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语文:第二专题《劝学(节选)》第2课时 课件(1)(苏教版必修1)
第2课时(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解析A项“省”读xǐnɡ。C项“锲”读qiè。D项“跂”读qì。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ɡǎopù)参省..(cānshěnɡ)靛.青(diàn)其曲中.规(zhònɡ)B.蓼.蓝(liǎo)须臾..(xūyú)跬.步(kuǐ)骐骥..(qíjì)C.锲.而不舍(qì)舆.马(yú)蛟.龙(jiāo)金石可镂.(lòu)D.以为轮(róu)跂而望(qí)舟楫.(jí)驽.马(nú)B..2.下列默写的文中名句有误的一句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解析蟮—鳝。D解析A项舍:停止。C项疾:这里引申为“洪亮”。D项非:没有。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使之然.也(这样)功在不舍.(舍弃)B.蚓无爪牙之利.(锋利),筋骨之强.(强壮)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声非加疾.也(快、速)D.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声非.加疾也(不是)B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求人可使报秦者B.甚矣,汝之不惠C.自古至今,未之尝闻D.以为轮,其曲中规解析例句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定语后置句。B项为主谓倒装句。C项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D项为省略句。A5.填充下列横线上所空缺的名言名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④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⑤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⑥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跂而望矣君子生非异也故不积跬步二、文本阅读(25分)阅读《劝学》(节选)全文,回答6~10题。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反省、省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跑得快。C.登高之博见也博:广阔、宽广。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集中。解析用:介词,“因为”。D....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以.为轮,其曲中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青,取之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B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可是、却”;A项兼词,“于此”,从这里/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C项介词,“把”/介词,“用来”;D项介词,“从”/介词,“比”。答案B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B.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可有可无。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的道理。D.善用比喻,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解析B项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作用。B9.请为原文第二段加上标点(先不要看书,自己试着加一下,然后对照原文,探讨一下为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3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给文言文加标点,要整体把握文意,要借助虚词加以判断,如“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往往在句末,“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表停顿。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偶,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答案矣,也;矣,也。招,也,远;呼,也,彰。者,也,里;者,也,江河。也,也。10.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①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3分)译文: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如果),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就符合圆规的要求。(“中”、“以为”、“曲”,各1分)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2分)译文: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以火烘木使它(变成)这样。(“虽”、“挺”,各1分)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分)译文: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加长度,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见者远”,各1分)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分)译文:君子的天赋(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生”,“假”,各1分)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分)译文: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神明”、“而”,各1分)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分)译文: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驽”、“舍”,各1分)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分)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只钳夹,(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六跪而二螯”按动词翻译,1分。“寄托”、“用”,各1分)三、课堂延伸(2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1~14题。(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诲学说》)(二)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者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恶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为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求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选自《荀子·性恶》)解析“道”为名词,“道理”。11.对短文(一)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人不学,不知道.道:动词,“了解、懂得”B.然玉之.为物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有不变之常德.德:名词,“品行”,这里指物的特性D.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则:连词,“那么、就”A12.解释短文(二)中下列句子里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6分)①是.不然.:②天之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圣人之所生.也:④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者在人者,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若是则过.矣:⑥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然则..礼义法变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苟有之中..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词,“这”。然:形容词,“正确,对”。动词,“具有”。“之”相当于“于”,在。中:名词,“内”,这里指本身。动词,“制定”。动词,“人为”。形容词,“错”。“坏的”。第二个“恶”,疑问代词,“何、哪里”。第一个“恶”,形容词,连词,“既然这样,那么……”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分)译文:玉石不经过雕刻和打磨,就不能制成玉器;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琢”、“道”,各1分)②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2分)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他的本性是善的。”(“者”、“其”,各1分)③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者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2分)译文:可以通过学习而会的、可以通过做事而成功的依靠的是人,(我们)称它“人为”:这就是先天性的本性与后天人为的分别。(“是”、“伪”,各1分)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2分)译文:现在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离开他的质资,必然丧失他的本性。(“朴”、“资”,各1分)⑤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2分)译文:凡是想从善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恶的。(两个“为”,各1分)⑥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2分)译文:现在人的本性,本来就没有礼义,所以要竭力学习从而获得礼义。(“固”、“强”,各1分)14.对文段(一)(二)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段(一),用类比的方式推出人要懂得道理,必须学习;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指出,玉即使不雕琢为器也无大碍,而人不学习则会失去君子的品性。B.在文段(二)中,荀子认为:孟子的“性本善”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孟子没有考虑到人的自然本性与后天人为的区别。但荀子认为,礼义是由圣人制定的,这是圣人的先天本性。C.在文段(二)中,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是后天丧失了这一本性才变坏的;而荀子则认为人一生来就离开了自己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是坏的。D.荀子也重礼义,但他认为礼义不产生于人的本性而是后天所为,只要人想从善,就表明他的本性是恶的,并强调要有礼义,必须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解析“这是圣人的先天本性”错,原文第二段说“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为法度”。这说明,礼义是圣人经过后天学习而后制定的。答案B【参考译文】(一)玉石不经过雕刻和打磨,就不能制成玉器;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石本身作为一种物质,有它不可改变的固定的特性,即使不经雕刻和打磨把它制成玉器,也还不损害它作为玉的特性。人的品性,(却)因为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就要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那么就会丢掉君子的品性而成为小人,(对这一点)怎么能不考虑呢?(二)孟子说:“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我)说:这话不对,这是不了解人的本性,又不能明察人的本性与后天人为的区别。凡是本性,是自然具有的,是不能学习的,也是不能修饰而加以改变的。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东西,是人通过学习而能弄懂的,是通过行事而学成的。不能学、不能做而在天本身的,称之为人的本性;可通过学习而能弄懂、可通过行事而能学成的,对人而言,称它为人为:这是人的先天本性与后天人为的区别。现在的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看见东西,耳朵可以听见声音。能看得分明,离不开眼睛;能清楚地听到声音,离不开耳朵,眼明耳灵,是学不到的,这是很明白的事情。孟子说:“现在人的本性是善的,都是由于后来丧失了人的本性,所以变坏了。”(我)说:如果是这样,那么也错了。现在人的本性,一生下来
本文标题:语文:第二专题《劝学(节选)》第2课时 课件(1)(苏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0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