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伪满建筑今昔———老建筑之美伪满皇宫伪满皇宫国务院长春“满洲国”国务院,位于顺天大街和兴仁大路交汇处(现新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交汇处吉林大学新民校区基础医学部)的东南角。此建筑1934年7月开始动工建设,1936年11月竣工。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国务院一直在原道台府衙(详细内容可点击查看:长春老建筑005-吉长道尹公署(今道台府展览馆))处办公,1937年1月后,搬入此楼直至1945年“满洲国”覆灭。坐位政府建设的第五厅舍,该建筑堪称“兴亚式”建筑集大成的一个作品。整栋建筑坐西向东,平面呈横“王”字形状、左右对称,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地下一层、主体五层、侧楼四层、塔楼六层,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而在外观上最具特点的是正门的设计,两条方柱和四根变径圆柱支起一个三层楼高的门厅,其上是检阅台,主楼上的塔楼庄严肃穆,气度不凡。这座建筑建设了两年多,耗资250万元,是“满洲国”成立后,除中央银行外耗资最大的一栋建筑,所以其内外装修装饰之豪华可以想象。伪满军事部:满洲国”军政部(后改名为治安部、军事部等),位于新京顺天大街和兴仁大路交汇处(现新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交汇处)的路西。此建筑1935年建成。“满洲国”军政部的职能是管理军政事务、掌管用兵、统辖“满洲国”的陆海军。此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主楼五层,平面呈“个”型。跟蒙政部的L型结构类似,转角处也做切面处理,形成整栋建筑的主立面。四根方形的粗壮立柱支起门厅,出入口利用主立面与L转角的自然形成。原建筑的塔楼形状比较显眼,是一个与主立面平行的大坡脊型的屋顶。在塔楼的大屋檐下,是三个类似外阳台的窗户。可能是因为此建筑用于军事部门的缘故,在转角的两个楼体的上端,做了类似城墙箭口的墙垛造型,透露着几分“杀气”。伪满军事部,原来的医大一院,现在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伪满司法部“满洲国”司法部,位于新京顺天大街(现长春新民大街)路东,1935年竣工,是“满洲国”政府所建的第六厅舍。在“满洲国”成立后,司法部与监察部都在西四道街的华俄道胜银行的办公(就是那个双塔的沙俄建筑),后来迁到政府第二厅舍(前文介绍过的警察厅),此楼竣工后,司法部于1936年1月开始搬到此处直至1945年“满洲国”覆灭。1945年“满洲国”覆灭后,此楼归国民党使用。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此楼被解放军军医学校接收。经过中间军校的变迁,目前此楼由归属吉林大学的白求恩医科院的校部所使用。历经近八十年的风雨,此楼的建筑质量依然优良。在目前对文物古迹的越来重视的今天,这栋建筑的风采依旧。经济部“满洲国”经济部,坐落于新京顺天大街路西(长春新民大街现吉大三院所在地),建成于1935年。经济部,前身是“满洲国”建立后的财政部。其主要职责为掌管财政、税收、专卖、货币、金融及国有资产。这座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平面呈F型。整栋建筑规矩周正,四四方方得有些呆板。经过前几个官厅的经验累积,官厅也是越建越高。可能是关于用一个什么样的“冠”来装饰建筑的想法有点“技穷”的感觉,所以这栋建筑没设明显的塔楼,只是在正门的上方多了一层,并做了一个长屋脊的造型。正门上方用大理石装饰,借以突出与整栋建筑瓷砖装饰的差别。交通部“满洲国”交通部,位于新京顺天大街路西(现长春新民大街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处),建成于1935年。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交通部曾在长春自强街的自强街小学办公,后在北大街东三省官银号(老横滨正金银行)临时驻扎过,此建筑落成后,迁到此地直至“满洲国”覆灭。交通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满洲国”境内的公路、内河航运及邮政。诸多的老照片的明信片即出自交通部。此栋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主体四层、侧翼三层。作为“兴亚式”官厅的一座,自然要有些特点。这栋楼的特点是主体中间的“人”字形山墙面对大街,跟经济部的大屋脊正好旋转了90度。