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咨询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关心理咨询的理论被分成了不同流派,其中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学派被认为是咨询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本章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第三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四节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基本理论二、主要方法一、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一)精神分析的早期发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社会文化学派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hips)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他把这三个层次形象地比喻为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深层的潜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所以,人们又把它的理论称作“深层心理学”。。(二)经典精神分析理论1.潜意识理论意识: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处在世界中的种种文化构成。前意识: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潜意识: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真题训练:精神分析理论之所以被称为深层心理学,是由于其()。A.不承认无意识心理活动层面的存在B.十分强调意识活动对人类心理的深刻作用C.十分强调深层的无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D.否认意识层面心理活动的存在答案:C意识、潜意识及前意识是人的基本心理结构,意识保持着个体与外部现实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无意识使个体的心理活动具有潜在的指向性.因此,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各种心理、行为并非完全由个体的意志决定的,而是被潜意识的欲望,冲动等决定的,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各种欲望或观念,如果不能被允许进入到意识中,就会以各种变相的方式出现.通过分析疏导,将这些心理冲突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就可以治疗这些疾病。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构成。人格是在企图满足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和努力争取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两者长期冲突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履行适应环境和个体保存的功能,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遵循“道德原则”,较大程序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达到平衡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基础即“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3.焦虑及自我防御机制理论(1)焦虑的三种类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2)常见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否认、退化、反向、合理化、隔离、转移、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自我以非理性的方式来消除焦虑,从而达到自我保护而免于发生身心疾病的方法。意义: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1、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从而而使内心保持“纯洁”、“安宁”。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forgetting),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绪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purposefulforgetting),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naturalforgetting)的情形不一样。例如,我们常说:“我真希望没这回事”,“我不要再想它了”,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做梦、不小心说溜了嘴或偶然有失态的行为表现,都是这种压抑的结果。2、否定(denial)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指拒不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例如,捂着眼说花瓶没碎3、退化(regression)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案例:说不出话的大学老师(1-3逃避机制)4、反向(reactionformation)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例如,《我的心理没有他》、“不可以吃糖”、“生病与伺候”5.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合理化,又叫文饰作用,是指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两个著名案例,一个是酸葡萄心理----丑化失败的动机。一个是甜柠檬心理-----美化被满足的动机。6.隔离(isolation)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例,“长眠、仙逝、归天……”——死亡ILoveyou_我爱你(4-6自骗机制)7.转移(置换)(displacement)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案例:连锁反应里的小狗(有名-被领导骂,其他人-无名)8.