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持人:曹世娇,彭煜平制作:曹世娇•急性呼吸道感染: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支气管炎和肺炎。如果孩子得了“上感”,轻的,会出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咽部红肿等症状;重的,还会发烧(有时可持续两、三周)。“上感”炎症向下蔓延,就成了支气管炎。这时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开始是干咳,随着病情发展,还回咳出痰来。还有发烧、呼吸急促这些症状。如果炎症再进一步扩散或病原体直接侵袭肺部,就成为肺炎了。症状是发烧(但也有些体弱儿体温不高)、咳喘频繁、口唇周围发青、心跳加快。得了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孩子还往往不爱吃饭、精神不振或烦躁,有时呕吐、腹泻。孩子得了这些病要注意休息,多喝热开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若体温超过38.5度,可以吃阿苯片等退烧药,或用酒精擦身,以防高热引起惊厥。鼻塞可用0.5%的麻黄素点鼻,咳嗽时,用小儿止咳糖浆(或冲剂)、枇杷露等止咳去痰。“上感”大多是病毒引起的感染,但目前国内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得了病可以口服病毒灵、金刚烷胺、板蓝根这些药物,但是疗效不很理想。为了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要注意营养、加强体格锻炼,在气候多变的春季,还要及时给婴幼儿增减衣服,尽可能少去公共场所。••每到春季,甲型肝炎会形成一个发病高峰,这已发展成一种自然规律。因此,春季宜防甲型肝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甲肝从感染到发病,仅有短短的30天左右。甲型肝炎有其特点:据统计有65%以上的病人起病急,多有发热、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呕吐、腹痛或腹胀)明显,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黄染,肝肿大,黄疸病例较多。但是,甲肝并发症少,不易转成慢性,病死率也较低,传染性极强。在春季生活中,预防甲肝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切断传播途径,管好水源、饮食和粪便,做到饭前、便后仔细用流动水洗手;二是餐具、茶具、毛巾要单独使用,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三是不吃半熟菜,少吃凉拌菜,水果要洗净削皮,街上吃食物尽量自备餐具;四是减少串门和在拥挤场所逗留的时间;五是防止过于劳累、睡眠不足、受寒和酗酒;六是与甲肝有密切接触者,在1周内应注射丙种球蛋白或甲肝疫苗进行预防。一旦染病,要及时到医院•春天气温上升,各种病菌也开始滋生,我们除了自身卫生需要注意外,饮食也不容小视••春天多吃些-大蒜:•春天多吃大蒜,不仅因为其性温,也可以补充人体之阳,并且它还具有很强的杀菌力,对于细菌引起的感冒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此春天应该多吃些大蒜,此外大蒜还有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功效。••春天多吃些-韭菜:•一年四季长青,终年供人食用,但以春天的韭菜最好吃,正如人们常说:“韭菜春食香,夏食臭。”春天气候冷暖不一,就需要养阳气,而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祖国医学又认为春天人体肝气易偏旺,而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春天吃韭菜最为适宜,由于韭菜不易消化,一次还要吃得过多。••春天多吃些-葱:•春天多吃些葱,不仅可以补阳散寒,也同时含有的葱蒜辣素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多吃小葱能诱导血细胞产生干扰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癌能力。春天气候渐渐转暖,各种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也随之生长繁殖,从而引发各种流行性疾病,常见的有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麻疹、风疹、病毒性肺炎、水痘等.因此,在春季来临之季,一定要重视防病保健。感冒,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春天是多发季节。风热感冒的特点为:起病急、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口渴、尿黄、舌尖红等。造成这种病症的原因和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有很大关系,因早晚温差大,对一些身体瘦弱、上呼吸道抗病能力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更容易着凉,诱发感冒。预防春季感冒首先要在饮食上注意,要清淡、易消化,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少食肉类、鱼、虾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青菜,水果,忌食生、冷;还要加强自身保健,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衣服增减要适度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预防疾病儿歌•健康歌青少年,要干净,讲究卫生少疾病。•手脸勤洗衣常换,随地吐痰坏习惯。•衣着整洁勤洗澡,饮食卫生要把好。•按时体检注疫苗,病从口入要记牢。•不洁食品不入口,饭前便后要洗手。•废弃物品自动捡,丢入箱中无污染。•教室卫生要搞好,多洒水来勤打扫。•按时作息多锻炼,预防疾病身心健。•预防流感•青少年,真正棒,流感来了不要慌,•多喝水多锻炼,勤洗手来勤通风。•衣服被褥常常晒,流感病毒挡在外。•路边小吃不要碰,人多地方我不去。•良好习惯记心中,战胜流感我最棒!