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生理学-生理-重点考点总结
负反馈:指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阈强度:指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阈电位:指恰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兴奋性:指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转、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又称每分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心指数:在空腹的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又称静息心指数心力贮备:又称心泵功能的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0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气体进出肺的过程用力呼气量:指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尽快呼气,计算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其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也称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血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简称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100%波尔效应:指pH降低或pCO2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反之,pH升高或pCO2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的这种酸度对氧亲和力的影响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粘液和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道抵抗胃酸侵蚀的屏障。食物的氧热价:氧化某营养物消耗1L氧所释放的热量,其中,糖20.92kj;脂肪19.66kj;蛋白质18.83kj。呼吸熵:指同一时间内体内释放的CO2量和摄入O2之比(CO2/O2)。其中,糖为1,脂肪为0.71,蛋白质为0.8。基础代谢率: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使血浆通过滤过膜而滤出的净压力,为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滤过分数:是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人滤过分数为125/6601×100%=19%。肾小球滤过率:为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肾糖阈:把不出现糖尿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为160—180mg%。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或减,近球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量始终占滤过量的70%左右,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在于使终尿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或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后发放:在环式联系中,即使最初的刺激已停止,传出通路上冲动发放仍能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或后放电。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牵张反射:在体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牵张反射。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一切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理效应的必要基础,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并分泌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称为下丘脑调节肽。应激学说:机体遇到缺氧、创伤、手术、饥饿、寒冷、精神紧张等有害刺激时,可引起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导致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并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代谢改变和其他全身反应,称为应激反应。1.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它们各有何特点?人体的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客观存在是有感受器、传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条节具有迅速、短暂和精确等特点。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体液因素主要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组织、靶细胞。某些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也属体液因素,主要在局部起作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广泛。自身调节则是指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发生的自身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比较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稳态有一定的意义。2.试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载体与通道转运物质相同之处:①顺浓度梯度;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④有特异性。不同之处: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无饱和性,而且通道转运受通道闸门(通透性)的影响。3.简述兴奋性与兴奋的区别于联系。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能力称兴奋性。而可兴奋细胞在阈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兴奋。可见兴奋性是兴奋的基础,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一个没有兴奋性的组织或细胞给予任何强大刺激也不会产生兴奋。但是,没有产生兴奋的组织不一定没有兴奋性。例如给予肌肉组织以光或声的刺激,不会引起兴奋,给予其电刺激则可引起兴奋。4.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神经干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有何不同?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情况如何?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神经干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不一样,前者小于后者;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一样。因为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全或无”的,外界刺激对动作电位的产生只起触发作用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后,膜内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就不再决定于原刺激的大小了,故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的强度无关,而是取决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而神经干是由许多兴奋性不同的神经纤维组成的,所记录的是这些各不相同的神经纤维电变化的复合反应,是一种复合动作电位。不同神经纤维的阈刺激不同,随着刺激不断增大,神经干中被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增大;当神经干中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后,再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增加了,故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与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全或无’并不矛盾。5.试比较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有何不同?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不同之处是:1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的,是已兴奋的膜部分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的膜部分使之出现动作电位;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2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是单向传递,这是由它们的结构特点决定的。3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相对不疲劳的,传导过程相当“安全”,不易发生“阻滞”;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易疲劳,且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4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速度快;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时间延搁现象。5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全或无”的;而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其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7.试述ABO血型的鉴定。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两种抗原:A凝集原和B凝集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不同,将血型分为4型:红细胞膜上仅有A凝集原者为A型;仅有B凝集原者为B型;两者均有者为AB型;两者均无者为O型。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抗体“,即出生半年后,血浆中出现抗体,对抗自己所没有的抗原。A型血的血浆中有抗B抗体;B型血含抗A抗体,AB型血不含抗体;而O型则含有两种抗体。8.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是怎样活动的?为什么说心率加快对心脏不利?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间,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均可区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如正常成年人的心动周期为0.8秒时,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人舒张期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进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在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在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心动周期的时间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舒张期的变化更明显。心率增快时,一个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而心舒期是心脏得以休息和获得血液供应的主要时期,因此,心率增快时,不仅不利于心室的充盈,也不利于心室休息和供血,使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这对心脏的持久活动是不利的。9.影响心输出的因素有哪些?简述其影响机制。心输出量等于超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故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部能影响心输出量。包括以下方面因素:①心肌的初长度: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机制,在一定初长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可随心肌纤维的初长(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增加而增加,即在生理范围内,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使血液不会在静脉和心房中蓄积、,②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心肌收缩能力是心肌细胞功能状态的一种表述,与心脏搏出量或每搏功成正变关系。搏出量的这种调节与心肌初长度无关(故又称等长自身调节),而是通过调节心肌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③后负荷:心室的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它的变化可影响心室肌的收缩过程.从面影响心搏出量。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脉压升高,会直接引起等容收缩期越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所以为克服后负荷的增加,必须增强心飢的收缩力量,才能维持一定的搏出量④心率: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增加每分输出量;但是当心率太快时(180次/分).由于心室充盈不足,每搏输出量降低,反而使每分输出盘降低;而心率太慢时(40次/分),心室充盈足的增大接近极限,充盈量和每搏输出量不再相应增加,也使心输出量减少。10.简述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及其生理意义。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该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及其意义为:①有效不应期: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复极化达-60mV这段时间内,即使给以超过阔值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引发动作电位产生。②相对不应期:膜电位3期复极从-60mv~-80mv期间内,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须用阔上刺激才可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③超常期: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之前的时间内,兴奋性高于正常,用國下刺激也能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因而,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納通道的状态有关。由
本文标题:生理学-生理-重点考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3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