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戏曲史朱东根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What’sthis?What’sthis?“Guess,whoamI?”“Guess,whoamI?”“Guess,whoamI?”我国第一部由联合国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什么?The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HerebyproclaimsKunquOpera-ChinaaMasterpieceofthe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ofHumanity松浦晃一郎KoichiroMatsuuraDirector-GeneralParis,18May2001京剧今年几岁了?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啦!你知道八大样板戏吗?“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一、京剧《智取威虎山》二、京剧《红灯记》三、京剧《沙家浜》四、京剧《海港》五、京剧《龙江颂》六、京剧《奇袭白虎团》七、舞剧《白毛女》八、舞剧《红色娘子军》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上演,对样板戏的宣传登峰造极。你知道奇妙的“变脸”吗?哪一个剧种全由女演员参与演出?你的家乡有什么剧种?Referencebooks•戏曲四大名著和《元曲选》(臧懋循编)。•《中国戏曲古典论著集成》部分选收作品。•《中国戏剧史》(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元杂剧史》(李修生)•《明清传奇史》(郭英德)目录第一章戏曲概说第二章从先秦到唐五代的古剧第三章杂剧第四章南戏和传奇第五章地方戏第六章对戏曲发展的展望第一章戏曲概说一、什么是戏曲二、戏曲戏剧曲艺三、戏曲的基本特征四、戏曲的发展过程五、戏曲的价值和地位一、什么是戏曲?“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辞海》现代戏曲学的奠基人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朝秀才,著名学者。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宋元戏曲史》目录第1章上古至五代之戏剧第2章宋之滑稽戏第3章宋之小说杂戏第4章宋之乐曲第5章宋官本杂剧段数第6章金院本名目第7章古剧之结构第8章元杂剧之渊源第9章元剧之时地第10章元剧之存亡第11章元剧之结构第12章元剧之文章第13章元院本第14章南戏之渊源及时代第15章元南戏之文章第16章余论现代戏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长洲(今苏州)人。戏曲作家、表演家、理论家、教育家、收藏家。著有《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著名门人有任二北、卢前、唐圭璋、王季思、钱南扬、万云骏等。《中国戏曲概论》目录卷上一、金元总论二、诸杂院本三、诸宫调四、元人杂剧五、元人散曲卷中一、明总论二、明人杂剧三、明人传奇四、明人散曲卷下一、清总论二、清人杂剧三、清人传奇四、清人散曲二、戏曲戏剧曲艺戏曲与戏剧•同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戏剧的唯一形式,戏曲就是戏剧,戏剧就是戏曲。•并列关系。在现代,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形成并列关系。•属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样式。戏曲和曲艺•戏曲主要以歌舞表演故事,曲艺主要以说唱表演故事。•戏曲主要是代言体结构,曲艺主要是叙述体结构。曲艺及其种类•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讲和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情景,反映生活。•演员人数常为一至二三人,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拆唱(分角色唱)、彩唱(化装表演)。•按历史渊源和形式特点,有评话、相声、快板、大鼓、弹词、道情、牌子曲、走唱、时调小曲及少数民族曲艺等。各地各族现有三百多个曲种。三、戏曲的基本特征•创作-表演的二元艺术体系。•混合型的剧本创作结构。•戏剧表演的综合性。•戏剧的程式化表演。•戏剧的虚拟性表演。•元明及清代前中期是以创作为中心的戏剧时代,出现了众多戏剧名家名作。•清代中后期以来逐渐转到以表演为中心的戏剧时代,出现了众多戏剧表演名家。•戏曲剧本文字通常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戏曲表演特征•综合性。戏曲表演综合了诗歌、音乐、舞蹈、杂技、说唱、表演、美术等多种文学艺术元素,是一门综合艺术。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戏曲表演特征•程式化表演。程式动作指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夸张的规范性表演动作。“唱念做打皆精,文武昆乱不挡。”戏曲表演特征•虚拟性表演。虚拟动作指演员在表演原需附着实物的活动时,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所做的动作。扬鞭——骑马划桨——行船四、戏曲的发展过程•北宋时出现了宋杂剧。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戏剧形式。此前的表演皆是单一性而非综合性的艺术表演。世界三大古剧:古希腊戏剧(公元前)古梵剧(公元后)中国古典戏曲(十世纪后)•北宋灭亡后,中国的南北方出现了不同的戏曲发展形式。•北方由宋杂剧演化为金院本(行院的脚本)和元杂剧。明清两代杂剧发展变化并走向消亡。•南方在宋杂剧之后出现了南戏。南戏在宋元两代得到了大力发展。明清时,南戏演化为传奇。•清代中期(乾隆后期),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兴起,以昆剧为代表的传奇走向衰落。雅部——昆剧花部——地方戏(以京剧为代表)“花雅之争”戏曲进入了以表演为中心的时代•北方:宋杂剧——金院本——元明杂剧。•南方:宋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清中叶:地方戏取代传奇,发展迅速。戏曲发展的三次高潮•元杂剧的成熟是戏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明清传奇的创作(明嘉靖至清乾隆)是戏曲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京剧等地方戏的兴起(清中期以后)是戏曲发展的第三次高潮。五、戏曲的价值和地位戏曲的价值和地位•戏曲几乎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全民共享的娱乐活动。•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东方艺术的重要成就。•在当代,戏曲也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分子。第二章从先秦到唐五代的古剧一、先秦歌舞二、先秦俳优三、傀儡戏四、汉魏百戏五、南北朝隋唐歌舞六、参军戏一、先秦歌舞巫舞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中略)如此,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中略)及少暤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巫之事神,必用歌舞。《说文解字》(五):“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褎舞形,与工同意。”故《商书》言:“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汉书·地理志》言:“陈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商人好鬼,故伊尹独有巫风之戒。——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巫在祭祀的场合进行歌舞表演,巫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演员。•巫以歌舞表演的形式沟通人神关系,歌舞的目的在于娱神。•巫、尸、祝。傩舞•傩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乡人傩。”《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古代宫廷中要举行驱除瘟疫厉鬼的傩祭,方相氏是其中主祭的巫官,“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周礼·夏官》)《荀子·非相》:“仲尼面如蒙倛。”注:“杨倞曰:方相也。其首蒙茸,故曰蒙倛。”•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江西的婺源、南丰、乐安等县的傩舞,有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开山神、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戏剧片段的孟姜女、白蛇传以及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等。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等著写的《中国傩文化通论》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傩戏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等省、区。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各地有“傩愿戏”“傩堂戏”“师公戏”“师道戏”“孟戏”等不同称谓,多以演《姜女寻夫》《柳毅传书》《庞氏女》等剧目为主。演出时多带面具,故又名“师公脸壳戏”。表演动作一般都较简单原始。音乐大多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故有的地方又称“和合腔”。——《辞海》蜡祭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家及邮表(田叕)、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八蜡,三代之戏礼也。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礼义,亦曰不徒戏而已矣。祭必有尸,无尸曰奠,始死之奠,与释奠是也。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猫虎之尸,谁当为之?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榛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子贡观蜡而不悦,孔子譬之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盖为是也。——《东坡志林·八蜡三代之戏礼》•巫舞——娱神•傩舞——驱鬼除疫•蜡祭——庆丰二、先秦俳优•倡、俳、优、伶。•梨园、菊部、兰苑。•优孟、优
本文标题:17中国戏剧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0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