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汶川地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1浅议汶川大地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韦克难(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74)【摘要】社会工作使解救危难的服务工作,在地震这样的大灾难中,社会工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工作介入抗震救灾,主要包括应急救助服务和灾后重建服务这两个方面。尤其是灾后重建服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在灾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规划、社区持续性的服务、社区人居环境重建、社区生活秩序的恢复、社区自我能力建设、社区经济秩序的恢复等方面大显身手。【关键词】灾害灾后重建抗震救灾社会工作的介入一、社会工作介入抗震救灾的必要性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受灾的灾民处于危难或各种困难之中。危难是一个人因身体受损、经济破产等原因而危及自身生存的状态。如战争中受伤、意外伤害、经济破产、精神崩溃等都能使当事人陷入危险境地而不能自拔,需要他人求援。同时在现实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会遇到诸多困难,其中有些困难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它们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困难,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通常情况下,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或家人亲戚、朋友、邻居等自然支持体系解决这些困难。但有很多困难是个人难以克服的,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给予帮助。〔1〕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业职业活动。〔2〕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在微观上是帮助那些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的群体,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在宏观上是解决社会问题,修复社会的机制,促进社会公正。灾害对于灾民而言,无疑是难于克服的困难;对社会而言,也就成为社会问题。从外在表现来看,社会工作者救人于危难,从救护战场伤员到救援难民,从救助灾民到挽救吸毒者,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而且从国际、港澳台经验来看,社会工作介入危机事件,介入救灾救济工作,符合社会工作的理念,也是国际救灾工作的惯例,如在台湾“921”地震、美国“911”恐怖袭击、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害、南太平洋海啸灾难等重大突发灾难中,都有社会工作组织、社工人员的介入。因此,当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工作者理应介入。从社会工作行业发展来看,社会工作介入这次抗震救灾既符合党和国家强调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又有利于彰显专业的力量,有利于社会工作解救危难、助人自助价值理念的实现。从社会工2作发展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种国家重大事件当中发挥作用,这对党和政府处理这种突发事件也可以提供应有的专业帮助。社会工作者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在很多方面可以介入抗震救灾。概括而言,主要包括应急救助服务和灾后重建服务这两个方面。二、社会工作介入抗震救灾的主要内容社会工作者在灾害发生后,要作的工作有很多,但概括而言,主要包括应急救助服务和灾后重建服务这两个方面。社会工作者在灾害应急救助领域承担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工作者联络、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抗震救灾。社会工作者应该在灾害发生后,最先到灾难现场。在地震发生当天,我们很多社会工作者通过互联网向志愿者NGO、车友会、野外俱乐部等发布信息,呼吁大家立即奔赴灾区。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在社会工作者参与下,在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的组织下,广泛征召志愿者,每天都有上百的志愿者有组织地奔赴灾区,先后到都江堰市、彭州市、郫县、绵阳市、绵竹市、成都市青羊区等地的灾区安置点、医院、机场、救济站等进行物资搬运及分发、帮助寻亲、护理伤残等服务,组织志愿者前往灾区支援超过6000人次。在此期间,社会工作者还培训了学校的志愿者,并编写了志愿者手册、灾后相关政策咨询资料汇编等,供志愿者与灾民使用。针对志愿者在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专门设计了问卷,并作了随机抽样调查。社会工作者在此扮演的是支持的角色、资源整合的角色,支持主要是人力支持。第二,社会工作者协助政府组织转移受灾群众。当群众遭遇地震、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房屋倒塌或者居住场所面临较大人员伤亡风险时,必须要紧急撤离受威胁群众。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政府部门承担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准确评估受灾群众紧急转移需求,确定需紧急转移的受灾对象;二是根据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紧急转移工作方案,与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协调配合,解决紧急转移所需的人力、物力、转移工具等资源,选择最佳的安置场所和转移路线;三是针对转移安置工作中的重点对象和难点,通过采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手段,对受灾对象开展说服教育,促其有组织转移;四是组织人员转移受灾对象,搭建临时避难所;五是在转移安置期间,对受灾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服务,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工作者在此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资源整合的角色。第三,评估灾民的应急生活需求。地震后,很多灾民一无所有。社会工作者应该及时调查灾民的生活需求,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要根据灾民的动态情况,不断地调整灾民的需求调查。社会工作者在此扮演的是支持的角色、调查者的角色。3第四,社会工作者协助政府妥善安排灾民基本生活。做好灾后临时安置、资源协调等事项。当人们正常的生活场所遭到破坏,生活物资遭遇较大损失,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遇到困难时,社会工作人员应当协助政府部门,统筹安排好社会救助生活物资,解决好灾民的吃饭、穿衣、住宿、饮水、医疗等基本生活问题。社会工作人员必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评估灾民的应急生活物资需求;二是与政府、民间组织协调,或者开展民间募捐,筹集应急生活物资。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在震后第二天通过校内行政系统募集灾区所需的物品、资金,同时组织志愿者在校内外公开紧急募集衣物、被褥,募集的物品、资金在陆续的十几天中每天被分别送往灾区和西南财经大学绵阳校区——天府学院,在天府学院安置了800人灾民;三是编制救助方案,组织开展生活物资发放;四是组织开展医疗救助服务。五是组织志愿者帮助灾民。这次地震后,当灾区大量中小学校校舍被毁,无法正常进行教学时,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者积极倡议和争取学校成立爱心学校和安置灾民。