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第2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与发展1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的概念与特征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当代城市规划理论第一节城市规划的概念与特征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一、规划的概念规划的特征•未来导向性---规划最基本的特征既是对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期,也是对这些行动本身的预先安排。•规划的目标性目标是规划评价的最基本准则与依据•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研究是规划研究的基础二、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2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1概念:三、城市规划内在思想1.理想主义(Ou+Topos=Utopia)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2.实践思想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3.理性思想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是理性主义思想的核心。始于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革命时期,经笛卡尔的哲学论述与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的推进与普及化,而成为了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5.生态思想城市系统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6.权威主义思想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节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我国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的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1.规矩—皇权至上儒家的礼制思想--《周礼·考工记》--统制中国3000年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城市的历史约有3500年。典型城市规划实例—隋唐长安城典型城市规划实例—元大都2.变通—自然至上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天人和一”典型城市规划实例—明南京城外廓图自然观理念占主导地位二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1.奴隶制社会古希腊的城市规划理念社会背景—公元前5世纪—共和城邦—民主、平等精神代表城市—米立都城特点--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宫殿,形成城市中心代表城市—提姆加得城古罗马的城市规划理念社会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特点—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2.欧洲中世纪代表城市—佛罗伦萨社会背景—教会势力强大,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自治,公共建筑占据城市主导地位特点—城堡--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公共建筑占据城市主导地位,不少城市向城堡外扩张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代表城市—14世纪后—罗马、威尼斯。17世纪后半叶—巴黎社会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文主义。17世纪后半叶绝对君权时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特点—14世纪后—古典风格的广场和街道。17世纪后半叶—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第三节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一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1.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184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法、德、俄、日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1781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间的交往,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济革命带动了政治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趋于成熟。机器的发明使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联系更为快捷,运输量更大•生产力的提高与人口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产业革命后,英国出现新的产业中心: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2.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工业城市的诞生—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引起城市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x城市人口迅速集中,城市畸形发展,密度过高,居住环境恶化x工业生产方式引起城市功能结构变化,打破了封建社会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x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城市中心x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交通流量剧增x城市环境污染x建筑紊乱,景观质量下降4.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引起的城市问题—城市病19世纪开始关注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和、制度等方面的基础。x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欧文、傳立叶欧文1871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傳立叶1829年以“法郞吉”为单位及“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x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x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纽约中央公园--奥姆斯特美国城市美化运动—1893芝加哥博览会二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理论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欧文的“新协和村”意义:把城市当作社会经济的范畴,比那些把城市停留造型艺术的观点要全面。对城市建设并没有产生实际影响。2.“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1902《明日的田园城市》意义: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被视为“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城市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1898《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观点:城市的无限制发展与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的根源城市中人口过于集中是因为“磁性”,可移植和控制城市土地统一管理,消灭土地投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3.2万人5.8万人2.“田园城市”理论3.卫星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卧城功能:居住建筑、生活福利机构。但工作还需去巴黎主城解决思想: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实践:巴黎郊区规划。半独立的卫星城功能:居住建筑、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实践:大赫尔辛基规划、大伦敦规划中的哈罗新城、斯特文内几等8个卫星城、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魏比林、莫斯科卫星城规划规模:哈罗新成8万人、魏比林2.4万、莫斯科卫星城约7万人评价:6-10万人不经济;钟摆式交通;吸引力低功能:多种就业机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实践:米尔顿·凯恩斯规模:25万人方案:四方形平面,纵横各约8公里,方格网道路,1公里路网间距。区内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人行道分隔。独立的卫星城Le․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观点:见《明日的城市》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背景:对大城市的欲罢不能—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评价:无力改变现状,但对城市规划学科有一定影响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人口300万,40万高层中心区,60万外环板式,200万最外围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市、郊铁路、地铁。提高市中心密度,改善交通,充足的绿地巴黎中心区的改造模型1931年“光辉城市”---城市必须集中,城市拥挤问题通过技术解决—大量高层+人车分离交通系统柯布西耶的《光辉城》昌迪加尔规划观点: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整体城市具有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城市规划必须解决四个功能各自的问题;保留古建筑;大工业生产方式和土地私有引发城市矛盾;应有区域规划;居住时规划的主要因素;城市规划是三维科学;应以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背景:现代建筑协会(C.I.A.M)会议,雅典,中心议题:城市规划评价: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回避了一些问题。雅典宪章”(1933)——功能分区观点: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城市是动态系统,区域和城市规划是动态系统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提倡公共交通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应该努力创综合的多功能环境。等等……背景:秘鲁.立马,建筑师集会评价:对雅典宪章的批判与扬弃。继《雅典宪章》后的又一个对城市规划和设计具有深远影响的文件“马丘比丘宪章”(1978)——功能融合科学城市规划的产生一开始就是区域规划大赫尔辛基的有机疏散;艾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意义: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首次提出了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5.区域规划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1915)注意了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人与环境的研究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居住地布局形式和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城市规划的范围应该包括城市和乡村。巴黎全国范围的国土整治。开发落后地区,限制和控制先进地区盲目发展日本的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各期侧重点不同苏联的国土规划侧重于资源开发英国的区域规划。应用增长极理论德国的区域规划。运用中心地理论意义:城市规划走向区域协调发展。物质规划融入了经济计划、社会规划、文化和生态规划,从建筑学科走向综合性质的社会学科背景:战后世界各国纷纷进入郊区化阶段;地区不平衡加剧战后各国的区域规划实践三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总结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设小城市以分散大城市)田园城市理论分化,卫星城,有机疏散理论—1942.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城市发展及布局结构理论,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将各种功能适当集中,集中点做有机分散。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理论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城市聚集区—一群密集、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带—指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集聚性:2500万以上(中国5000万—1亿),城市化率50-70%。经济世界性:GDP1000亿美元,占全国10%。城市有序性:一个世界性和多个大都市,有不同功能。形态带状性:带状发展到港口,距离200-300Km。设施系统性:高速公、铁路,航空、通讯发达,3小时交通圈。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和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城镇之间交通、通信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引力模型)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内部种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关联同心圆理论—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为5个同心圆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从市区中心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一我们共同的未来与可持续发展(OurCommonFu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第四节当代的城市规划理论1.理论背景自然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自然灾害、生物多样化环境污染:废气、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噪声、海洋环境社会问题:人口增长、阶级分化、民主政治1987,《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定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2.理论提出二精明增长与紧凑城市(CompactCity)城市蔓延(urbansprawl)背景:郊区化持续发展,人口以低密度向大城市周边扩展表现:低密度的土地开发空间分离、单一功能的土地利用蛙跳式或零散的扩展形态带状商业开发依赖小汽车交通的土地开发牺牲城市中心的发展进行城市边缘区的开发就业岗位的分散农业用地和开敞空间的消失背景:对城市蔓延后果的认识与反思策略:紧凑型社区填充式或内聚式增长模式提供多样化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开发居住、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布置保护开敞空间和环境平衡新区与旧区的关系,恢复旧区活力精明增长(smartgrowth)理念下的紧凑城市三学科发展方向立足于“空间问题”从经济、生态、社会、政治等多角度认识城市
本文标题:第2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形成与发展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7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