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试论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
1试论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汪文正)目前我国网民已达2.21亿人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莅临大型网站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显示出党和国家对网络民议的重视。受我国国情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民普遍存在素质不高、法纪观念淡泊、网络消费不成熟等特点。网络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网络舆论成为了解人们心声重要渠道,成为新型、强势媒体,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把网络建设成奋发进取的精神家园、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和青少年成长的巨大影响(一)网络引发人类社会生活方式革命,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是宅男、宅女的出现1、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文明进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生活丰富多彩,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更为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锦上添花,增趣不少。电脑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电脑如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银行…,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它活跃的2身影,如今电脑和互联网已经普及。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二十一世纪的人生是网络伴随的人生。2、网络是神奇的,是有益的,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大的方便。最为显而易见的好处有三个:强大的查询功能、便利的生活模式、发达的通讯功能。举几个简单的小例子:如果搜寻资料又想尽量详细,又想用时最少,那么只需在电脑里输入你要查询的资料,就可以把艰巨的搜索任务交给网络,而它的搜索时间却以毫秒计算。如果因为时间的关系而不能准时地收看到新闻,因此不能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那么现在网络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从此你不用在赶时间了,你只要简简单单地上网,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就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如果没有时间烧饭和买东西,网络也可以帮你,只要轻松地上网点击,上门服务肯定让你称心如意。如果有远在异地的好朋友,很想与他联系,通过网络,仿佛就是面对面地聊天,网络可以使人们感觉近在咫尺。如果有许多话要说,又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也可以上网向一位你不认识的朋友说出你的心声,说不定你也会多一位好朋友呢。正是网络的出现,才使世界越来越像“地球村”。网络,像一根很长的绳子,它把一个很大的世界与单个人连接在一起;网络,像一片汪洋大海,有无穷的奥秘等你去探索。网络给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无穷大的“电子广场”,打破了时空界限,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它开拓了倾述的空间,打破了信息由少数人流向大多数人的格局,赋予每个人网络发表的权利。33、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网络有许多优点,但是利用网络干坏事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并且也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有人利用网络散发病毒,破坏计算机正常工作,引发系统瘫痪,无数人为此着急上火,甚至有人说“我与网络为伍的过程就是受折磨的过程,虽然折磨你,却还迷恋它”;有的人利用网络犯罪,盗取银行账号、窃取秘密资料、散发谣言、恶意诽谤他人等,对于这些,我们要严格地禁止,让网络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二)网络深刻影响青少年成长,成为人格形成不可忽略因素,甚至衍生出网络人格一说青少年,即是12岁——25岁的青年和少年。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处在这个时期的人群是有很强可塑性的,是热情冲动的,是缺乏正确判断力和控制力的,也就是说,他们不能甚至无法确保自己在网络世界中走向正确的方向。然而,青少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人格也可称个性,是指在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自身心理意义上的个性品质与特性,它是属于潜性的;另一层是社会意义上的个性品质与特性,这些个性是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特点,是属于现实性的。1、网络与青少年人格形成4互联网的出现与迅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数字化时代,演化出人类虚拟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社会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鼓励个性的张扬、平等的交流,避免了直面交流的摩擦与伤害,满足了人们便捷与舒适的要求,这些特质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显然高于其他社会形式,而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个性的黄金时期,必须特别关注。现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巨大影响:第一,网络活动的自主性、平等性适应了青少年的内在发展需求。网络的自由性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的心理,青年人怕和别人不一样,但更怕和别人一样,他们追求一切有个性的东西。互联网的自由原则最大限度上满足了这一心理,提高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自主性。第二,网络行为的交互性、多维性为青少年搭建了开放自我的平台。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内容,涵盖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这些新的人类文化成果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和思路,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青少年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发表意见、张贴图片、甚至即时表演,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以建立的开放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提供了现实生活中无法进入的互动团体。第三,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网络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5创新能力,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课堂上接触少但却必要的知识是最便捷的。第四,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人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络文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第五,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实现了对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替代和迁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矛盾和冲突,有很多压力和焦虑,甚至会发生心理状况的异常,网络世界为处于发展冲突之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完全没有烦恼的新天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不愉快,甚至憎恨暴躁,都可以在进入虚拟世界时得到迁移和解脱。