之一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本文标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学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4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