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人的行为概述第二节人的行为失误第三节人的可靠性研究简介二、人的行为个体差异和共同特征一、行为的实质§4.1人的行为概述三、人不安全行为的心理与生理因素分析一、行为的实质工业心理学家梅耶(R.F.Maier)提出下列模式:S(刺激或情境)→O(有机体)→R(行为-反应)→A(行为完成)人的行为泛指人外观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人的行为是决定事故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的重要因素。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是由刺激所引起外部可观察到的反应。刺激(S)→反应(R)模式。近代“彻底的行为主义”者:把一切心理活动均视为行为。斯金纳:S-R型。S型指由一个特殊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或情境所激起的反应,R型指在没有任何能够观察到的外部刺激或情境下发生反应。他认为,刺激或情境,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生产环境中,诸如光线、声音、温度等等,乃至班组同事或管理人员的言行举止,都可以形成刺激,刺激被人所感知,便成了情境。有机体所指的是个体由于遗传和后天条件获得的个体的独特性、个性发展的成熟度、学习过的技术和知识、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等。反应或行为包括身体的运动、语言、表情;情绪、思考等。行为完成包括改变情境、生存活动、逃避危险、灾害及他人的攻击等。•相同的行为可来自不同的刺激。•相同的刺激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家庭纠纷对职工工作行为的影响可能有:①做白日梦,脱离实际,终日沉溺于幻想之中;②忽略安全措施,易出工伤事故;③不注意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下降;④作为一种摆脱,拼命工作;⑤对管理人员的批评过于敏感以致采取不合作态度;⑥心情忧郁、烦闷、易和同事争吵。德国心理学家莱文提出心理学的场理论:人就是一个场,“包括这个人和他的心理环境的生活空间LSP”,行为是由这个场决定的。基本模式为:B(行为)=f[P(人),E(环境)]=f(LSP)人的行为实质就是人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在的可观察到的反应,是人类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需要动机被激励状态行业目标(需要满足)激励状态解除新的需要莱文需要与激励模式二、人的行为个体差异和共同特征1.人的行为个体差异(1)遗传因素:人的体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种族、亲代遗传的影响。体力和人体尺寸的差异与人的安全行为,在某些场合下往往会表现出来。如在发生异常事件时,值班者若是一个力气较小的女性,她虽然已觉察到危险,但因体力不够,扳不动制动闸,就无法阻止事态恶化。人的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气质的差异也必然带来行为个体差异。再如人的智力除受后天境影响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遗传影响,智力受遗传因素影响因人而异,少者占30%(即影响该人智商高低的因素30%来自遗传),多者达90%。造成行为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环境因素①家庭。家庭对人的行为有明显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儿童时期,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有的行为的发育、成长、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如一些破碎家庭给儿童心灵带来的创伤,常使儿童成长后有异常的行为,如残忍、厌世、轻生等。如若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夫妻不和或经常陷入严重的家庭纠纷,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不安全行为,常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②学校教育:学校、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态度和作风,青少年时代的同学和朋友,对人的性格、态度的发展和形成都有重要影响。此外,人所受的教育不同,知识水平高低,对危险的预知和觉察能力也有不同,因此,也导致在安全行为上表现出个体差异。③工作环境和社会经历:工作环境对人的习惯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人的习惯性行为含带有其职业特点。社会经历(包括工作经验)不同,常给人的行为带来差异。如与本工种直接有关的经验不同,常使人在处理异常事件时做出不同反应。社会阅历丰富的人,常为避免和领导争论而隐藏自己的观点。④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如美国鼓励人才流动,工人一向以跳槽为荣,工人在退休前都曾在许多工厂干过。而日本却重视终身制,将企业或工厂视为“家族”,转到另一家企业或工厂,则视为“背叛”行为。•(4)生理因素: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使得安全行为也有很大差异。一些需要通过辨别颜色确定信号的工种,如火车司机、汽车司机等,若对某种颜色色盲或色弱是危险的。此外,患有某种疾病的人在从事某种作业时,亦可能会出现事故。如高血压患者不宜从事高空作业,有癫痫、癔病和皮肤对汽油过敏者不宜从事接触汽油作业。(3)心理因素:主要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决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给行为带来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2.人的行为共同特征人的行为在个体之间尽管千差万别,但存在着一些共同行为特征。主要讨论与安全有关的人的行为共同的特征。(1)人的空间行为(humanproximics)心理学家发现,人类有“个人空间”的行为特征,这个空间是以自己的躯体为中心,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当此空间受到侵犯时,会有回避、尴尬、狼狈等反应,有时会引起不快、口角和争斗。“个人空间”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1)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躯体密切接近的距离,此距离有两种,一种是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的爱抚、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可以接触或接近。二是正常状态(15~45cm),头、脚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2)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弹性距离。此距离也有两种,一是接近状态(45~75cm),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而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进入此距离时有强烈的反应。二是正常距离(75~100cm),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能接触的距离。(3)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接近状态为120~210cm,通常为一起工作的距离。