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2017高三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策略把握命题方向2015年全国高考试题16套,形式上和前两年一样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自2006年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语文命题组在原有材料作文题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形成了新型的材料作文题型,就是给出事实材料,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由考生自主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2016年沿用。对此,我们称之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它是借用电脑术语而命名,实质是:在提供给考生的开放性、探究性的“叙事性新材料”中,增加“任务型指令”,要求考生按“指令”,完成写作任务。具体来说,作文的“指令”就是提供“叙事性新材料”之后的三句话:“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二、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新材料作文的区别相同点:提供开放性的材料,解构单向性的命意“任务驱动型作文”是针对材料中的事件,“就事论理,说深论透”,多层次地说出事理的鲜度、深度与温度来,拒绝塞进大段的古今中外的名事、名言论证(如果要引用名事名言,也只是以句子的形式而不是段落的形式,自然生成)。“新材料作文”,是按“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议(议论材料,论证观点)——联(联想名事,强化观点)——结(归结全文,重申观点)”结构来写的,甚至可以提炼观点后,抛弃材料,展开联想来论证观点,这样不可避免地“绕开材料”,无意中为宿构套作打开了方便之门,与宽泛无边的“话题作文”类似。不同点:“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去除“新材料作文”中的联想部分,要求考生集中针对材料中的“这件事”,说出独到的多层次的“道理”来,让读者感动与信服。可见,“任务驱动型作文”更强调考生理性思维的训练与理性表达的能力。这也是向外国高考作文的借鉴与尝试。对广大农村中学生来说,这种作文题型难度要求显然比“新材料作文”更高,也更容易甄别考生的思维能力。二、建构写作模版(如何写任务驱动型作文?)张开在《高考能力考查与内容改革研究—语文、数学科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中指出:60.4%的受访者认为高考作文应该是“现实感强,能够密切联系实际,揭示并反映现实生活中常见问题的作文”,与之相映的是,71.1%的受访者认为在作文的题型设计方面,应该“考查议论文等分析性写作”。所以,适应新材料作文的文体,还应该是议论文。针对全国1卷“叙事性材料”写作建模的意义、目的1.议论有指向性,针对性,能够“即事说理”。2.文章有联系性,有现实关怀,能够以小见大。关注时代、思考生活。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去关照,去透视,从而做到有的放矢。3.体现理性思辩。观点提出之后要自我校准,拾遗补漏让自己的观点显得合情合理。4.体现读者意识。除了写清自己的想法,还要注意对读者的启发性。讲好处要让人怦然心动,讲危害要促人猛醒。任务驱动型作文八步走1、定向概括:有针对性的概述材料2、抛出问题: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紧扣选择对象3、定向定性:表达立场,尝试使用术语(概念界定)4、分析问题:针对对象行为展开原因或者条件等分析;5、解决问题:适当性地提出一些实际实用的措施;6、自我校准:完善观点,使之严密7、普遍价值:(再问一个问什么?联系现实、社会等)8、总结深化。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李师傅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1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孩子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陈小姐、李师傅、其他乘客或警察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写作举隅核心事件:是否要交1元钱涉及对象:陈小姐、李师傅、其他乘客或警察第一,从陈小姐的角度。她认为公交公司的规定不合理,她有实际困难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使她做出“对峙”、报警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她这样做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么看?1.从肯定她的角度:坚持原则,维护个人的利益;母亲的天性等2.从批评她的角度: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罔顾他人的利益;理性表达合理的诉求;公共精神、公共意识的培养。第二,从司机的角度。他执行公司的规定,面对陈小姐的“据理力争”坚持不开车,一度造成了混乱的局面。司机的这种做法对吗?这场混乱完全无法避免吗?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司机的所行所为?1.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效益为先。2.应该有社会责任感。3.人与人之间应该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1元背后有“真相”带着1岁大孩子乘坐公交车的陈小姐,面对司机李师傅1元行李货品票的购买要求断然拒绝,双方对峙数个小时。期间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位乘客被迫转车,最后以陈小姐风风光光地搭乘警车回家,事情才得以平息。(概述材料,体现针对性)就事件最后结局来看,似乎是陈女士占了上风,然而令人感到怀疑的是:陈女士真的不应该交这一元钱吗?其义正言辞的拒绝究竟有多大的理性空间?警察两度出警,数十位乘客被迫转移所导致的时间与人力资源的浪费难道与陈女士毫无干系?(质疑,抛出问题)选择以陈小姐为评说对象不可否认的是,陈女士的确是一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母亲。与司机的对峙过程当中,孩子的安全是她考虑的全部:不愿意把孩子弄醒,又不愿把孩子抱在手上让其面临危险。举手投足之间编织出来的,是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然而,正是这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有时会模糊我们原本应该清晰的“理”,从而混淆了事情的本质,颠倒了事情的原委。(定性,说理先礼让三分,承认对方合理性)陈女士应该花1元钱,买上行李货品票。这是社会规则,更是社会契约。上公交交费,行李超过公司限定重量补交行李货品票,应该是公交公司多年来一直奉行的规章制度,已经在时间推进之下成为了社会公众之间普遍接受的社会共识,是每一位生活在文明社会的公民理应奉行的法则。