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的文化社会学思想
马克思的文化社会学思想毛德儒2013年6月14日•本讲要解决四个问题:•一、什么是文化社会学?•二、马克思的文化社会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三、马克思的文化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四、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的继承和发展一、什么是“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是从西方早期综合社会学中脱颖出来的一门学科。最早提出“文化社会学”名称的是德国社会学家巴德。他在1897年所写的《社会学的历史哲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时代的社会学”研究。到20世纪初期遂形成了一个德国文化社会学派。•由于德国的“文化”概念是限定在精神文化范畴内的,因此,德国的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他们的文化社会学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哲学”或“文化哲学”。•美国的文化社会学是建立在文化人类学发展的基础上的,是研究原始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文化人类学转向研究现代社会生活而形成的学科。•由于文化概念的宽泛,美国文化社会学家虽然在区分文化现象与心理现象时是严格的,但对文化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区分却是模糊的。•我们认为,文化社会学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性质与社会作用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研究文化的起源、积累和突变的社会历史过程;•(2)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其他各种变项的关系;•(3)从整个社会系统研究文化的民族性及其他群体属性;•(4)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发展为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应该研究其生产、分配、储藏、传播及其应用;•(5)任何文化都必须适合民族需要,否则就会发生冲突。因此,文化社会学研究文化的冲突、分化、整合、适应等问题;•(6)任何社会都对文化都有一种价值取向,适应则传播,不适应则抑制,因此,文化社会学必须研究文化的控制问题;•(7)研究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有利于社会和人生。因此,研究文化与人的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诸关系,最能说明文化的社会功能;•(8)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研究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文化社会学的核心关切。二、马克思的文化社会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一)经济背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提高•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生活方式的物化(社会生活市场化、商品化)•社会问题增加:贫富差距、犯罪率增加、城市贫困阶层问题经济危机问题•(二)政治背景•阶级矛盾加剧:剥削与反抗•阶级冲突与暴力革命产生•市民社会诞生•私有制的确立与法治的产生•(三)学术背景•面对激烈的社会变迁,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学传统:•(1)实证主义社会学•(2)批判主义社会学•(四)思想来源•一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劳动分工,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二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以经济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发展为基础来解释社会制度变迁,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三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辩证思维方式,发展与普遍联系的观点,批判的原则,关于人的本质观点。•(五)理论品格•追求人类解放与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不懈追求三、马克思的文化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生前只是在批判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的时候,才提到过“社会学”这个词,而对于自己的学说,从未用“社会学”表示,而是把它叫做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但马克思把社会看做经常发展着的活的肌体,把社会进步看做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学说,就是社会学。•(一)关于异化劳动的思想•词源含义:受异己力量支配•异化的应用:霍布斯:“国家的意志与公共权力是人自然权力的异化。”席勒:以审美教育弥合人的异化状态。•缺陷:淡化异化的对抗性与统治性,幻想通过异化来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协调•马克思异化的主要思想:通过异化这一概念来揭示劳动与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是外在的强制劳动。”•异化:人的活动结果与人生命活动的对立与冲突。生产劳动成为工人生命本质的对立物,工人在生产劳动中折磨和摧残自己,使生产劳动成为统治、压迫和剥削工人的异己力量。•1、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1)劳动实现的非现实化•通过劳动不能实现生存(2)劳动对象的丧失•劳动本应该是人的权利,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必须通过雇佣才能劳动(3)对劳动占有的异化•劳动产品成为统治工人的力量,生产越多、占有越少。•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1)劳动活动不能实现自己本质:本来可以通过劳动实现自己价值,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产生了相反的效果。(2)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3)劳动活动所有权的丧失:劳动活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3、工人同自己类本质的相异化•类本质:社会关系、人与动物区别的地方、人的社会性•劳动——类本质的基础•劳动产品——类活动的结果•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人类一切活动都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支配,统治,自由活动变化盲目、被支配的活动。•4、人同人关系的异化•人同人关系相异化的实质——阶级分化、阶级冲突•表现:阶级统治•资本与货币的奴隶•马克思认为,人类要想克服这些社会异己力量的统治,就必须克服与产生它的那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历史条件。•(二)划分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思想•马克思从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且认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制约着整个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以及一切纯粹精神活动的发展过程。•社会的心理和文化总是顺从于它的经济的目的,永远适合于它,永远为它所决定。