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数据挖掘与识别 > 从社会科学研究角度评析《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
从社会科学角度对《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的评析社会世界的基础是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行为,心理、行为结果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是有意识的,人的各种行为不仅需要观察而且需要理解,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背后的含义可能千差万别,这就凸显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然而单纯采取定量分析来观察、定义、测量社会现象,可能得出的是普遍的、共性的东西,并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背后的事实。定性研究刚好弥补了这些,更适合用来展示细节,深入案列,发掘结果。陈向明老师在中国贫困省重读、辍学的研究中主要采取的是定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以下结合陈向明老师的这次研究,从研究的规范性、收集材料的主要方法——访谈法、研究效度的评价以及结论这三方面,对《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的研究报告进行评析。一、对研究规范性的评析个案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能对现实中,某一具体而复杂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找出研究问题的关键点。个案研究也有自身规范性的要求,即研究过程要遵循一系列的程序,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确保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首先,研究实施过程的规范性。参考国内外关于案例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案例研究一般包括五个步奏:研究问题的设定、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案的实施、材料分析与撰写报告。从北大教授陈向明关于中国贫困省重读、辍学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陈老师个案研究的一般步奏。该研究是在世界银行在中国资助的扶贫项目中一个技术援助子项目的背景下启动的,包括六个部分。1.问题提出,即研究中国贫困省份中小学重读、辍学问题,并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找到缓解、解决策略;2.案列选择,由该省教科所决定的河阳县作为调研地,并选择其中一名辍学生——王小刚进行访谈;3.数据采集,主要采取开放式访谈、观察,非正式交谈等来收集数据;4.数据分析,在归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假设,王小刚辍学可能是因为老师体罚而退学;5.修改假设,辍学可能是因为王小刚学习成绩不好、厌学导致的;6.结论,由于对王小刚辍学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从其研究实施的过程与步奏,可以看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与规范性,值得的我们学习。其次,个案研究规范化分析。对《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其规范性:多方面获取资料信息,结合研究场景综合利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已有的假设,注重对现象的描述与理论建构。陈老师在收集王小刚不上学的信息资料时,力求多方面求证。在该报告中,不仅对王小刚进行了两次访谈,还对王小刚的家人、金校长、王小刚在校时的原班主任刘东来和校长官于宏、以及同学马力及其家人分别进行了访谈。从当事人的视角和立场来对辍学原因进行剖析,力求还原事情的本真,做到实事求是。陈老师在收集材料时,采用了开放式访谈、观察与非正式交谈等方法。采用开放式访谈和非正式交谈可以给被访者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有助于获取被访者真实的信息资料。研究者在每次访谈时,都先介绍自己的身份,以及研究目的等,并征得被访谈者同意之后才使用录音笔,有利于打消被访者的顾虑。此外,在访谈中采用观察的方法,如对王小刚及其父母衣着表情的观察,可以获得更全面、细致的资料信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已有的假设,谨慎解释。第一次与王小刚进行访谈时,王小刚称自己主要因为老师打自己而选择退学。但王小刚的班主任却称是王小刚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而退学的。当双方的陈述出现出入时,陈向明老师又对王小刚进行了二次访谈,并对王小刚的家人以及同学马力的家人进行访谈,小心求证,不断结合实际修改自己的假设。这提现了收集资料的严谨性。最后,陈老师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了研究结论,虽然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但对研究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次研究为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典范。二、对访谈法的评析在此次研究中,陈老师主要采取的是访谈法。访谈法是定性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主演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的直接面对面的交谈而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动态性,比较适合个案研究。