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3》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3读后感【教学目标】1.作前学生运用喜欢的读书方法,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欢课外读物(包括必读书目:《海伦·凯勒传》),完成“读书记录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习作内容。2.读懂例文,感知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引-议-联-结”),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紧扣印象最深的部分为“感”的触发点,联系实际,叙议结合,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做到“感由读来,情由心生”。3.正确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并给作品取一个新颖的题目。4.围绕训练重点“感由读来,情由心生”,运用自改、互改、师生同改等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进行组织评改,层层完善作品。【重点难点】重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读物,以印象最深的部分为“感”的触发点,联系实际,表达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做到“感由读来,情由心生”。难点: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落实“感由读来,情由心生”。【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结合课文,重温读书方法,开展分类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活动,丰富习作素材。2.以自主交流对阅读书目的收获引出“读后感”这种体裁,并多角度识“感”。3.通过例文剖析,步步深化学生对于写作方法的认知,并指导运用。4.通过自主修改,师生互改、生生互改,再自改的方式,逐步完善习作,落实“感由读来,情由心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组织学生开展专项读书活动(包括必读书目:《海伦·凯勒传》)制作课件学生准备: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做读书笔记,完成“读书记录卡”。【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一)以法导读,深化作前读书活动(课前组织学生结合学校开展的“争做书香小博士”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读书,开展“读我最喜欢的书”专项读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一步深化读书活动。)1.重温读书方法。(1)结合《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精读和略读》、《读书要有选择》三篇课文及“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重温好的读书方法。(2)学生交流好的读书经验。(3)教师相机点拨:(读书时,边读边做批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阅读……)2.深入开展读书活动明确读书要求:(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书籍阅读(包括必读书目《海伦·凯勒传》)(2)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3)完成“读书记录卡”3.学生自主读书,做好读书笔记,完成读书记录卡。(二)谈“感“导入,揭示课题1.谈读书。同学们,你最喜欢读哪类书?在这类书的领域中,你又读了哪些书?这些书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2.说感受。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能用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来描述一下你读书的感受吗?预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3.于丹说,读书能滋养自己,内化心智。可以说读书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快乐之事,每一次的读书,都是在进行美妙的心灵之旅,在这个旅程中,我们的情感常常会随着书中的情节起起伏伏,或喜,或怒,或哀,或乐……4.如果把我们读书时的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受、领悟写下来,就是读后感。(板书:读后感)(三)说“感”明法,深化认知1.重识读后感。你对“读后感”这种体裁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教师归纳)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2.从“读后感”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记写这种体裁的文章应该把重点放在“感”字上,那么“感”的源头在哪儿?“感”的切入点应该放在哪儿?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再展示交流。教师归纳:怎样才能把自己由读书而引发的真实感受与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呢?结合我们读过的《海伦·凯勒传》这本书,一起走进张佳星同学的记写的《从海伦·凯勒传想到的》这篇优秀的读后感。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四)解析例文,感知写法1.自主感知:学生自由读例文,边读边想,例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组织交流:你从中了解了哪些关于写读后感的知识?学生交流说。(读是基础,感由读而生)3.研读例文,解析写法。(引导学生一遍遍的细细品读例文,步步解析写法)(1)“由面到点”,认识“读”与“感”的内容。自由朗读例文,标画出哪些是作者从读物中所读出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由读所产生的感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掌握学情)交流展示:---作者是怎样描述《海伦·凯勒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的?(读)点拨:这是作者从读物的“面”感知读的内容,即读物的主要内容。“感”是由“读”而生发的,源头在所读的书中,所以写前要把书读好。(板书:读好书)“感”的切入点可放在由书而“引”出的故事背景、故事情节、主人翁、感兴趣的一段话、蕴含的道理……(板书:印象最深)---作者真实感受是什么?(感)点拨:这是作者结合读物的“点”,联系实际,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2)研读例文,理清“读与感”的关系。---作者的“感”源自何处?(读)——“感”的切入点是什么?(印象最深)---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板书:感由读来,情由心生---你读了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想再次阅读这本书)---你认为,读后感这种体裁应该重点放在“读”上还是“感”上?(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小结: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才能达到“情由心生”的效果。先“读”而后“感”,“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虽然是对读物进行深入“读”,但在读后感中不可将过多的“读”到的内容都记写出来,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感”上。---你也读了这本书,有怎样的想法?你印象最深的点在哪里?为什么?(3)紧扣例文,深悟“感”的写法。学生逐段品读,作者是怎样展现对海伦·凯勒这个人物的认知的?---交流展示:第一自然段:主要写海伦·凯勒的悲惨遭遇,即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凸显了一个“简”字。