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导论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导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出版过程1.教材2010年立项到2016年出版过程教材编写、修改历时近6年。编写组成员14人,多次集中传达、学习、讨论文件,明确教材编写目标和要求,增强自觉性与创新性进行了文献与实证调查研究,形成了两本系统研究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出版过程研究资料和编写提纲汇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料汇编》共32万字2.编写大纲和文稿评审先后6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42位专家评审(35位专家是其他学科专家)其中大纲审查2次,文稿审查4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出版过程专家们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与建议,特别是经受了其他学科专家的审查与检验专家评价该教材的特点:★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并揭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出版过程★紧跟时代步伐,面向社会实际,系统研究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赋予教材时代特征★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根源论、发展论,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章节,完善了教材结构★梳理、辨析了原有教材某些概念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出版过程进行了扬弃、补充、提炼和升华中央编译局原局长韦建桦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书稿出版前专门审读会上的评价:“我审读过很多部理论工程的教材,包括中央理论工程的教材……这个教材(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我自己个人的印象是所有教材当中写的最好的教材。”3.教材的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标志,必须在理论上回答几个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或根源论,即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或本质论,即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出版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出版过程政治教育是什么)(导论、第二至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或关系论,即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第七至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或前沿论,即思想政治教育前景如何)(第十三章)参阅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建构与深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出版过程参阅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5期参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第七篇第一、二、六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导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理论与相关学科第三节学习的重要意义和运用的主要方法第四节重点难点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宣传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含义基本相同,指导思想、目的和内容基本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区别:思想政治工作除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包括党的组织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群众工作等VS(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大百科全书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59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育概念的界定,大体有“施加论”、“转化论”和“培养论”、“内化论”三种类型,比较有影响的界定是“施加论”“施加论”界定源于大百科全书界定和加里宁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加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本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活动强调以正确理论为指导强调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作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从人与社会的“需要”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基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人的劳动(实践)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交往(关系)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9页)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马克思论述“精神生产本身就创造精神需要”;“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所需对象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马克思提出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命题社会的需要就是阶级社会既要进行“物质的统治”,也要进行“思想的统治”,因而统治阶级必须进行“思想的生产与分配”,思想的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产就是发展主导意识形态;“思想的分配”就是开展宣传思想教育人和社会有精神、思想需要,就必然有满足需要的活动与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满足人和社会精神、思想需要的实践活动与方式;只有满足人和社会的精神、思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实现价值需要说明两点:一是“需要”必须坚持正面、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积极、进步取向,才能体现教育的本质二是“需要”分为自发性需要和自觉性需要,自觉性需要的一般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引导参阅郑永廷:《论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人大书报资料2016年第3期《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评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指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存在的根据以育人为本意识形态性,在我国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内容规定性目的性,在我国以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四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质、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目的的概括,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和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指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或范围♠主体的覆盖性——全员性♠过程的连续性——全程性♠外延的制约性——性质、内容、目的受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与内涵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受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制约与调控思想政治教育外延的广泛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丰富性、方式和特色的多样性参阅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外延和规范》,《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1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同时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问题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要定位三个层面的缘由一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范围广;涉及的因素多质、多样、多变;对复杂的现象只有辨析、研究才能把握其本质二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向社会也要面向个体,既要做好本职也要结合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交错、复杂的问题只有研究,才能形成合力解决问题三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指向正确目标,只有通过研究现象、问题才能揭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创立与初步建设阶段创办之初(1984—1987)主干理论与分支学科逐步建立(1987—1995)综合建设阶段(1996—20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设立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出版发行纵深发展阶段(2005—)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教材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样式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科建设限定主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灌输与疏导内化与外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第二节一、核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或政治性,是各个社会、各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特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而鲜明的本质属性,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定的内容和目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法制等教育目的: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组合概念:由思想(包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等)、政治(包括法律)、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是我国创造并在我国普遍使用的特定范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逐步在国外扩大影响思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第二节二、主体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含义教育者: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承担者。包括政党、团体和个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的对象。包括团体和个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材为什么使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范畴,没有使用“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概念主体与客体概念,是从哲学、法学领域引入的概念,在认识论上从17世纪开始使用,德国古典哲学在揭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方面作出了贡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第一次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新型关系,他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总是一样的,这里已经出现了统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第二节在哲学中,主体一般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存在、对象,一般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在法学中所说的主体也是人,客体是人所面对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的构成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人,都有主体性从教育的过程看:教育过程是由教与学,或教与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育两个过程结合并同时展开的;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或育的主体把受教育者作为客体对待,容易导致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忽视,甚至可能视受教育者为消极、被动的对象至于“介体”、“环体”概念,是在学科建设之初,为了发展学科概念、理论和追求文字对称而形成的概念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第二节三、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所说的思想,主要指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思想等。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过程与归属范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研究,都要从人们现实的思想与行为入手。实施过程和研究过程,实际上是改变思想与行为的过程。实施和研究的结果,只能通
本文标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1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