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南京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夏子玫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单元主题结构表三年级(上)我们都是科学家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们是什么做的提出问题三年级(下)固体和液体植物的一生土壤与生命关心天气我们靠什么运动观察与测量四年级(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冷和热奇妙的声音王国吃的学问排序与分类四年级(下)骨骼和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五年级(上)白天和黑夜光与色彩电和磁呼吸和血液循环解释与建立模型五年级(下)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大脑交流与质疑六年级(上)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遗传与变异假设与实验六年级(下)我们长大了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探索宇宙拓展与应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单元主题生命世界: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2单元《养蚕》: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物质世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第4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研究事物的性质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第5单元调查与预测过程与技能训练:在各单元学习中均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渗透在各单元的教学活动之中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在各册教材中学习与训练的内容与安排顺序教材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与安排顺序三年级上册①提出问题三年级下册②观察与测量四年级上册③排序与分类四年级下册④推理与预测五年级上册⑤解释与建立模型五年级下册⑥交流与质疑六年级上册⑦假设与实验六年级下册⑧拓展与应用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单元总体说明本单元围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和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构建而成。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由四课组成1、骨骼: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2、关节:在第一课认识骨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人体骨与骨的连接——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知道常见的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3、肌肉: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结合前两课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4、骨骼、肌肉的保健: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运动、营养、安全对骨骼、肌肉的保健,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主要概念关系关节:运动的支点骨:运动的杠杆肌肉:运动的动力人体运动相互作用使骨骼附着在连接促进1、骨骼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触摸身上的骨、拼接骨的活动形成骨骼的概念,了解骨骼的作用,认识骨的构造和特点。1、骨骼1、感知骨骼的位置,引出本课研究主题。2、了解人体各部分的骨头数。3、形成骨骼概念。4、了解人骨的构造及其特点。5、了解骨骼的三大作用。2、关节在研究骨骼的基础上,第二课重在研究能活动的骨与骨的连接——关节,让学生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作用、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2、关节1、找人体关节,体验、认识关节的功能与作用。(1)活动身体,认识自由活动的关节在哪里。(2)体验关节受阻,认识关节的功能。2、关节的不同运动方式。3、肌肉1、有了肌肉的参与,人体才能运动起来。2、肌肉的工作方式——收缩和舒张。3、阅读资料说明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和人体运动的关系。4、做一些运动感觉肌肉做运动时的变化并在人体图中画出变硬的肌肉,巩固对肌肉工作时肌肉收缩的认识。5、引导学生研讨处于安静状态的人体内部的一些肌肉运动。6、建模解释解释人体运动的原因。以建手臂模型为例,了解肌肉骨骼运动及其作用。7、做膝关节模型。4、骨骼、肌肉的保健在前三课对骨骼、关节和肌肉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重点介绍运动、营养、安全预防对骨骼、肌肉的保健,让学生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4、骨骼、肌肉的保健1、体育运动与骨骼、肌肉的关系。2、合理营养对骨骼和肌肉的保障和促进作用。3、运动的安全防护。建议:因本单元的教学需要学生通过触摸的形式感知骨骼和肌肉,因此开学初期如果天气偏凉将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此类活动,建议可以等气温较高,学生穿得淡薄些再开展本单元的教学。第二单元养蚕单元总体说明《养蚕》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领域里有关“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的一生”的具体内容标准编写的。在去年,孩子们种植了油菜,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这学期的养蚕活动,重在“养”,教师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养蚕的经历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经历养蚕的过程中,了解动物(昆虫)生长的完整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本单元的内容是按蚕的生命周期编写的。第二单元养蚕由四课组成本单元的内容是按蚕的生命周期编写的1、我们来养蚕:了解养蚕的一些基本方法,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2、给蚕宝宝记日记:通过养蚕活动,做观察和记录了解昆虫及其变态的知识,产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宄能力。3、我们来抽丝:让学生真正明白养蚕的意义,通过抽丝让学生感受生命创造的伟大奇迹。4、养蚕经验交流会:通过整理记录、交流汇报,总结出蚕的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生命的神奇和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第二单元养蚕主要概念关系蚕的一生卵幼虫蛹成虫1、我们来养蚕本课是养蚕前的准备课。本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本课应选在蚁蚕快出壳前进行。1、我们来养蚕1、了解养蚕的一些基本方法,提出感兴趣的问题。2、观察蚕卵。3、观察蚁蚕。2、给蚕宝宝记日记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要活动,贯穿养蚕活动的全过程。本课是按照蚕的发育过程编写的。伴随着蚕每一阶段的成长,教材中都安排了丰富的观察与思考内容,还提供了日记范例。本课活动将历时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将亲手饲养蚕宝宝,亲眼目睹并记录它一生的成长变化,还要通过观察和对比实验来研究有关蚕宝宝的一些问题。2、给蚕宝宝记日记1、幼虫期。2、蛹期。3、成虫期。4、产卵。3、我们来抽丝1、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为人类服饰业作出的贡献,明白养蚕的意义。2、组织学生亲自抽丝,并测量丝的长度,使学生感受生命创造的伟大奇迹。4、养蚕经验交流会养蚕活动的总结课。