(一)访谈的类型根据访谈的可控程度,可以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在此次调研中,陈老师主要采用的是非结构式访谈,这样可以使受访者处于一种自然、轻松的环境中,从而可以获得真实、准确的资料。根据访谈的正式程度,可以将访谈分为: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第一次对王小刚进行访谈时,采取的是比较正式的访谈,有学校领导安排,并告诉王小刚及其家人是专家要对其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也不断有领导来“视察”,这些都无意间给访谈者施以压力。从王小刚及其父母为了参加此次访谈,刻意穿着的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此次访谈引起了被访者对研究的警觉性,从而影响访谈的效度。所以研究者为了避免这些不利的影响,尽量用非正式访谈,如,在与王小刚第一次交谈时,请校长离开。(二)访谈法的优点首先,访谈法本身具有灵活性强,方便易行等特点,容易获取第一手资料。在研究者想要到王小刚家里进行再次访谈时,但由于路程、时间等因素,就改变访谈计划,到同学马力家进行访谈。从马力及其家人的研究中收取一手资料,来间接验证了王小刚辍学的原因——是否由于老师的体罚。其次,有利于更深一步了解被访者的真实想法。当老师说没有体罚王小刚时,研究者就对王小刚进行了第二次访谈,一步步追问,得出更深一步的信息,比如,在第一次访问中,王小刚说自己没有工作,而第二次再次询问时,王小刚承认自己卖过冰棍。最后,访谈法结合观察法进行,有利于获取更全面的信息。(三)访谈法的缺点首先,在此次研究中,研究者并没有得出王小刚不上学的确切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研究者自身的时间、精力有限。访谈法需要消耗研究者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要求研究者更具耐心。北大教授从北京赶来,几经波折才采访到王小刚及其原任班主任与校长。而且由于时间、精力的问题,可以访谈的对象也十分有限,主要仅对王小刚及其家人,同学马力及其家人以及原任班主任和校长进行了访谈。因此,研究的内外效度都有待考量。其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比较困难。在访谈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录音笔以及回忆来收集整理资料,很大程度上受研究者的主观选择性的影响,可能有些重要的资料会被舍去。最后,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各方对辍学原因的解释都有所不同,加大了对辍学现象分析的难度,也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研究结论。三、对研究效度的评析质的研究效度关注的不是,量所强调的“客观现实”与“真实本身”,而是一种关系,即研究结果和研究的其他部分(包括研究者、研究的问题、目的、对象、方法和情景)的“一致性”。效度包含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两方面,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部效度则指研究结果可以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在个案研究中,效度是衡量研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首先,在研究之前,研究者并没有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到调研地才获知,河阳县教育传统较为良好,且刚接受过“双基”的检查。在研究中,研究者在一大批学校领导的伴随下进行访谈,并告知被访者,是城里来的专家要对自己访问,这无疑提高了被访者的警觉性,而且在访谈过程中使用录音笔,无形中给被访者带来压力。这些都会影响访谈的效度。其次,研究者与被访者身份、地位、素质、态度都有很大差别,对同一问题、同一概念的理解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当告知被访者,有城里来的专家要对其进行访问时,学校的教师、校长可能会有所顾虑,从而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此外,在与王小刚父母等人交流时,被访者使用方言,研究者可能就听不懂,容易误解或者忽略某些重要信息。另外由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认识水平的差异,可能对辍学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研究者可能认为,辍学是个问题,是不得已的事情,而被调研者可能认为辍学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另外研究者在整理材料时,当遇到与自己已有观念不一致的情况时,会将其纳入自己已有的观念之中。以上这些均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最后,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研究者所收集过来的资料非常有限,仅仅对几个人进行了访谈,且访谈的次数也十分有限。此外,收集过来的资料大多都是从别人那里间接获得的,中间可能会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此外,由于此次研究采取的是个案研究,所以外部效度不是太高。四、结论以上是对陈向明老师的《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的研究报告,所做的简要评析,虽然在研究中,没有得出最终结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此次研究突出了个案研究的规范性、严谨性。此外,文中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描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王小刚辍学的原因。另外,陈老师在研究中采取侦查法、证伪法、相关检验法、反馈法等来提高研究效度。总之,这份研究报告是个案研究中的典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标题:从社会科学研究角度评析《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3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