学校领导迅速采取行动,专门腾出研究生住的宿舍和教学楼供灾区学生使用,学校还专门划出一个食堂供灾区学生就餐。从2008年5月17日开始,爱心学校共接纳了灾区学生1200多名。社会工作者在此扮演的仍然是支持的角色,但主要是物品支持、财力支持角色。第五,社会工作者对灾区学生和群众提供心理辅导。汶川大地震受灾情况空前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以及心灵造成重大伤害,而且不少身在外地的川籍人员以及通过媒体获悉灾情的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因此对这些遭受心理创伤的人进行“心理-社会救援”就非常重要,如何发挥社会工作及有关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心理-社会救援”是灾后重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在社会工作者边慧敏教授的建议和组织下,利用心理咨询中心和职工心理健康中心20多名专业教师,以及社会工作者和部分有较好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志愿者(多为研究生)专门在爱心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对灾区学生提供了心理援助、悲伤辅导、情绪安抚等服务。5月19日,随着大批灾区学生进入“爱心学校”,学校迅速对师生进行随机调查和了解情况,主要包括亲友的情况、学习情况和现阶段的主要需求等。在调查基础上,学校制定了《西南财经大学灾区爱心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方案》,包括工作心理辅导的类别、心理辅导师资配备、心理辅导活动开展计划、工作时间表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序》、《心理辅导师资培训方案》、《爱心学校师生个人信息采访及心理协助暂行规定》、《爱心学校个体辅导知情同意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随后,学校社会工作者和心理辅导教师对“爱心学校”的学生多次进行团体和个别心理辅导。同时,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者还接受了香港圣公会组织的危机事故压力管理培训,以及由香港理工大学阮曾媛琪教授等人主持的、香港小童群益会协助的“如何推行以游戏为主导之儿童署期活动”的课程培训。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者接受这些培训后,4都很快将这些培训内容、方法应用到对灾区学生、灾民的服务活动中。学校社会工作者和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学生志愿者还多次专门到绵竹市体育中心灾民救济站、青羊区西郊体育场灾民救济站为灾区群众开展心理援助、压力管理、悲伤辅导、情绪安抚等服务。在这里,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资源整合的角色、服务提供的角色、个案管理的角色。第六,社会工作者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灾害应急救助期间,原有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很多灾民在短时间内找不到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这时,社会工作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灾民情绪稳定、保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具体工作包括:一是对遭遇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的受灾对象开展个别帮助,帮其渡过难关;二是组织策划一些专题活动,例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引导和抚慰灾区社会情绪;三是制定一些管理措施,配合公安部门组织治安保卫人员,帮助稳定社会秩序,进行财产损失登记。在这里,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资源争取者角色、管理者的角色。灾后重建是一个想当长的时期。在现有的灾害恢复重建工作管理体制下,可以在灾后重建领域引入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将有更多的用武之处。灾后受创的个人、家庭及小区均需长期的心理重建、生活重建和小区重建,以社会工作传统的个案、团体和小区三大工作方法切入,以增强案主的复原力为出发点,逐步协助个人及家庭重新自立,进而协助小区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之重整,是社会工作投入灾区重建工作的方向、重点和策略。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协调社区人居环境的恢复重建,参与监督管理社区重建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能力。社会工作者在灾后重建领域承担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灾后重建的需求进行评估。灾后,政府会有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工作,包括住房建设、生活救助以及其他方面的救助。这就需要一个对当地需求以及意愿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政府提供这样的服务,对受灾地区的群众安抚工作需求、需要的专家力量、社会力量、物资投入和分配等问题做初步的评估,向政府提供有效数据,增强救援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第二,社会工作者参与灾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整体部署与设计规划。这些设计规划包括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的结构与功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等。灾后社区规划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组织、社区社会工作、社区自治和社区参与等方面的要素。从时期上看,社区规划一般可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短期规划一般为1~2年,中期规划一般为3~5年,5年以上为长期规划,从层次上看,社区规划又可分为指导社区全面发展的总5体性规划,以及社区的专项发展计划。第三,社会工作者提供多种持续性的服务,在灾区建立各种家庭、小组支持中心,针对低收入户、单亲家庭、残疾人士家庭、青少年、老年人、妇女等对象提供各种服务。政府则采取项目委托方式,以个别方案委托各社会工作机构提供服务。第四,组织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社区人居环境重建包括居民住房、公共设施、生命线工程等方面。其中,居民住房、生命线工程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辅助管理作用,而公共设施的重建则主要依靠社区自身,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学校、公园等公共设施重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方面主要承担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评估社区房屋、公共设施、生命线工程的重建需求;二是组织受灾群众参与恢复重建活动,征集受灾群众意见,向地方政府提出社区重建规划建议;三是协助地方政府监督管理重建工程建设进展。第五,组织开展社区能力建设和灾民增能活动。地震后,灾民往往有无力感,社区建设的能力也大为下降。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社区教育及其小组活动,教育灾区居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力量能够自立更生、重建家园。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潜力的,通过努力,我们的能力是
本文标题:汶川地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9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