••第一大类:传染病•春天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许多传染病都会引发危重并发病。因此在春天,传染病是我们的首要大敌。•疾病名称:流行性感冒•病征:从感染病毒到发生症状,潜伏期数小时到2天。绝大多数患儿发病突然,先是出现发冷、寒颤等症状,随后发烧,体温升高至摄氏39℃以上,持续3-5天,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疲倦、咽干、咽痛、咳嗽、咳痰、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疾病症状。•治疗:在治疗上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例如初起流鼻涕、打喷嚏症状较重时,可以吃些治感冒的药;咳嗽、咳痰等症状较重时,可选用祛痰和止咳药物;出现高烧,可吃些退热药。•疾病名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征:简称“流脑”。具有较强的传染性,6岁以下患病率尤高。流脑季节性明显,3-4月是发病高潮。潜伏期多为2-3天,最长可达1周。其特点是起病急,突然发热,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点及抽搐、颈部僵硬等异常症状。严重的可在数天内死亡,或留下脑性瘫痪、脑积水等后遗症。3岁以下婴幼儿除发热、呕吐以外,常常拒食,并伴有腹泻、睡眠不安、尖声喊叫,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上呼吸道感染。•治疗: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类与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当敏感。经过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可在1周后逐渐痊愈。•疾病名称:猩红热•病征:高发于冬末春初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此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而以2-10岁幼儿为最高。(1)轻型:发热不高,有咽炎,出疹期短,皮疹少而稀,往往未引起注意而自愈,常在出现皮疹脱屑或并发肾炎后才知道患了猩红热;(2)中毒型:病势发展迅速,突然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常有惊厥、昏迷、呕吐、烦躁不安,有时可迅速出现休克。皮疹很快遍及全身,且常有出血点。(3)脓毒型:较中毒型症状更重,患儿有高热、烦躁不安,咽峡炎加重等症状,但此类患儿现已极少见。•治疗:一般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症状严重的宝宝可输液,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春天,万物复苏,也是各种细菌滋生,多种疾病易发的季节。近年来,气候、医疗水平及儿童体质和饮食结构都有了较大的改变,春季的儿科疾病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家长应注意一些什么春季疾病“新动向”呢?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内科主任沈林教授告诉我们,现在的孩子每一个年龄段都接种疫苗,防病措施的完善,已经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所以各种过去春季流行的传染病下降了不少。但是从医院门诊获得的资料看,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在这一季节的发做率很高。呼吸道疾病甚至占门诊疾病的90%。呼吸道疾病包括感染性和过敏性疾病。沈教授发现春天过敏性哮喘特别多,占呼吸道疾病的70%。造成过敏性哮喘的主要病因是遗传、药物和外界过敏。药物引起的过敏性哮喘,很难一概而论,因为体质不同的孩子对于不同药物的反应各有不同。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外界的感染想起的哮喘。每个孩子的过敏源不同。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对何种物质过敏呢?医生建议,可以到医引起疾病。沈教授告诉我们一个例子,有一个哮喘发作的孩子,妈妈着急地带他院做一个皮试,了解了结果以后,在带孩子外出的时候可注意避开过敏源,以免来看病,妈妈叙述了病情,但说不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在医院的多次启发之下,妈妈想起来,家里搬了大房子,把原因搁在别外的樟木箱子搬出来了,樟木箱成了引发孩子过敏性哮喘的病源。沈教授根据他从医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全面而完整的病史是诊断的一半。希望家长保管好孩子的病史,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这样,孩子如果得了病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家长就可以提供最有效的资料,让孩子尽快得到有效的治疗。•秋季较多见的腹泻病症,现在春天也多见了,十二指肠溃疡也较过去多发。儿童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不规则腹痛;胃口不佳,早饱,厌食;胃区有压痛感。出现此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医疗检查手段的提高,过去光靠拍片,诊断的可靠率不高,现在有了胃镜检查,确诊更容易了;通常,幽门螺旋杆菌引起十二指肠溃疡在此病症中占了较高比例13C呼气试验,诊断也较容易了。卫生条件的不完善、过多食用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是引起这类疾病的一大因素。沈教授提醒家长,在换季之时节,要特别注意平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对于学龄儿童不要给以过度的压力。他在门诊时发现,一到各类考试季节,患胃肠道疾病的孩子特别多。本次班会到此结束
本文标题:春季常见病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6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