第六,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青少年来说,玩乐、游戏本身既是天性,是健全个性形成的必需,也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2、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巨大的发差、冲突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络社会毕竟是虚拟社会与现实有本质的区别,许多青少年把握不住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度,对个人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1)现实情感萎缩6在现实生活的圈子里,人际关系网的复杂,导致交流的小心翼翼,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忌使青少年们丰富的情感流露受到障碍和左右,恰恰是网络虚拟社会为这个年轻的社会群体提供了获得某种莫须有的交流成就感的机遇,这种交流是广泛、安全、隐匿的,契合了青少年们坦露情感又惧怕情感受伤的心理。在互联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的同时,更多的青少年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延展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在这种消极的不为世情所动的抵触心理下,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便在所难免。(2)思维狭隘化、被动化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局限性便在于太过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相应地,关于责任、义务和生计等现实理性思维的话题往往涉及太少。但是,青少年对大千世界的认识,除却感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视觉来审视,而网络忽视了这方面的锻炼,导致青少年个体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尤其缺乏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抽象本质的精神。(3)沟通能力退化显然,网上交友已成为当前时尚,网络跨跃式地改变了传统交往方式,大胆突破时空界限。青年青少年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这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况且,网络毕竟还是一个冷冰冰的框架,它传递信息的媒介只是一些简单的代表符号,青少年交友的网络化缺乏表情、手势等丰富的肢体和身势语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现实社会中7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许多青少年往往是上网时情绪高度兴奋,下网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所以,网上交友的大红人也许会在现实社交中存在极大的困难和障碍,这是愦憾,却也是不争的事实。(4)法纪观念淡化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营造的是一个数字化的环境,不具备现实形态可触可感的方面,所以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像是参加了一场假面舞会,这样的隐蔽性使部分青少年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弃伦理道德于不顾,隐藏个人的真实身份,自由发布信息,包括一些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甚至有些涉世尚浅的青少年们为了表现自我能力的卓尔不凡,不惜作出破坏他人数据信息系统的过激行为,催生出青少年“互联网犯罪”的事件,产生出忽视法纪观念的不良心态。二、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特点(一)近年来网络舆论热点1、权与法的冲突。具有代表性的孙志刚案、刘涌案等网络舆论,直接指向权力滥用和执法不严的问题。所形成的网络言论犀利尖锐,影响大、波及面广,有些引发了国际舆论参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现实。如刘涌案的网评热,间接地促使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普通刑事案件,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并罕见地推翻了地区高法的判决,进行了改判。2、历史遗留问题的现实反映。这一类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方面,重提历史问题,表达民情民愿。紧扣爱国主题形成规模和影8响面较大的舆论群体,但也常常是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甚至可能沦为多数人的舆论暴政,如“西北大学日本人演出事件”,上网后引起舆论大哗,经网友炒作,“制造”成一起严重的“辱华事件”。3、腐败、渎职与廉政建设问题。人们把在生活中经历或耳闻的有关官员腐败、渎职现象传播上网,揭露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将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信息相联系,并使之绝对化。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会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而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极度张扬,甚至妨碍了社会秩序。4、公共安全事件。像苏丹红事件、香蕉事件等突发性消息,有的直接发源于网络社区论坛,或通过手机、博客等传播,信息参杂多元观点,极易造成歪曲、失真。通过网络渲染,负面影响一旦造成,难以变更和控制,往往打乱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造成被动应战的不利局面。5、网络谣言与虚假报道。近几年,网络连年流行“十大谣言”的评选,如“高州事件”、“新浪卖给日本人”等。谣言越来越采取隐蔽、专业化的方式传播,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也大有突破一国范围,与国际传播连为一体的趋势。谣言增多,混淆视听,滋生事端,往往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6、色情、暴力与不良信息引发的强烈舆论。随着网络言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刺激性话题开始出现,一些东西格调低下的“性交易视频”不堪入目。这些东西迎合不健康心理情绪,引发不良舆论,贻害社会9风气。7、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及舆论攻击。西方反华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法轮功”、“民运”分子等将网络视为“封不住、禁不止、打不断”的反华渠道,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他们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佣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抹煞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威胁。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的形成,挑战我国舆论宣传工作,成为舆论引导中值得关注的重点。处理得当与否,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二)网络舆论独有特性1、民意的真实性与匿名性。网络的能动性、民主性,给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无穷大的信息平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和职业界限,打破了信息由少数流向多数的传统格局,赋予每个人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具有无穷的开放性,同时受众在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评论时,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这使得网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不必担心会因为言论不当而受到威胁。这样就为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偏激或错误的信息也就不可避免的通过网络出现在人们面前,如前几年出现的“最毒后
本文标题:试论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2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