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王维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及体例;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掌握诗人精湛的构思技巧,感受每一首诗独特的风格。近体诗:唐代出现被唐人用以区别古体诗的新诗体,又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以5、7言为主,偶有6言。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末)联。多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②规定诗句数量。③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根据所学格律知识分析唐诗五首,并填写表格:山居秋暝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字数句数对仗押韵字五言七言七言七言七言律诗绝句律诗绝句律诗颔联颈联无首、颔、颈、尾一﹑二句颔联颈联秋、流舟、留关还回来台杯回来年鹃烟然一读诗调——整体感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二读诗情——窥斑见豹,抓住反映诗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词句三读诗境——披文入情,分析诗歌的意象(物象+描写词语→景物特点→气氛)四读诗意——⑴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时代和写作背景——⑵身临其境,想象五读诗趣——景物描写的角度﹑炼字炼句﹑情景关系﹑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立意构思等。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科考中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初读课文,把握节奏山居秋暝(朗诵)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初步感知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既有热情讴歌将士们爱国豪情和昂扬斗志,又有写戍守将士思乡的忧愁与痛苦的。既悲凉慷慨,又缠绵婉转,集中反映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文题背景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如何分析作者的情感?1题目2意象的选择3诗人及背景具体理解•1.齐读《山居秋暝》和《从军行(之四)》,感受音韵美的同时,找出诗人分别都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和人物。•2.这两首诗中的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意境)构成了怎样不同的画面?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试着把脑海中生成的画面描述出来。•3.这两组画面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不同心情?试着以作者的心情朗诵这两首诗,然后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情说出来。•《山居秋暝》主要写了明月、松林、清泉、岩石、浣女、渔民等;《从军行(之四)》•主要写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将士等1.齐读《山居秋暝》和《从军行(之四)》,感受音韵美的同时,找出诗人分别都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和人物。2.这两首诗中的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意境)构成了怎样不同的画面?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试着把脑海中生成的画面描述出来。•1.《山居秋暝》景物特点:典型的秋天景物,清新明丽。《山居秋暝》画面: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升起一片豫胧的雾气。涧水涨起来了,清澈的流泉淌过岩石,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2《从军行(之四)》景物特点:写出了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景物特点。《从军行(之四)》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士兵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次又一次在沙场和敌人交战,一个又一个倒下了’没倒下地整理一下磨损的销甲再次冲向敌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环境渲染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渲染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黄沙,荒凉萧瑟;百战,战斗频繁,时间漫长;穿金甲,战斗艰苦激烈用典,胸怀襟抱。金甲易损,生命可抛,但报国的意志不会减欣赏品味3.这两组画面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不同心情?试着以作者的心情朗诵这两首诗,然后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情说出来。•《山居秋暝》情和景是一致的。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此景衬托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从军行之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环境险恶、条件艰苦、战争频仍,借以反衬远征将士战邺艮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的歌颂,也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小传思路把握理清意脉联系背景作品风格深入理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712-770),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但一生多坎坷,生活贫困,思想上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因而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包括《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秋风云天江水洲渚无边落叶不尽江水(扩大视野)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苦恨霜鬓新停酒杯——仰望——仰望——俯视——俯视写景抒情《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颔联:远望所见写景颈联: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尾联:时世艰难,壮志难酬抒情情景交融深入理解要求:先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然后按照景物(注意特点)——画面——情感——风格的顺序分组研习如下问题。1.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3.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写了几层“悲”?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1.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风(呼啸的),天(辽阔的),猿声(哀凄的);渚(清澈的),沙(洁白的),鸟(盘旋的);落木(漫天的、萧瑟的),长江(不尽的、滚滚的)2.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参考答案(1)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2)通过这样的画面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基调。《登高》身陷困境独郁闷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在漂泊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写此诗时诗人住在夔州。3.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写了几层“悲”?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①常年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②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③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④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形象: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诗人形象。•艺术特色:沉郁顿挫:“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作品中意境的深远和情调的浑厚。(与主题内容有关)顿挫:本指一种舞蹈动作,在诗歌创作上则是形容一种有节奏的思想感情的震荡。(与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的技巧有关)
本文标题:《唐诗五首》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4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