投射(projection)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归于他人。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此概念,用以分析及了解“说者的内心世界”。例如,多看一眼被打、妄想迫害症(7-8攻击机制:产生不快时,不能直接发泄,便会产生转移,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快转嫁到他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9.升华(sublimation)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例如:打人-拳击或摔胶;喜欢骂人-评论家;司马迁-《史记》;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安娜·弗洛伊德(Freud,A)于1936年发表《自我与心理防卫机制》一书,并于书中将防卫分成十种类型。她认为其中九种防卫常见于神经质的成人与正常的儿童,唯“升华”不管在成人或儿童,都是正常健康的。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没有它将一些本能冲动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满怨愤转化为有益世人的行动,这世界将增加许多不幸的人。你排长队准备取钱,好容易终于轮到你,你刚要动作,一个年轻姑娘矫健地一闪,捷足先登了。你站在原地,无动于衷。这是“压抑”姑娘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小女孩像离弦的箭一样抢先钻进去,你在外面心平气和地继续等待,心想:小不点儿不懂事,不跟她一般见识。心里什么感觉也没有。这是“隔离”(“隔离”是把“观念”与“感觉”分开)小女孩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位老太太夺门而入,你想:“年轻人让老人,应该、应该。”这是“合理化”老人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孕妇高喊着“对不起让让我”一头扎了进去,你咬咬牙对自己暗暗地说:“要是换了别人,早上去把她们臭骂一顿了。-------可是,我可不是这样没有涵养的人。”这是“否认”孕妇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外国女人打着手势正要往里挤,你突然冲上去,怒不可遏地劈手两耳光,并纵身骑到她身上一边暴打一边咆哮着“你还得寸进尺了?!老娘对你们这种卑劣行径早已经忍无可忍了!”这是“移情”警察接到群众举报说你殴打外宾,于是前来干预:他们救走了外国女人,并把你带上了警车,你想:“他们只是碍于中外邦交的‘面子’而走走过场、骗骗老外而已。其实,他们心里是站在我这边的。”这是“投射”你被带进了派出所,出乎你预料的是,警察居然要对你来真格的!于是,你对问题拒不回答,一屁股躺在地上开始又哭又闹撒泼打滚。这是“退行”你被家人从派出所交罚金领了回来,从此闭门思过,于一年后出版一本五万言畅销书《排队引发的人生思考》。这是“升华”(升华是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4.性心理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认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力比多”(性力)的投注和转移,需要经历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本我中的本能在不同阶段获得满足的部位不同。1)口欲期(0~1岁):唇、口、手指;一元共生状态贪婪2)肛欲期(1-3岁):排便与控制,肌紧张的控制二元状态(你-我)追求完美、犹豫不决、强迫症例:餐桌边拉臭臭马加爵事件(强迫性重复是精分的重要概念)3)生殖器期(3-6岁):生殖部位,恋父或恋母;问:为何我和小花不一样案例:女儿希望的出差俄狄浦斯情结(咨询案例A和B)4)潜伏期(6-12岁):兴趣转向外部,转向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5)生殖期(12岁以后):逐渐转向异性。第二节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三)现代精神分析理论1.客体关系理论(1)梅兰妮·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克莱茵认为,在生命早期已建立的状态,是将持续终生的结构,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主要概念:客体、自体、投射、内射、分裂、投射性认同发展状态:偏执—分裂状态、抑郁状态案例:不断结婚的背后(现实现象的挖掘)(不断结婚-离婚——早年客体关系混乱:口、肛期看护人的轮换;好的夫妻也吵闹,但客体关系的稳定)(2)玛勒的幼儿心理发展理论玛勒把客体关系概念集中在一个人的心理诞生方面。她认为心理诞生是一个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由此婴儿才能与母亲分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SOSO自闭阶段共生阶段分离与个体化阶段玛勒在她的著作《人类婴儿之心理诞生》中描述了婴儿成长的四个发展阶段:自闭、共生、分离与个体化、客体恒久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融入下一阶段,早期阶段存在着下一阶段的基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很多重叠出现。2.自体心理学婴儿原发自恋的幸福状态企图回复失去的幸福无可避免的破裂:是由于照顾者服侍上的失败造成理想化的双亲影像理想夸大自体雄心表现癖夸大被修饰,并整合进入人格之内,成为:你是完美的我是你的一部分我是完美的自体心理学的理论起源是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创始人是海因兹·科胡特(HeinzKohut)。自恋的发展路线主要概念:自恋、自体、自体客体、镜像、转变内化作用二、精神分析的基本方法(傅宏67)*哪些病种比较适合精神分析治疗?神经症:强迫障碍焦虑障碍分离性转换障碍(癔症)心理生理障碍恶劣心境、轻中度抑郁症适应障碍轻中度人格障碍分析师提供恰当的环境及其重要。精神分析治疗不是简单地提供潜意识向意识转变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增加病人自我的强度和自主性的过程。至关重要的是,在分析师提供的设置中,分析过程可以发生,自体分裂的各个方面的连接被重新建立(整合),这些方面原本是相互对立的。Caseformulation(案例,老妈与小妈)人格发育Whynow?现实问题核心冲突防御机制创伤事件先天基础情感1.自由联想(康庄大道)2.释梦(捷径)3.分析与释义阻抗4.分析与释义移情5
本文标题:第三章-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0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