•这种划分在社会学史上的意义:•1、马克思从分析社会关系的物质性入手,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并把各种社会制度形式概括为一个基本的概念,即社会形态,根据社会更替的重复出现和规律性而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就不仅为划分各种社会现象提供了客观的标准,而且第一次把社会学提到了可进行科学研究的水平;•2、此前的各种文化学家总是把人类所创造的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统统看成是文化现象,把人类社会发展史笼统地看做文化史,这不仅很难区分社会和文化的关系,而且也根本找不到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动因。马克思的这种划分,不仅区分了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类别,而且找到了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各种辩证关系,第一次避免了过去文化学家、文化史学家把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关系“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的错误。•(三)关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列的。”——马克思•古希腊神话和诗史,只有在人类社会不发达阶段里才是可能的,但是,它们现在仍然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一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对人类产生着永久的魅力。——马克思•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恩格斯驳斥庸俗唯物主义的,以及所谓的“经济决定论”•(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1)批判以前哲学对人本质的界定:总是从人的理性思维和精神意志来界定人的本质,其实质是从个体的人来解释人的本质。•(2)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类存在理论。•费尔巴哈试图从人的类存在来解释人的本质,只看到了人作为类存在是一个群体的现实,却没有看到人不但是一类群体,同时每一个单独的个人也具有独特性,所以,他关于人本质的界定仅仅是从形式上所做的观察,没有从实质内容上来理解人的本质。•从实践的视角去理解人的本质,就可以发现,在各种实践中,人们并不是仅仅由于自然的动物本能联系在一起,而是通过现实的、具体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各种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并在这些关系的基础上,派生出了分层关系、婚姻关系、阶级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我们在研究中把个人的实践过程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同时,要求我们在理解个人行动的时候要从多重视角、多重社会关系中展开。•(四)关于各民族社会、文化发展是多样性的统一的观点。•马克思晚年对中国、印度、俄国等后发国家文化社会的异常关注。•(五)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理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人类历史同时受劳动的发展阶段和家庭的发展阶段所制约。•这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和补充,同时也使这种唯物史观深入到了原始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领域。四、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的继承和发展•十月革命胜利后,欧洲其他地方的革命并没有取得胜利。这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大争论和大分流。匈牙利共产党人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和德国共产党人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中对这些争论作了哲学上的论证,试图通过研究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发展来重新解释马克思的革命哲学理论,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弗罗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赖希、马尔库塞、弗罗姆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莱蒂、德拉-沃尔佩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梅洛-庞蒂、萨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分析马克思主义:柯亨罗默J·埃尔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高兹本·阿格尔莱易斯佩珀后马克思主义:埃尔斯托·拉克劳、詹托尔·穆佛、雅克·德里达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物化(reification)卢卡奇由马克思的商品概念入手,商品凝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它表现的却是物的属性,展开的是一种客体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与自然的活动中生产了各种物品或商品。但人们常常看不到这样的事实,是他们制造了这些商品并赋予它们以价值。价值被认作是由独立于行动者的市场所创造的。商品与市场被资本主义社会的行动者赋予了独立客观的存在,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过程。马克思的这一概念是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基础。但卢卡奇扩展了商品拜物教的释义,将它从原来限定的经济领域推广至全部社会领域:国家、法律和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倾向于相信,社会结构有其自身生命,因而它们拥有客观的属性。卢卡奇论”物化”“霸权”(hegemony),在葛兰西看来是一个历史哲学的概念,它被定义为由统治阶级行使的文化领导权。他拿霸权与强制相对比,强制是由合法权力行使的,或者说是借助警察权力的运作表现的。经济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强调经济和国家统治的强制方面。反之,葛兰西强调“霸权和文化领导权”,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并非只是依靠其赤裸裸的强制性暴力,还依靠其文化上对社会的主导影响,令被统治者在观念上认同现存的秩序。葛兰西的研究试图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为资本利益服务的知识分子如何获得文化领导权和大众的认同的。在葛兰西看来,通过革命而掌握经济与国家机器是不够的,还必须获得对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正是在这里,葛兰西看到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共产党的关键作用。葛兰西论霸权霍克海默论启蒙-社会中的自由与启蒙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但启蒙思想的概念本身已经包含着今天随处可见的倒退的萌芽.如果启蒙没有对这一倒退的环节进行反思,它也就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了.-启蒙对待万物,就像独裁者对待人.独裁者了解这些人,因此他才能操纵他们;而科学家熟悉万物,因此他才能制造万物.于是,万物便顺从科学家的意志.事物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即永远是统治的基础.阿尔多诺论启蒙今天,人性的堕落与社会的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为世界变得更加公正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让机器和掌握机器的社会集团对其他人群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在
本文标题:马克思的文化社会学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4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