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计划原理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组织中的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需要按照计划执行,否则就是盲目的行动,组织目标就难以实现。•计划明确目标,可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2.1计划的一般原理§2.1.1计划的含义计划是指为组织的未来确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预先拟定行动措施和步骤的过程。也就是说计划就是确定组织活动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式。§2.1.2计划的任务计划实现目标方式预测多样性具体化目标决策部署§2.1.3计划的要求●计划要坚持明确的目的性●计划要反映人的预见性●计划要有明确的指导性●计划质量、成本令人满意●计划要有可行性§2.1.4计划的原则●先宗旨、后目标;先战略,后战术;先长远;后近期●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实行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既有严肃性又有灵活性§2.1.5计划的程序(1)⑴估量机会顾客需要什么?市场竞争如何?本组织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机会何在?⑵分析前提外部环境有哪些制约因素?本组织内部的哪些限定条件?⑶确定目标组织向哪里发展?要实现什么?什么时候实现§2.1.5计划的程序(2)⑷拟定方案为实现组织目标,有哪些可行途径和办法⑸各种方案比较各种方案收益和代价如何?⑹方案选择哪一个方案可以以较小代价较好地实现组织目标?§2.1.5计划的程序(3)⑺行动部署把方案变成可以操作的、完整的行动计划,如采购、招聘、研究开发等>⑻编制预算确定各项行动计划所需要的资源数量,如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何时需要。⑼实施反馈根据计划实施情况评价计划质量,必要时进行调整、补充。§2.2目标管理§2.2.1目标管理的含义(教材P299)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领导提出总目标,制定方针,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分解目标,落实措施,安排进度,具体落实,严格考核取得效益,实现目标的组织内部自我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2.2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ByObject目标管理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后来的行为科学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2.2.1目标1、目标:是一个组织各项管理活动所指向的终点。任何一个企业从其创业之日起,就确定了目标。企业目标: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的,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传统的企业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德鲁克Drucker提出,企业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2.2.2目标的特性。总目标——分目标——子目标环境层目标:社会加于组织(公平竞争、环保、就业、纳税);组织层目标:作为利益共同体(利润、成长等);个人层目标:职务、收入、工作环境、成就感等。所有组织的目标都是多重的,没有一种单一的衡量尺度能有效地评价一个组织是否成功地履行了它使命;利润与市场份额。(3)网络化。目标与目标之间相互联系,需要协调(4)可考核性。定性:定量。(1)层次性。(2)多样性(多重性)。社会经济的宗旨任务企业总目标分公司目标更多的具体目标部门和单位目标个人目标:业绩或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目标的层次体系组织的层次体系董事会最高层主管人员中层主管人员基层主管人员§2.2.1目标的作用•现代企业已非单纯经济组织,还要将社会责任、尊重人类等都作为企业目标的组成部分。•关键要符合需要和具有挑战性。•关键是与个人目标一致,体现共同利益。•目标可用来衡量实际的债效。(1)定位(2)激励(3)凝聚(4)考核§2.2.4目标管理(MBO)1.传统的设定目标方法。•目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设立,然后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组织的各个层次上。•由上级给下级规定目标,是一种单向的过程。•这种传统方式假定最高管理者最了解应当定什么目标,因为只有他能纵观组织全貌。•缺点:目标在处在自上而下分解过程中,丧失了清晰性和一致性。2.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ByObject•目标管理: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参加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定期检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最终努力完成工作目标。MBO被称之为“管理中的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方法,又是一种激励技术。MBO将目标作为一个激励因素,让人们确切了解对他们的期望,使他们参与自身目标的设立过程,将他们实现目标的进展不断地反馈给他们,以及根据实现目标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奖励。是现代管理学所提倡的参与制目标设定法3.目标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目标管理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P.德鲁克首先提出。•强调,在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目标,在目标管理中要实行自我控制。•日本在1957年率先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1965年以后,美国企业中目标管理方法迅速普及,效果得到一致的认可,广泛的应用。•70年代以后,我国企业开始引入目标管理思想,实行比较广泛的是目标成本管理,目标质量管理等。4.目标管理的特点。•目标是共同商定,不是“上级下指标,下级提保证”。•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并以目标激发热情。•对于员工的工作成果,有明确的目标作为考核标准,避免主观。•MBO最终结果是一个目标的层次结构,权力下放。•用系统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⑴强调自我参与⑵强调自我控制⑶注重成果第一⑷促使权力下放(5)系统管理5.目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⑴目标难以正确确定。容易演变成数字游戏。解决办法:(1)目标要明确•⑵目标短期化。目标管理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挖掘它的效益。•⑶“伪参与”问题。•⑷不是什么条件下适用(人的素质)。(2)参与决策(3)规定期限: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期限要适中。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设置可以与年度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相一致。(4)债效反馈§2.2.4目标管理的典型步骤(1)目标建立(2)目标分解(3)目标控制(4)目标评定与考核目标管理实施步骤约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战略在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之间分配主要的目标将具体目标落实到最个人头管理者与下级共同判定行动计划并达成协议实施行动计划定期检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向有关人员反馈结果基于债效的奖励强化目标的成功实现管理者和他们的上级一起设定本部门的具体目标部门的所有成员参与设定自己的具体目标§2.3预测§2.3.1预测的概念及意义预测就是估计未来。