在人字形的山墙面上,做了花头处理,造型简洁、雕花精美。在山墙雕花下部,设有四条凸出的大理石墙面装饰柱,跟窗户的搭配合理,细部造型精巧别致,使得整个主立面显得个性十足。这个立面的设计,在诸多官厅建筑中,是搭配得最精美的一个,就是在楼角的窗户装饰,都显得十分精美。1937年竣工,満洲国営繕需品局設計,長谷川組施工。外交部“满洲国”外交部,位于新京兴亚街与天庆路交汇处东南角(现长春建设街与普庆路交汇处,太阳会饭店),建成于1934年。这栋建筑是“满洲国”所有官厅建筑中,唯一由日本以外的外国人设计和建造的。这栋建筑由法国普拉士莫班公司设计和施工,砖木结构,地下一层、主体二层。整栋建筑主体风格为法国城堡式式样,典型的异域风格,跟前述的官厅建筑截然不同。其中,主入口大门处类似古城门楼,略显威严;旁边建筑转角处设计了一个圆角楼,并与紧邻的圆门相对应,这个局部变化与整栋建筑的四方棱角搭配,凸显了几分活泼。长春地质宫长春地质宫,位于解放大路文化广场北端,建成于1953年。原为长春地质学院、后改长春科技大学,现吉林大学。此楼也是长春地质博物馆的所在地,现为吉林大学博物馆。这栋建筑所在地的用途,原是《新京都市建设计划》中的皇宫预留地,到“满洲国”覆灭的时候,只施工了地基部分。解放后,在前期地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建筑主体并建设完成。此建筑完成后,也成为了当时长春最大的一座单体建筑。目前这里前有文化广场、后有御花园,是个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在地质宫北端黄瓜沟河流上打造过长春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官办园林杏花村。在“满洲国”成立前,黄瓜沟以南是一片旷野,并无多少人烟。“满洲国”设立后,在《新京都市建设计划》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关于新皇宫的选址争论颇多、几经反复。在一期计划中,确定正式皇宫位于铁路西的城区西端(现景阳大路政法一条街一带),而在地质宫这个位置上现建一座临时皇宫,将来正式皇宫建成后,这座临时皇宫就作为别宫使用。到1938年二期计划开始实施时,铁路西正式皇宫的规划被取消,地质宫这里就成为唯一的新皇宫所在地投入建设。(文化广场原效果图)1938年9月,新皇宫建设终于奠基动工。当时确定的内廷院落设计包括前庭、正殿、本殿和其它辅助建筑设施,正殿是这个内廷院落中的主建筑。按当时的设计,正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上二层建筑,长220米、高31米,采用东方的建筑风格,屋顶是清宫殿惯用的金黄琉璃瓦、外墙贴花岗岩、内部大理石装饰。在建筑内部,除了一、二层是各高8米举架的通透大厅外,还设有正厅、会见室、大小会议室、宴会厅的设施。此建筑如果早几年动工,可能早已完成了。在1938年后,中日双方已经全面交战,不光是财力有限,就是精力上已经没多少人为并不重要的皇上打造新家了。随着财力和物资的日益紧张,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彻底走上了不归之路。这座庞大的正殿工程,在基本完成了地基工程的情况下,于1943年1月正式停工。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人民政府就开始着手续建此建筑。1951年末,一个新的建筑设计诞生。作为原皇宫正殿的建筑设计是二层建筑,在论证了原建筑地基的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新的建筑设计增加到四层。在建筑风格风格上,仍然采用西式建筑主体加中国传统造型像结合的方式。大屋顶、长坡脊,门前的立柱高大庄严,就是其上可做检阅及观礼之用的阳台都很精巧。1953年建筑落成后,此楼及后边的地块被划拨给长春地质学院使用,由郭沫若将其命名为“地质宫”。由此,这栋建筑也成为新中国建立后,在长春落成的第一座大型建筑。关于这栋建筑的设计者,民间一直争论不休,很多人认为是梁思成为主导的,因为五十年代末梁思成受到批判的时候,这栋建筑曾作为“贪大、奢侈、复古的典型之一”而受批判,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本地设计师设计的。如今再回过头看,不论是谁设计的,那种时刻要把自己民族的东西刻上历史的追求和尝试是值得敬重的!(地质宫东西侧面图)(六十年代的地质宫)后花园作为曾经的皇宫后花园,解放后被多家单位占用,军方在西部建了许多住宅,而东部大院始终是个很神秘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曾多次想修复这座此地,但各种关系难以协调。到了2007年,这里在荒废了六十后,终于有了转机。