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德育与班级管理知识重点第一章:1.什么叫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从侠义上讲,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讲,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2.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1)传统思想的影响(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3.人类社会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4.学校教育的转变:从培养官员和神职人员为主的教育演变为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5.人类德育历程经历的阶段: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6.习俗性德育:主要指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7.古代德育: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8.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主要特征有:(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9.当代学校教育新的轨迹与特点:(1)理论与探索的时代(2)寻求平衡的时代(3)全球化德育的时代。第二章:1.品德的概念:就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它既包含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又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2.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3.品德心理的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道德认识越深刻,思想道德感情就越有理性的指导;道德意志越坚定,思想道德行为就越具有自觉性;反过来,情感、意志的力量有又助于加深认识;道德行为的实践,又能加深认识、激励敢情、锻炼意志,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第三章:1.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与目的(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2.恢复高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展开全面的拨乱反正,教育进入了恢复和新的发展时期。3.改革开放时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4.德育内容的新课题:(1)诚信教育(2)感恩教育(3)生命教育(4)信仰教育。5.信仰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理想教育。第四章:1.德育途径的分类:(1)宏观分类: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德育途径;(2)微观分类:分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2.我国学校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品的评价法、自我教育法。3.说服教育法注意的方面:(1)要有针对性(2)要有感染力(3)要有真实性(4)要有民主性。第七章:1.班级的基本特征:(1)学习性(2)不成熟性(3)教育性(4)社会性。2.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4)班级活动管理。3.班级管理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4.班级管理环境:(1)物质环境(2)制度环境(3)文化环境。5.文化环境包含的三个方面:领导方式、人际关系和班风。第八章:1.班主任的主要角色:(1)管理者的角色(2)教育者的角色(3)服务者的角色(4)朋友的角色(5)协调者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7)学校领导的助手(8)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者(9)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2.对班主任心理品质的要求:(1)情感品质方面:培养积极的情感(2)意志品质方面: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足够的耐心(3)个性品质方面:培养良好的性格、富有创新精神、轻松自如的心态。3.班主任的素质(五个三):(1)教师三大观念: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从教灵魂)、以法执教的执教观(执教准绳)、以德育人的德育观(育人境界);(2)三大意识: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的体现)、民主意识(工作作风的体现)、服务意识(工作原则的体现);(3)三类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广博的业外知识;(4)三种能力:学科教学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媒体运用能力;(5)三种精神:进取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第九章:1.班级的概念:是学校基层组织,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年龄与知识程度相同或相似的学生所组成的学生组织。其特点有:成员的相似性、目标的一致性、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有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2.集体的概念:是一种正是群体,但它却是一种特殊的正是群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3.班集体的概念(简述要答特征):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其特征有:高度的社会倾向性、高度的组织性、高度的社会主体性。4.班集体形成所经历的阶段:松散的班级群体、合作的班级群体、班集体。5.良好班集体应具有的六个标志:(1)共同的奋斗目标(2)团结有力的领导集体(3)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4)健康的舆论导向和优良的班风(5)良好的活动效果(6)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6.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2)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4)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7.在制定班集体发展目标时注意的问题:(1)体现班级特色(2)有一定的层次性(3)具有可行性(4)民主性。8.班级文化的内涵:是班级内部所有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9.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1)物质文化建设:如搞好班级卫生、班级环境布置及班级的座位排列等;(2)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好班级的组织机构和班规;(3)精神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舆论和班级风气,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10.班级舆论:是在班级中占主导地位的言论倾向。班级舆论是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班级成员在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现实状态及发展趋势。11.班级风气:即班风,是班级成员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班级成员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情绪状态、价值倾向和行为取向等。12.在班级舆论和班级风气的建设中,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1)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2)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3)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样(4)提倡民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13.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是以个人好恶兴趣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14.非正式群体的分类:(1)从作用的角度:积极向上型、不稳定型、消极型和破坏型(2)根据群体的特点:志向型、知识型、兴趣型、情感型、地域型和团伙型(3)从心理倾向:亲集体型、不稳定型、背离集体型(4)从群体的性质: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第十章:1.班级管理模式:主要指教育者为完成学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根据班级管理过程的规律,对班级的各种要素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控制,以全面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工作程序。2.班级管理策略的四个特点:(1)管理目标递进化(2)管理形式多样化(3)管理操作规范化(4)管理落实自主化。第十一章:1.班级活动的定义: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以班级为单位,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活动。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国家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发展个性与特长,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习惯。2.学校教育活动的丰富多彩表现在:有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还有不同目的、不同空间、不同主体的教育活动。3.班级活动的内容:劳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活动。4.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1)活动主题的现实针对性(2)活动设计的主体性(3)活动人员和空间的开放性(4)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5)活动计划的系统性。5.班级活动方案的基本内容:(1)活动主题(2)活动目的(3)活动时间地点(4)参加人员(5)活动资料(6)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7)注意事项。第十二章:1.班级管理新课题:(1)主体意识(2)生命教育(3)权利维护(4)尊重教育(5)网络教育。2.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如何创新:(1)更新班级管理理念(2)实行民主管理(3)实施科学化管理。
本文标题:德育与班级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6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