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魏晋玄学略论0904
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一、玄学及其产生的背景二、玄学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三、魏晋风度一、玄学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道家思想为本,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取代烦琐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想。玄”的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宋书·谢灵运传论》)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文心雕龙·论说》)1、学术背景:经学衰落2、时代背景:社会动荡、名教之治废驰、门阀制度建立玄学产生的背景玄学的特点: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庄》、《老》、《周易》,总谓“三玄”(《颜氏家训·勉学》)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玄学分贵无、崇有两大派。何晏、王弼贵无派代表。视“无”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裴頠为崇有论代表。视“有”为万物根本。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哲学基本内容。贵无派视“无”为“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调和儒道,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6、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二、玄学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1、正始玄学:何晏、王弼2、竹林玄学:嵇康、阮籍3、元康玄学:向秀、郭象1、正始玄学:何晏、王弼何晏(?--249年):《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226--249年):《易注》、《老子注》以老庄学说解释《易》、《论语》,主张“贵无”、名教出于自然。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晋书·王衍传》)2、竹林玄学:嵇康、阮籍嵇康(224—263年):《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养生论》阮籍(210~263年):《达庄论》、《大人先生传》以老庄为师,反对名教,蔑视礼法,崇尚自然,“非汤武而薄周礼”,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3、元康玄学:向秀、郭象向秀(?—约275年):《庄子注》、郭象(约252~312年):《庄子注》主张“自然独化论”,汇通儒道,主张“名教即自然”。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魏晋玄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它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注经繁琐的弊病,由训解、阐述转向义理的诠释,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代清新学风。(2)在思维方法上,重视理性思辨的抽象方法,提高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水平,为以后佛学和理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三、魏晋风度1、魏晋风度的涵义2、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1、魏晋风度的涵义魏晋玄学孕育了殆荡的玄风,也孕育了魏晋知识分子特有的风姿,此即后人所谓的“魏晋风度”。魏晋名士追求个性的独立、精神的超越、生命的情调。他们崇尚清谈、宅心虚玄,自然率真,行为放达,服药饮酒、寄情山水,在人间“诗意地栖居”。2、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崇尚清谈执着于美特立独行深于情饮酒服药寄情山水
本文标题:魏晋玄学略论090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8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