点拨:这是作者在围绕感点(海伦·凯勒这个人物),引述材料(板书:引)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海伦·凯勒创造的肓聋人学会五种世界语言及获得的各类奖项作品的奇迹。点拨:作者结合原文内容,边叙边议,引发感悟。(板书:议)第三自然段:主要是作者联系实际,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升华认知。点拨:这是作者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板书:联总)总结写法并板书:引---议---联---总(五)扣“感”构思,运用写法。1.你最喜欢哪类书?这类书中的哪本书是你的最爱?这本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学生结合《读书要有选择》一课对读物进行分类分组交流,教师巡视,针对学困生、学困组给予指导。)2.展示交流时,教师重点指导。(1)重点指导由“感”的切入点,落实“感由读来”。依托不同类型的读物,就“感”的切入点进行分类指导,展现独特的见解。第一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古今中外名著。预设:我读《西游记》时,书中孙悟空这个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三借芭蕉扇”时,描写孙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去借扇的片断至今浮现于我的脑海,片断中主要抓住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如“故意捶胸”“笑”“大喜过望”“连忙”等,通过生动的语言,如“可惜,可惜,怎么就把那宝贝给了猢狲?”等,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孙悟空的机智,一个“智”字贯穿始终,使借扇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是把“感”字的切入点放在了“精彩片断”)的感知上。第二类:名人传记,如领袖人物,爱国先贤和科学家的传记。预设:我从《林肯传记》中林肯的人生经历,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他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但是人生却不是一帆风顺,22岁时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47岁时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在这些过程中,林肯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当他51岁竞选总统时,面对强大的对手,他没有退缩,而是非常巧妙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凭借着精彩的演讲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支持。林肯的成功,正是靠他拥有战胜挫折的信念,让挫折变成了成功的动力。所以,不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灰心丧气,要凭借心中所拥有的信念,寻找新的起点,实现自己的梦想。(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这是把“感”的切入点放在了“故事情节”上。)(板书:故事情节)……(2)重点指导联系实际,落实“情由心生”。结合优秀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真情的流露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表达出的情感真实,厚重,让人读后难忘。如一学生在读了《最后一分钟》这本书后这样感叹道:我真没想到,当时的清政府是这样的腐败无能,的确,旗人的马上功夫是很好,包括射箭,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总抵不过侵略者的长枪大炮,一枪一个,一轰一群,只能当活靶子。所以,我们必须要发展,必须要学习,提高科学技术,邓爷爷不是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吗,落后肯定要挨打。令人欣喜的是,现在的中国不再是几十年前、几百年前落后贫穷的中国,现在的我们科技发达、社会进步,国家欣欣向荣,六十周年大阅兵上所展示的国威、军威,使我们昂首阔步地迈步前进,骄傲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示。点拨:这是小作者在读了作品后,运用旗人的射箭、马上功夫虽好,但抵不过侵略者的长枪大炮,进行对比,而引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展现现在国力的强大,流露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由例文题目,指导拟题目。建议:《XXX》读后感从《XXX》里想到的主题下加“《XXX》读后感”的副标题等。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六)由感而发,动笔习作。学生依托读书笔记和读书记录卡,进行自主写作,教师巡视,提供帮助。(学生写作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巡视,了解学生写作情况,为“二次指导”搜集反馈信息,也可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第二课时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六)学生继续记录读书中的“感”。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拨,对习作困难的学生帮他们梳理、开拓一下思路。并关注优等、中等生的习作表达,从“读”与“感”的关系处理、及“感”的落脚点、到“引—议—联—总”的结构运用、书写时的姿势及规范等方面选择典型,尽享个别评价,为下一环节的指导修改搜集教学素材环节三、作后展评———展示作品,评改提高(七)“感”后修改习作。过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的说法,王安石为了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先后修改了“入”、“到”、“满”等十几次,可见修改的重要性。那么怎样进行修改,才能让我们的故事更鲜活呢?1.常规修改。学生运用修改符号,从常规的修改方面进行自主修改,如是否有错别字;字、词是否使用恰当、准确;句子是否通顺等方面。2.教师出示升级版的评价标准,学生再次自主修改,而后合作互改。(1)读给自己听,自己修改。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再根据升级版的评价标准,将不合适的地方自己试着改过来。(2)读给同学听,合作互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对照升级版的评价标准,重点评一评谁的作品做到了“感从读来,情由心生”的效果,也可互相交换改一改。(3)赏评佳作谁想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指名读后评价。互相评一评,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什么建议?(引导学生评价,重点关注从“读”与“感”的关系处理及“感从读来,情由心生”的效果等不同方面的评价,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4)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针对刚才的赏析,看一看,你还应该从哪些方面修改习作?学生默读修改。过渡: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所以说精彩的作品,更要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能说说作品的名字,与大家共享吗?3.展示作品题目,再次完善作品。4.整理收获,定型方法。谁来说一说,怎样写好读后感?(鼓励学生充分发言,教师正确引导,根据板书进行总结。)(八)誊抄作文,规范书写1.师出示要求:书写端正,注意格式,不写错别字。重点指导行款整齐。(每个字大小一致,书写均匀)2.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握姿,鼓励学生把字写工整规范。(九)评选“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
本文标题: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3》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7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