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明清时期(二轮复习课件)资料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通史思维坐标总体概览阶段特征明清(1368年明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时期。封建经济达到顶点,但也逐渐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同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古老中华文明呈现出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特征。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文化:承古萌新,传统科学技术仍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中外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影响了古老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历史时空定位考点知识梳理一、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解读】宰相是一种制度,丞相是一个实质的官名,宰相制度起于春秋时期,完结于明代,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形成了“内阁”(文渊阁处在宫内,故名内阁)制度,清承明制,无名义上的宰相制度。(2)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出现,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解读】内阁制的设立目的是为减轻皇帝政务负担,提高行政效率,它不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明朝的内阁制不同于今天西方的内阁制,明代的内阁制度是当时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而西方的内阁制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2.清朝(1)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解读】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太大,影响皇权的加强。(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解读】军机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处理西北紧急军务,后来职责有所扩大。其特点是:人员十分简单、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品级低、不是中央一级决策或行政机构。(3)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解读】八股取士不仅在形式上约束知识分子,而且不允许知识分子发挥个人见解,这样就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图析考点】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规律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2)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深化提升】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明清君主专制强化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君主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1)夏商周时期,形成了以血缘等级关系为核心的奴隶主贵族政治。王权日益集中,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步加强,但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战国时期,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萌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演变阶段,成为贯穿始终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3)由宗法制的血缘贵族政治到中央集权制的行政官僚政治,统治阶层不断下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向中央集中,相权日益分散、减小甚至消失,君权日益强化;行政机构日益完善、庞大。二、经济上:明清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1.农业生产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解读】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来自美洲,随着新航路开辟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其影响是缓解了粮食危机和人地矛盾,有利于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和农产品的商品化。2.手工业生产(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解读】民营手工业能够超过官营手工业的原因:民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政府放松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官营手工业自身的缺陷。(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解读】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对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地租的货币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联系:新航路开辟,美洲白银流向)(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3)工商业市镇: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解读】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繁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由于工商业市镇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它们的成批涌现又促进了商业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乡村的城市化进程。(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晋商、徽商)【解读】商帮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例渝中区湖广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4.政策对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解读】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长足发展,且使我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图析考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新变化及经济政策【规律认识】对古代经济政策的正确认识:(1)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对古代政治、社会经济、人们思想观念及价值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则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代“海禁”、清代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物。这一政策的实行阻碍了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往来,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封建统治者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深化提升】1.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1)相同点: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政策,都是由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②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都具有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③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2)不同点:①战国时期最早实施重农抑商政策,贯穿整个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政策实施于明清时期。②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压制商业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和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犯。③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采取重征商税、限制商业活动和歧视商人的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商来华贸易。④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但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1.思想(1)王阳明心学:(陆九渊: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思想的核心是“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解读】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说,提出“知行合一”。(2)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解读】李贽批判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李贽赞扬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还赞扬寡女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称赞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王权、倡导言论自由;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解读】黄宗羲等人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却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的反映。【图析考点】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深化提升】1.明清之际反封建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启示和特点(1)原因:①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③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法治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④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朽。(2)启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②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2.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1)中国古代儒学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创立与发展、西汉的改造与独尊、宋明时期的转型与成熟、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的演变历程,其演变是由时代政治、经济特征决定的。(2)自汉代武帝时期至清末,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教权术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基本格局。(3)儒学思想两千多年来独领风骚的原因,一方面其思想内涵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其强调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变化。(4)儒学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仍有重要的价值,其原则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反对对传统文化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态度,充分发挥儒学的现代价值。2.科学技术(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解读】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的特征:属于传统科技著作,带有总结性,开始学习西方科技。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3.文学艺术(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解读】明清时期是小说繁荣时期,原因是: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印刷术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2
本文标题:明清时期(二轮复习课件)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04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