正常状态为210~360cm,正式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4)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其接近状态为360~750cm,正常状态在7.5m以上。此外,人的空间行为还包括独处的个人空间行为。(2)侧重行为:有些学者认为,为了平衡,人常以右脚为支柱,造成身体微微右弯,所以习惯使用右手。但最主要的,还是人的大脑。大脑由左右两侧构造完全相同的半球构成,因为大多数人的优势半球是左半球,左半球支配右侧,所以大多数人的惯用侧是右侧。侧重行为还表现在楼梯的选择上。日本的应用心理学家藤泽伸介在一个建筑物的T形楼梯(左右楼梯距离相等,都能到达同一地点)作观察,发现上楼梯的人,左转弯者占66%,向右转弯者只占34%。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左侧通行对人来说,都是稳定的、理想的。因此,左侧通行的楼梯在生灾害(如火灾)时,对人的躲避行为是有稗益的。(4)躲避行为当发生灾害和事故时,人们都有一些共同的避难行动,这些行动特征构成了躲避行为。如发生恐慌的人为了谋求自身的安全,会争先恐后地谋求少数逃离机会.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沿进来的方向返回,奔向出入口等,是发生灾害和事故躲避行为的显著特征。(3)捷径反应: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往往表现出捷径反应,即为了少消耗能量又能取得最大效果而采用最短距离行为。但捷径反应有时并不能减少能量消耗,而仅是一种心理因素而已。如同时可以从天桥或地道穿越马路,即使二者消耗的能量差不多,但多数人宁愿走地道。这都是心理上的捷径反应,实际上并不能节省能量。对火灾躲避行为的特征是:①以最短路线奔向出入口;②向火烟伸延的方向逃离;③选择障碍物最少的路线走;④顺着墙向亮处走;⑤按左转弯的方向走;⑥沿进来的方向返回;⑦随着人流走;⑧沿走惯的道路和出口走;⑨向着地面方向走(高楼向下,地下室向上)。(5)从众行为:人遇到突然事件时,许多人往往难以判断事态和采取行动。因而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周围相同遭遇者保持一致,这种随大流的行为称为从众行为或同步行为。女性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在突然事件时,往往采取与男性同步行为。一些意志薄弱的人,从众行为倾向强,表现为被动、服从权威等。(6)体态交流:靠姿势及表情而不用语言传递意愿的行为称为非语言交流(也称体态交流)。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除了语言、文字、音乐、艺术之外,还可以用表情和姿势来表达,这也是一种行为。因此,可根据人的表情和姿势来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在生产中也广泛使用非语言交流,如火车司机和副司机为确认信号呼唤应答所用的手势.三、人不安全行为的心理与生理因素分析(1)情绪水平失调:产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人的情绪水平失调。一定情绪水平的维持有利于安全行为的顺利完成,过于激动和紧张的情绪水平失调就会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由于人是社会的人,周围发生的一切都会使人情绪激动。这种情绪激动外表现是表情动作,内部则使心脏、血管、呼吸、内分泌腺等发生生理变化。这时,人的意识范围变窄,判断力降低,失去理智和自我克制能力。情绪激动水平的高低是外界刺激引起的。因此,改变外界刺激可以改变情绪的倾向和水平。从组织管理上和个体主观上若能注意创造健康稳定的心理环境并用理智控制不良情绪,由情绪水平失调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就可以大幅度降低。三、人不安全行为的心理与生理因素分析(2)个性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显然,一些个性有缺陷的人,如思想保守、容易激动、胆小怕事、大胆冒失、固执己见、自私自利、自由散漫、缺乏自信等等,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特别是在出现危险情况时会产生不利影响。当分配工作时,在关键岗位上最好不要安排个性有缺陷的人单独工作.个性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态度的影响态度是指对人和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态度可定义为在某种情况以一种特定方式表现的倾向。在此定义下心理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言行是否一致?想的和做的是否一样?2)动机的影响动机是用来说明人们要努力达到的目的,以及用来追求这些目的的动力。心理学家已指出了不同的动机理论,特别是劳动中的动机,由于动机不同可能对安全产生不同的效果。(1)经济动力。这种理论认为一旦工作计划确定以后,人们的工作动力是金钱。按照这种观点,人的工作动力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有些计件工资的工人,为了提高产量;多得报酬而发生事故的例子以及个人承包的汽车司机由于超时劳动或违章多载客而造成事故是屡见不鲜的。(2)社会动力。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工作动力不是金钱而是社会需要。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对于有一定危险但社会必需的工作,只有具有这种动力的人才能承担。(3)自我实现动力。即“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在工作中有自我成长的要求。工作的动机是逐步提高的,其最终目的是要使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就。为了实现这一动机,就会考虑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安全,离开了安全,就不可能有事业的成就。(4)综合动力。现代动机理论努力把各种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结合起来,并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动机有差别,而且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也有差别。对人的鼓励需要尽可能与每个人的情况相结合.(3)人的行为的退化•人的行为在出现下列情况时会减退:•①劳动时间太长而产生疲劳;•②由于干扰了每天的生活节律,在不能有效地发挥体能作用的时间内劳动;•③失去完成任务的动力;•④缺乏鼓励,结果激励下降;•⑤在体力和心理的矛盾、威胁条件下工作,或在威胁人体的自我平衡或应付机能的条件下劳动而产生应激反应。(4)人的注意力问题在调查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伤亡事故的影响时,往往要探究人的注意力问题。“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不注意”等造成的事故屋见不鲜。但是发生事故时不能把原因简单地归咎于某人的不注意,许多情况下除非玩忽职守者,并非人们故意制造不注意,谁都不会自始至终地集中注意力。§4.2人的行为失误•1.人的行为失误概述•(1)人失误的概念•①皮特认为:人的行为明显偏离预定的、要求的或希望的标准,它导致不希望的时间拖延、困难、问题、麻烦、误动作、意外事件或事故。•②里格比认为: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超出了某种可接受的界限。换言之,人失误是指人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实际实现的功能与被要求的功能之间的偏差,其结果可能以某种形式给系统带来不良的影响。•斯文(Swain)等人指出,人失误发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工作条件设计不当,即规定
本文标题:11心理学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8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