此地的所有建筑均被拆迁,围绕着当年草草修建的的湖面和假山,在自然形成的坡地上,打造了一座全新的市民休闲公园,并恢复了御花园的初名。仅从起名这点上说,确实体现了一种对尊重历史的包容文化。现在这里分为了八大休闲区,广种了各类树木。能将市中心这样的一个黄金且已经建了很多建筑的地带,重新打造成市民休闲公园,此举的眼光和价值很值得赞一赞!!(如今的御花园景象)(如今的御花园景象)实业部“满洲国”实业部(后改为“产业部”和“兴农部”),位于新京至善大路(现自由大路,师大附中所在地)路南,建成于1937年。(1942年时的影像,当初的实业部)(1942年时的影像,当初的实业部)满洲国”文教部,位于新京至善大路(现自由大路,师大附小所在地)路南。这栋建筑建成于1938年。“满洲国”文教部,掌管教育、礼教、宗教、博物馆、图书馆、大陆科学院、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事务,是“满洲国”文化思想领域的关键部门。尤其在教育方面,随着“满洲国”的成立,重教之风也在“满洲国”得到体现;而作为“满洲国”国家级的大陆科学院(详情可点击:长春老建筑119-“满洲国”大陆科学院(今长春应化所))的建立,影响了其后很长时间内长春科研院所的走向。(后来老建筑被加了一层,变成了师大附小)(后来老建筑被加了一层,变成了师大附小)伪满民生部伪满民生部(民政部),在当年大同大街和兴仁大路交汇口(现人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交汇口)。在大同广场的第一厅舍和第二厅舍建造完成后,在1933年4月,即开始了第三厅舍,也就是财政部(原长春税务学院主楼,现浦发银行长春支行办公楼)厅舍建设。接着路西的民政部(现石油化工设计院)也开始投入建设,到1934年10月,基本建设完成。解放以后的1957年,这里成为吉林省地方工业研究所。1973年,研究所更名为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直至今天。这家研究院主要以化工、石油化工、医药、轻纺、粮食加工等方面的设计和开发研究为主,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设计科研单位。作为化工领域的专业设计单位,依托吉大化学系的赫赫名声和吉林石化的巨大规模生存得有滋有味。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后,业务量应该是不如从前了,从已经斑驳的标牌和近况依稀看得出这点。不过,单位的稳定也会带来所在建筑的相对稳定。尽管这座建筑有过维修(楼顶的老虎窗已经不见了),整体上不是那么光鲜,但看得出来,在保护老建筑上还是花了功夫的,值得一赞。第二厅舍第二厅舍“首都警察厅”(今市公安局),位于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西南。这栋建筑,是在新京都市建设规划尚未批准前的1932年7月后,就开始建设了。第二厅舍完成后,先是暂短入住的司法部和外交部,后来“满洲国”首都警察厅入住。从此,除了1945年日本战败后,临时做过苏军的医院外,这栋楼的主人始终是警察,一直到今天。只不过是从“满洲国”的警察、到国民政府的警察、一直到今天的人民警察。此楼的塔楼也是在1948年的国共战争中被毁,以后未按原高而减低修复的。时至今日,此楼也算是保存完好的老建筑之一了。日满军人会馆日满军人会馆,位于新京新发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马路对过的西南(现长春新发路,省公安厅处),1936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这个会馆的占地面积较大,其中建设了几栋相互连通的二、三层建筑,是一个俱乐部性质的建筑群落。此会馆建成后,是日军和满军(“满洲国”军队)军官休闲、娱乐、聚会和餐饮的场所。该院落的主建筑,是一座半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的小楼,平面呈“L”型布局,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其建筑格调、女儿墙垛口设计、外敷面的颜色基调、厚重的门厅等特点,都类似于关东军司令官官邸(松苑宾馆一号楼)的风格。这个会馆大院,1934年开始陆续动工建设,分为两期陆续建设,1936年12月全部完成。解放后的1956年,省政府从吉林迁移长春后,这里就成为了省公安厅的所在,一直至今。2000年3月,因为“房屋老化、存在危险”的原因,老楼都被整体拆除,继而修建起现在的办公大楼
本文标题:伪满建筑今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73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