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儿捏脊疗法潜山县中医院康复科一、概述捏脊疗法是以中医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捏拿小儿脊背,刺激人体督脉及其两侧的膀胱经腧穴,调整小儿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机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从长强穴至大椎穴为督脉,它统摄一身真元,两侧的膀胱经分布着五脏六腑俞穴,与消化系统有关的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均在膀胱经上,因此脊背部与脏腑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捏脊来调整阴阳平衡、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尤以调整脾胃的功能为显著。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二、基本操作方法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穴位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三、适应证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四、常见病的捏脊疗法(一)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的一种疾病,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生,但以1~6岁小儿多见。1、治则治法:健脾运脾,和中开胃。2、操作步骤: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施术时应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术者用双手的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为一遍,如此循环,捏拿6遍。捏第5遍时,术者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地刺激背部的胃俞、脾俞、大肠俞,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术者用双手的拇指指腹,采用按揉手法,对腰部的肾俞穴按揉数次。每日捏1次,连续捏6天为一个疗程。(二)小儿夜啼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夜间定时啼哭,甚则可通宵达旦哭闹的疾病,多由因寒、热、受惊等而导致。1、治则治法:调理脏腑,安神定惊。2、操作步骤: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施术时应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术者用双手的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为一遍,如此循环,捏拿6遍。捏第5遍时,术者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地刺激背部的胃俞、肝俞、厥阴俞、心俞,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术者用双手的拇指指腹,采用按揉手法,对腰部的肾俞穴按揉数次。每日捏1次,连续捏6天为一个疗程。四、禁忌症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五、注意事项1、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2、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4、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高疗效。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小儿捏脊疗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5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