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言文专题复习文言语法常见虚词常见实词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常见实词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有的古词义至今感情色彩已有变化。在推断文言词义时,对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有细微差别并且容易被忽略的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否则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歪曲文意。如:曹操……将顺江东下。(“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肉”,古泛指动物的肌肉——今专指猪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属于中性词——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有时由于两个词意义相关或语法结构上的关系而连在一起使用,随着语言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词,词义也由原来的两个变成了一个。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六王毕,四海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一人,一桌,一檀板而已。*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数目,自然数的开始。)(统一)(相同、一样)(专一)(满、全)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3)韵母相同。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4)声韵均不相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蚤”通“早”“亡”通“无”“从”通“纵”“说”通“悦”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宾语如:籍吏民,封府库。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2、副词作状语+名词如:汉水又东。未花时采,则花色鲜泽。3、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如: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4、名词+补语如:今王鼓乐于此。5、“所”+名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第一,表示比喻。如: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第三,表示处所。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如:如: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活用为动词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如: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如: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意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君安与项伯有故?瑜等率轻锐继其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故传天下不足多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使动用法特殊的动宾关系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使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名词活用为使动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1)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2)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齐威王欲将孙膑。如:令尹南辕反旆。(旆,Pei,末端像燕尾的旗)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秦王恐其破璧。动词活用为使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1)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2)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如: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吞二周而亡诸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翻译格式:(1)兼语式,“使(让)……怎么样”。(2)动宾式。(3)处置式,“把……怎么样”。如:齐威王欲将孙膑。译为“齐威王想让(叫)孙膑做将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如:译为“沛公第二天带领百余骑兵来见项王。”如:秦王恐其破璧。译为“秦王怕他把璧砸破。”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意动形容词活用为意动名词活用为意动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孟尝君客我。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人性质、状态。如:成以其小,劣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渔人甚异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武阳色变震恐,群臣怪之。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1)“认为(觉得)……怎么样”。(2)“把……当作……看待”。如:译为“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是劣等货。”如:译为“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3)“对……感到怎么样”。如:孟尝君客我。且庸人尚羞之。译为“就连庸人尚且对这感到羞辱。”成以其小,劣之。为动用法为动用法,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式:[动+宾]=[为]+宾+动。(1)表施事关系。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其宾语大多指人。可译为“给(替)……怎么样”。如:父曰:“履我。”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2)表目的关系。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既指人又指物。可译为“为了……怎么样”。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动用法为动用法,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式:[动+宾]=[为]+宾+动。(3)表对象关系。动词对它的宾语是表示施以某一行动。可译为“对……怎么样”,“向……怎么样”。如:关羽、张飞不悦,先主解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者的区别:*使动用法: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为动用法:为宾语而行动。*意动用法:主观意念的感觉,只是主观上觉得(认为)宾语怎样了。如:如:如:(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下变小了”只是主观感受]华佗脉之。[有替宾语怎样的意味]其它词数词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学习文言词类活用知识,要注意掌握和积累典型的例子。对于不典型的甚至模棱两可的可不必纠缠。此外,不能只满足于能说出来某词是什么活用现象,还要能够准确地解释和翻译活用词。从高考的角度说,一般不考这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考查较多的是某个词在某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思。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不复顾利害”,”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常见方法1`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2`语言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排比,对仗,并列,互文等手法,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3`辨析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微行入古寺”“微风鼓浪”“怀信诧傺”。4`语境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可借助句子本身和上下文这两种语境推断。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文言虚词很多,但“常见”者毕竟有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5个常见文言虚词,它们是: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2003年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5个虚词的范围。常见虚词常见虚词1、了解古今变化2、关注代词3、辨明意义用法4、注意特殊情况1、了解古今变化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1)有的消失了。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夫”作为发语词,现在已经不用了。(2)少数沿用下来。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现在还用。(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是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而现代汉语的“也”是表示重复的副词。(4)有的已被别的词所代替。如:无能为也矣。助词“矣”已被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了”(“呢”、“啊”)所代替。2、关注代词对于代词以外的文言虚词的词性,特别是一些不典型的或很难区分的词的词性,如果不能分辨,不要纠缠,因为高考不考文言词的词性这类专门的语言学知识。当然,对于一些典型的比较容易辩识的并且与理解文句关系比较密切的虚词的词性,如能区分,对答题还是有帮助的,因为正确分辨词性,有助于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词在虚词中比较特殊,因为它毕竟有比较实在的意思,容易被选来命题。2、关注代词例2002年高考试题第13题: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
本文标题:文言文基础知识总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76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