陈女士纵然有诸多的不便,也是一位好妈妈,但其更应该是一位合格的理性公民,要学会在社会规则之内办事,而并非将“情”凌驾于“理”之上,毕竟其重量确实超过了标准的限度。一旦公共法则被突破,“情”将会猛烈地攻击“理”。不难想象,各位乘客们的“BB车”们便会蜂拥而至,那么公交车到底是客运公交车还是货运公交车呢?(原因分析)退一步来讲,陈女士完全可以有更加理性的选择,完全可以不必纠结这1元钱。身处这样的文明社会,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眼看着公交车上怀抱婴儿的妈妈,礼让势在必行,陈小姐所言的“没有空座位的危机”定会化解。(适当补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陈女士的现象屡见不鲜:上了年纪的老大娘无故占据他人店铺,不给吃的就不走;情人节小孩高价卖鲜花,不买就是不撒手……她们确是我们应该爱与关心的人,只不过有时候爱的方式能不能有一些转变,最起码要让他们知道情与理的区别,规则的底线,如此我们的社会空间才能更加公共透明。(联结问题并收束全文)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思维建模一详解1、定向概述材料;传统材料作文的写作,总是习惯性的要求在文章的首段对题目所涉材料进行一个简单的概述,从而达到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目的,任务驱动型写作当然也不会例外,只不过其针对性需要更加突出。任务驱动型写作一般明确了写作任务,通常是针对材料几类不同的人群或者几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来构思文章,因此在任务驱动型性写作的首段概述材料时,一定要凸显出其选择的对象:也即某个任务或者某个观点,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2、抛出问题: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紧扣选择对象;在有针对性概述材料的前提之下,需要从指定角度来重新审视材料,观测所选对象在材料中的所作所为,然后针对其具体行为来寻找问题。可以运用疑问的方式:如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到底对还是错?该行为背后到底隐含了如何的现实意义?抑或反问的形式,如这样做一定对吗?除此之外就真的别无选择吗?难道就只有它是受害者吗?等等。在具体的写作实践过程中,最好是能够直接跑出具体的问题,紧扣选择对象。3、定向定性:表达立场,尝试使用术语(概念界定);针对以上抛出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紧锣密鼓对所论对象进行定向与定性: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其对错该如何究断?在做具体的分析过程当中,有两点是需要注意:一是在定性定向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采用一些术语来表述,术语通常属于偏正式结构。在运用术语进行解释时,切记要对所引术语进行概念的界定与分析,也即该术语到底源于何意。二是在给具体行为定性的过程当中,要体现出思维的辩证性,切记非黑即白,一刀切的单元化思想,尝试着先礼让三分,承认对方的合理性,如此观点才会更加圆融。4、分析问题:对选择对象展开原因或者条件等分析;定性定向之后,要就具体的行为特点尝试做原因与条件的分析:该行为为何会出现?其背后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主客观的条件?该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做具体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扣住材料的具体内容和事理关系,做到就事论事,切忌天马行空,完全脱离材料,任意驰骋。5、适当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明晰了具体行为的原因与所需条件之后,需要适当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有了方法论的补充,议论才会显得更加有立体感。在提出解决措施的过程当中,尽可能要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或者扭曲事实,不能动不动就去找政府,找相关部分,要体现思想的多元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自我校准树立反方意识,甚至预设反方的立场,或进行自我质疑,寻找自己立论的不足。考虑结论的适用性和普遍性等。——这也是议论文思辨性的体现。7、以小见大,适度拓展(即再问一个问什么?联系现实、社会等)完成上面五个步骤,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文章观点的基本论证,接下来可以适当地就文章所论问题进行一个思维上的提升,从而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通常拓展的方式有两种:联系现实生活以及再问一个为什么。前者从方法论方面在现实生活当中寻求印证,后者从本体论角度来深化思维的层次。8、总结深化。就全文所述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或重申观点,或重述材料,或引述与主题相关的名人名言,或开放式地提问……一般而言控制在100字之内,切忌拖沓。例文二规与序陈小姐拒收折叠车又拒绝投币,惹得司机与之对峙,引发一场争执,后来陈小姐甚至意气用事数次报警,令警察两度出动。笔者认为陈小姐此举并不妥当。(第一部分:概述材料,有针对性的评价行为主体,表明态度。)公车之上以婴儿折叠车占据公共空间,于理陈小姐确有义务投币,至少在诸守则之中从未出现“婴儿车免责”等类似字眼。既然规则如此,缘何你陈小姐便可以享受非常待遇?这不仅是一种公民素质缺乏的表现,更体现当下公民意识的缺失。维护秩序的绝非“人情”而是规矩与标准。而违背了这一基本准则的陈小姐显然也违背了社会公德。(第二部分:定性分析,指出陈小姐的认识误区与其行为的不合理性。)尽管笔者不认同其行为,却也并非全盘否认其合理性。为人母爱护孩子本无过错,只错在她选错了时机与方式。(第三部分:客观理性分析陈小姐的行为的出发点与结果。)良好的社会公共空间需要完善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法则;需要自觉性与责任感并存的个体。拥有文明的当下,更应是社会公共空间营造的好时机。而反观陈小姐:不收车亦不投币的行为乃是反规无序之举;非但没有在司机小李提出要求后觉醒公民意识,更是极端地报警,此乃失度之举;数度报警令警卫两次出动,后乘警车回家,该行为乃是警备资源的浪费;耽误其余乘客,使其被迫转车,这是自私自利。与良好空间营造所需要的有素养有责任感的公民绝不相似。如此便不再是“一元”的小事,其行为乃是破坏规与序,违背社会公德,扰乱公共空间的小例,社会混乱根源的影射。(第四部分:结合材料中陈小姐的行为,具体分析其行为的不合理性,并从个体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引发思考——人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自处。)你或许会反驳说司机的坚持亦不合情,陈小姐只是维权。笔者对此十分不认同
本文标题:2017高三任务驱动型作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3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