学生将通过整理记录、汇报发现,总结出蚕的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学生还将尝试运用概念判断哪种属于昆虫,并探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将学生的目光从具体的“蚕”引向生机勃勃的昆虫世界。4、养蚕经验交流会1.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几次变化”。2.画蚕一生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蚕一生的变化图,初步形成“变态”的概念。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异同。引导孩子们发现,虽然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诸多差异,但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从而用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说明1、本单元的教学实施有一定的难度:蚕卵、桑叶不易获得;养蚕技术对缺乏经验;养蚕活动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需要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显得比较散碎。教师完全可以选择当地常见昆虫的幼虫来养——养什么并不重要,不能从卵开始养也没关系,关键是要让孩子们亲历一次“养”的过程,有观察、有记录、看到变态就算基本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2、关于养蚕方法,教师可以整理一份简明资料,与蚕宝宝一同发给孩子们。学生如在养蚕活动中遇到具体困难,要及时问家长、问老师、问同学、查资料。养蚕活动历时的一个多月里,应定期让孩子们把蚕带到学校来,交流蚕的新变化。蚕的一生有四个变态,研究它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长时间连续观察的耐心。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教师如能带头作好记录,并定期组织孩子们相互评议观察记录。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坚持长期的观察记录并非易事。要能坚持这项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督促与鼓励。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课时1、我们来养蚕养蚕的方法,观察蚕卵,指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养蚕记录,分发蚕卵,记第一次日记蚁蚕出壳前4-5天1课时观察蚁蚕,做好的二次观察记录蚁蚕出壳20分钟蜕皮四次眠后蜕皮20分钟观察蚕茧结茧时20分钟2、给蚕宝宝记日记观察蛹结茧后2天20分钟3、我们来抽丝养蚕抽丝的历史,抽丝结茧6、7天,距羽化还有两三天的时间1课时观察蚕蛾化蛾时20分钟2、给蚕宝宝记日记交配产卵蚕蛾产卵时20分钟4、养蚕经验交流会交流总结蚕蛾产卵后1课时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总体说明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之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们对“相对运动”及“运动的基本形式”做简单的了解。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对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关于力的学习都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本单元开始,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对物体的运动做简单的定量观察。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由五课组成1、一切都在运动中:建立了参照物的的概念,认识“运动的相对性”。2、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速度概念。3、运动的方式:根据物体运动的的轨迹不同将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认识物体的运动的方式。4、小车的运动: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对运动物体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做简单的定量观察。5、摆:以摆为话题,经历“预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整理分析搜集的证据----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设计和开展实验时学会控制变量,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主要概念关系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运动的轨迹运动的方向摆动旋转(直线)往复运动直线运动运动的距离运动的时间运动的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1、一切都在运动中本课主要是描述物体的运动。教材从认识我们周围充满各种各样的运动,到知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的状态就有可能发生改变,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模拟实验中得到提高。1、一切都在运动中1、描述物体的运动,初步建立参照物的概念。2、巩固参照物概念,认识到参照物的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会发生变化。3、一个拓展活动,巩固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2、运动的快慢本课主要是测量物体的运动,让学生意识到物体运动有快有慢的。一个物体在一个确定的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含方向)。2、运动的快慢1、什么是速度。2、测量走路的速度,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进行排序。3、一个拓展活动,如何判断运动很缓慢的物体是否运动。3、运动的方式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课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将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比较这些运动方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认识物体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3、运动的方式1、认识运动的几种方式。2、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3、几种运动方式同时存在。4、小车的运动本课以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探究。本课是建立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搜集证据的一节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课。4、小车的运动本课主要教学:1、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直接导入“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2、用小车进行实验,探究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会控制变量。提示:1.摩擦力的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还没有涉及到。在小车实验中,表面越光滑小车走得越快,而实际生活中路面太光滑载重车反而会打滑。2.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在假设之后先讨论如何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有意识特别提醒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比如:在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小车的重量、距离,改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即第一次两个垫片
本文标题: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6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