用科学术语定义,所谓预测就是对对象系统的未来状态及行为进行主观判断。由于人类具有掌握和运用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所以预见某些对象系统未来的状态和行为是可能的。当然要求预测一定要准确,否则损失将不可估量。另外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通过预测发展新产品所获得的利润,有人估计相当于预测投资的50倍。§2.3.2预测的内容包括经营环境预测和运营能力预测两个方面。⑴经营环境预测首先是市场预测,如估计未来市场的需求,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竞争态势等等。另外还要对企业今后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地理和自然环境等进行预测,这才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⑵运营能力预测如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士气、设备能力及各种磨损、产品技术水平及竞争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等。§2.3.3预测方法及原理■定性预测——是根据人们的经验对未来作出判断。■定量预测——是采用客观数据及一定数学模型对未来作出判断。■定性定量相结合§2.4决策§2.4.1决策概述⑴含义决策说通俗点就是拍板,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在有所选择的情况下,决定未来行动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如何理解:第一、要决策就必须有多个方案可供选择,如若只有一个方案,没有选择的余地,就无所谓决策。可见有所选择这是决策的前提。第二、决策说到底就是作出决定,因为方案可以是多个,但行动只能是一个,所以,决策就是要作出决定。作决定是决策的实质。⑵决策的类型•●根据决策主体的标准,分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根据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来源的标准,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改善)决策•●根据决策依据的标准,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根据决策者在管理组织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①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集体决策是决策由企业决策机构整体或决策机构的一部分人共同作出。•▲特尔斐法--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智慧等等无法数量化的带有很大模糊性的信息,通过通信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换、逐步地取得较一致的意见,并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名义群体法--每一个成员不允许进行任何口头语言交流,其交流方式只能是纸和笔。•▲集体磋商法--具有不同想法和建议的人正面交锋,沟通双方对问题的理解和定义,寻找对方能够改变意见的回旋余地,找到共同的基础,谋求避免磋商失败的途径,找到能共同接受的意见。②初始决策与追踪(改善)决策●初始决策是企业决策者对未从事的活动或新的活动所进行的决策。•●追踪(改善)决策是企业决策者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已从事的活动的方向、目标、方针及方案的重新调整。③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经验决策是依靠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直觉进行决策。•●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按科学的程序、依据科学的理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④常规决策与非常规决策●常规决策是指对经常重复出现的、一般可遵照固有原则、规范、程序方法去处理的问题所进行的决策活动。●非常规决策是指解决首次出现或偶尔出现的、结构不稳定又没有现成的规范与方法可循的问题所进行的决策活动。⑤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战略决策是关系到全局方向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主要表现为制订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方案。●战术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作出的决策。⑥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最优是指决策者追求理想条件下的最优目标,选择最优方案的决策。●满意决策是指决策者根据现实的条件,追求一种满意结果的决策。⑶决策的地位●任何部门、任何层次的领导工作都离不开的决策●决策贯穿于领导过程始终●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责的基础●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2.4.2科学决策的原则§4.2.1决策的原则●科学的决策要符合如下标准:⑴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⑵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⑶实现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⑷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科学决策的原则①客观原则②信息原则③预测原则④程序原则⑤可行原则⑥优选原则⑦外脑原则§4.2.3科学决策的程序●初始决策的程序●追踪(改善)决策的程序⑴初始决策的程序●广泛地针对性地搜集信息,进行组织环境研究,确定组织新的发展方向。●拟定备选方案●评价备选可行性方案●选择“令人满意”的方案●最终决策⑵追踪(改善)决策的程序●诊断●明确改善目标●拟定方案●方案的比较和选择●最终决策§2.4.4决策的方法●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⑴确定型决策•●基本特征:事件的各种自然状态是完全肯定而明确的。即一个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任务:分析各种方案所得到的明确结果,选择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三种可能:•▲决策属于程序性的,其性质是例行的、重复出现的、定型化的或是有把握的。•▲决策虽未定型化,但条件与结果明确,很易判断。•▲条件明确,结果肯定,但需通过计算才能确知。(这类决策方法很多,下面介绍量本利分析法和投资报酬率法)●量本利分析法•它根据产品的产(销)量、成本(费用)、盈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决策方案对企业盈亏发生的影响,来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首要问题是找出盈亏平衡点。•图2-1•费•用销售收入•︿•销总费用•售•收变动成本•入•﹀固定成本•产量•Q0·•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投入人力、物力的货币表现,就是费用。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的费用与产量的关系是不同的;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如材料费、计件工资等)称为变动费用;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人员的工资等)称为固定费用。设固定费用为F,单位产品的变动费用为CV,则产量为Q时的总费用为CV﹒Q+F。如产品的销售单价为P,则产量(设等于销售量)为Q时的销售收入为Q﹒P。故保本点产量(销售量)Q0为:CQVPF-=0cQviPF%)10-(=式中:•Q0-平衡点产量•F-固定费用•CV-单位产品中的变动费
本文标题:企业管理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8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