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富贵不能淫2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作品简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共七篇,相传为孟子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著述。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读一读字音kēzōuyínyǎnguànguān轲()邹人()淫()公孙衍()丈夫之冠()衣冠()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人名,纵横家。难道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句意: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真正安静居住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句意:代词,这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怎么能够叫做你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句意: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他。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教导去,到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句意:告诫。介词,把。道理。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原则的,(是)妇女之道。”通“汝”,你谨慎丈夫当作原则…者…也:表判断(标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句意:动词,居住。名词,居所。道路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正确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句意得到,实现。道路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自己的顺从,实行。遵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句意动词使动用法,使……迷惑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富贵不能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叫做动词使动用法,使…动摇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1.敬仰、崇拜、羡慕2.反问、“诚”、能力的夸张性描述3.肯定、赞叹、试图得到听者认可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孟子的话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分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1.两个层次2.反驳,妾妇之道;何为大丈夫3.不屑、轻蔑、鄙视;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反复诵读疏通文意1、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的生活实例,目的是什么?【答案】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但又辛辣地讽刺了公孙仪、张仪之类人,暗指他们只是如“妾妇”一般,在权利面前无原则,顺从秦王。这实际是反面论证。2、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答案】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妾妇之道”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再次形成对比。3.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指出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4、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答案】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难点探究】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答案】“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富贵而淫)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语言含蓄,讽刺深刻尖锐。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知识拓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quănfùyuègéxī起,被任用田间、田地被举用,被选拔狱官集市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指示代词,这。使……劳累。使……饥饿。使动用法,使……痛苦。使……贫困。违背、受阻挠动词,扰乱。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同“增”增加。kòng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ì常常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这样以后同“横”,梗塞,不顺奋起,指有所作为。被人了解在里面,指国内。同“弼”,辅佐。在外面,指国外。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第一段六个人共同的特点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排比举例推断归纳结论艰苦的磨练课文分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死于安乐事实从正面论证个人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从反面论证国家无忧患易灭亡天将大任(思想)(生活)(行为)例举舜、傅说等六人事例道理人恒过改作喻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本文标题:21、《孟子》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6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