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高中历史知识点精细化整理(中国史)
0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史)西宁市艺术实验中学姓名:电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1.分封制(1)含义: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的制度。(2)受封者义务权利:义务:①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②提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权利:①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3)影响:积极:①巩固了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扩大了疆域。消极:容易造成分裂和割据。2.西周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封建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总揽政治、经济、军事、人事任免等一切大权)③皇位世袭(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事。②诸卿:丞相之下,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3)地方机构:推行郡县制(非秦首创)①管理机构:郡的长官有郡守郡尉郡监(或监御史),下辖县、乡。②特点: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得世袭。③意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汉代:汉承秦制(1)中央:内朝和外朝(削弱宰相权力)(2)地方:汉初:郡国并存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令、附益之法,消灭封国势力。3.隋唐:三省六部制24.宋朝:以文治国(1)中央:二府三司①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丞相),增设“参知政事”(副丞相),分割行政权;②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军权;③三司使:管财政,分割财政权。(2)地方:①行政:设知州和通判,通判负责监视知州,均以文官担任;②司法:死刑须报中央审核;③财政:设转运使,收归地方财政。5.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1)中央:①行政:中书省;②司法:御史台;③军事:枢密院;④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及藏族地区军政事务。(2)地方:行省制度①设置划分:10行省;中书省直辖:元大都周围(腹里);宣政院直辖:青藏地区②职权:民事报中书省,军务报枢密院无改税调军权,定期觐见述职②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6.明朝:内阁制(1)废丞相,权分六部:(宋太祖朱元璋)(2)设立内阁:(明成祖朱棣)①形成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产生)明朝中后期:地位提升,位居六部之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权压众臣。②与宰相的区别:职能和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没有决策权,地位由皇帝决定。作用上:宰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对皇帝有制约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对皇帝没有制约作用。37.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皇帝)①目的:直接: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根本: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清朝统治。②特点:简(机构精简)、速(办事效率高)、密(办事机密)③意义: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2)边疆地区:①原则: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管理。②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新疆、蒙古、西藏事务。③地方:改土归流,派流管进行统治。(三)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的其他制度1.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1)秦朝:郡县制;(2)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成州郡县制;(3)唐朝:道州府县;(4)宋朝:路府州县;(5)元朝:行省制;(明清继之)2.监察体制的变化(1)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2)汉朝: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3)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等;3.选官制度(1)先秦:世官制(官位世袭)(2)汉朝: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和秀才。消极: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选拔人才。消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4)隋唐及以后:科举制;评价:①积极:A.冲破了世家大组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D.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E.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②消极:八股取士,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知识分子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实行时间先秦时期西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依据世袭才德到门第考试成绩备注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封闭的特征,以官取士,百姓不得参与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4(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4)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消极(1)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2)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3)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4)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起源和地位(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形成了规模性农耕经济。(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稻北粟)。(3)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2.耕作方式和工具的变化(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唐代(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力牛耕)(铁犁普及全国)(曲辕犁)(2)耕作工具: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唐代(木石骨)(少量青铜工具)(铁制农具)(耦犁、曲柄锄、耧车)(曲辕犁)3.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1)水利工程①战国:成都都江堰、关中郑国渠②汉代:关中井渠法(坎儿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③隋唐:京杭大运河(古代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2)灌溉工具5①汉代:翻车②隋唐五代:立井水车(北方)、高转筒车(南方)③宋代:水转翻车④明清:风力水车4.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特点:生产力低下,奴隶主强迫大量努力集体耕作。(3)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4)封建时期: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①种类:地主私有土地(占大多数)国家私有土地(北魏至唐代中期的均田制)自耕农私有土地(占少数)②土地兼并问题:A、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B、危害: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影响中央集权;引发动荡,危及统治。C、限制措施:均田、限田(北魏至唐)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经济类型: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的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特点:①先进性: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水利灌溉发达、技术先进,重视农时)②分散性:小农户个体经营(基本特点)③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④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⑤脆弱性:容易受到天灾人祸(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二)手工业1.产生和发展(1)产生: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农业。(2)发展:①商周:官营手工业发达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持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③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简单协作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经营方式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发展情况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工匠集中生产强制劳动,唐宋时期出现生产关系的调整原料、产品由政府指定和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城镇家庭小作坊到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产品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春秋战国兴起,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63.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①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麻,葛,出现人工育蚕;②商代:设指导蚕桑生产的官员(妇工);③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④唐代:官营手工业发达,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⑤宋代:棉纺织业发达,棉花纺织技术推广全国;⑥元: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棉布开始成为最主要的意料;⑦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④南北朝:灌钢法(近代以前古代世界最发达的炼钢技术)。(3)陶瓷业:①新石器时代:彩陶技术已经相当发达;②商代—汉代:陶向瓷过渡;商→→东汉晚期→→南北朝(出现原始瓷器)(出现成熟青瓷)(白瓷出现)③唐代:技术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④宋代:出现著名的五大名窑:钧、定、哥、汝、官;⑤元: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了青花瓷;⑥清代:粉彩瓷器,雍正时期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顶峰。(三)商业1.商业的发展概况(1)原始末期:农业手工业分离,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出现职业商人、货币(贝币)产生;(3)周朝:工商食官;(4)春秋战国:出现了很多大商人,都会商业繁荣;(5)汉代:商业活跃,富商大贾周六天下,丝绸之路开通;(6)隋唐:商旅往来频繁,出现柜坊(类似银行)和飞钱(类似汇票);(7)宋元: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2.城市与“市”的发展(1)唐代长安: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市”与“坊”界限分明;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2)宋代东京: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南北朝时出现草市)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夜市、早市繁荣;7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3)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繁荣;货币作用增大;农产品商品化;白银广泛流通;商帮出现。(4)城市和商业发展特点:①宋以前受时空限制,宋以后打破时空限制;政府对商业严格控制;②宋以前城市职能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③宋以后经济职能增强,出现港口城市、小型工商业市镇崛起。3.古代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重本轻末)①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确立,以后历代王朝都继续和发展。②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③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决定;将农民固定到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评价: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消极: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2)“海禁”和闭关锁国(明清时期)①定义:明清王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②原因: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根本)③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来侵犯,具有一定的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知识点精细化整理(中国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9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