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合成氨4.合成氨4.1概述(自学)4.2合成氨基本过程无论采取何种工艺合成氨,都有下列三个步骤。(1)原料气制备需3份氢气,1份氮气。合成气制法如第3章所述。(2)原料气净化如笫3章所述。(3)氨的合成氢、氮混合压缩至高压,在铁催化剂与高温条件下合成为氨。流程示意图如图4-1所示。以天然气为原料合成氨有10个步骤,前6个工序为合成气制造与净化,在笫3章中论述过。(p53~54)(7)氨的合成工艺条件是:a)压力10~22Mpa(大型合成氨厂,使用离心式压缩机)。3H2+N2=2NH3是摩尔数减小反应。压力高时,转化率高。30Mpa时,转化率为25~30%、15Mpa时为10~15%。对小型合成氨厂(使用往复式压缩机),压力高有利,以20~30Mpa为主。选择压力的主要依据是能量消耗、原料费用和设备投资等技术经济指标。b)温度应尽可能按最适宜温度曲线进行(后面再讲最适宜温度曲线概念),一般选择426~510oC,但床层中温度最高不得超过催化剂的使用温度。c)空速(SV)空速定义:单位时间通过单位体积催化剂的标准状态气体的体积量。SV可根据生产强度而定。空速过大,生产强度增加,但原料气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短,转化率低。空速过低,原料气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长,转化率高,但生产强度低,总产量不高。所以,应综合考虑转化率和产量两个因素,采取既不过大、也不过小的合适空速。高压小型厂,SV=20000~30000h-1、氨净值(合成塔出口与进口氨含量之差)10~15%;15Ma的大型厂,SV=10000h-1、氨净值10%;10.5Ma的大型厂,SV=6000h-1。d)催化剂采用铁催化剂,组成为:Al2O3:2~4%;K2O:0.5~0.8%;CuO-MgO:3~4%;FeO:29~35%;Fe2O3:55~65%;能使催化剂永久性中毒的物质有硫化物、砷化物、磷化物;而O2、CO2、CO为暂时中毒性物质。这些物质在进入合成塔之前一定要清除至很小浓度。(8)氨的液化与分离在30MPa以上的工艺中,合成氨混合气中氨的浓度高,先回收热量,再用水冷却、液化后分离。中、低压法由于压力和氨浓度低,它在低温(~-20oC)下冷却、液化后分离。(9)未反应的氢、氮气循环使用最佳循环气氢氮比与反应距平衡的远近有关。接近平衡时,氢氮比以2.9~3.0为宜(大型厂为2.2~2.7,小型厂为2.5~2.9);远离平衡以1.5为宜。(10)适当排放惰性气体(甲烷、氩气等)为了提高氨合成的净值,循环气中含氨越少越好。30Mpa时,氨=3.2~3.8%;15Mpa时,氨=2.0~3.2%。惰性气体15%。所以,要选择合适位置将一定量的循环气体排放掉。4.3氨合成机理4.3.1氨合成反应1/2N2+3/2H2=NH3放热反应,热量是温度的函数。其平衡常数KP=pNH3/(pN20.5·pH21.5)反应是摩尔数减小反应,在高压下有利氨的生成。所以KP不仅是温度的函数,也与压力有关。因为不是理想气体,可用逸度代替分压:Kf=fNH3/(fN20.5·fH21.5)。Kf与温度T的经验公式见p56式(4-5)。KP与Kf的关系为:KP=Kr-1·Kf。Kr由实验测得,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Kr值见p56表4-3和图4-3。平衡时,NH3的含量(摩尔分数)为x,总压力为P(MPa),原料气比nH2/nN2=R,惰性气体含量为i:pNH3=PxpN2=P(1-x-i)/(1+R)pH2=PR(1-x-i)/(1+R)代入KP=pNH3/(pN20.5·pH21.5)得到:x/(1-x-i)2=PKPR1.5/(1+R)2当x1,惰性气体极少时,1-x-i≈1,所以:x=PKPR1.5/(1+R)2由上式可得到下列结论:a)氨含量与总压力P几乎成正比,p58的图4-4的压力线几乎是一根线性增函数曲线;b)从p57的式(4-8)可见,温度越高,KP越小。x与KP也几乎成正比,所以x与温度几乎成反比,p58的图4-4的温度线几乎是一根线性减函数曲线;c)考虑惰性气体,i越小,(1-x-i)越大,则x越大。图4-4的惰性气体线是一根减函数曲线;d)x与R的关系可通过求导并导数值为0而获得:dx/dR=[1.5PKpR0.5(1+R)2-2PKpR1.5(1+R)]/(1+R)4=01.5(1+R)-2R=0n=3即H2/N2=3时,氨含量最大。如图4-4所示。4.3.2氨合成的反应速度与机理(1)反应机理分为四个过程:a)N2被催化剂[M]吸附N2+[M]→[M]N2→2[M]Nb)H2被催化剂[M]吸附3H2+[M]→3[M]H2→6[M]Hc)催化剂表面反应2[M]N+6[M]H→2[M]NH3d)氨从催化剂表面脱附2[M]NH3→2[M]+2NH3其中氮的吸附a)是反应速度的控制步骤。(2)反应速度宏观净反应速度是正向反速度与逆向反速度之差。刚开始时,正向速度很大,而反向速度为0(尚无产物);随着反应物氮气和氢气变为氨,浓度减小,根据质量作用定律V=kpαH2pβNH3,正向速度变小;而氨的浓度升高,使反向速度增加;两者相同时,达到平衡。特别要提出:越靠近平衡点,正向反应速度越小。4.4合成氨工艺路线与设备4.4.1合成氨工艺路线合成氨工艺路线有许多种,如:中小型氨厂的流程、凯洛格流程、ICI-伍德流程。虽然它们各有特点,也与原料、设备、规模等因素有关。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较先进的ICI-伍德流程的。但各流程都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惰性气体排放点设置应选择在全流程中氨和原料气含量最低、惰性气体含量最高、温度最低的氨分离器之后。如此,氨、原料气(未反应完的氢和氮)和热的损失都较小,得率较大、惰性气体排除量大、能量损失也小。(2)压缩机的位置应选择在全流程中温度最低的氨分离器和冷凝塔之间。循环气温低、压缩比小,省功、节约动力消耗又便于氨的二次冷凝。(3)新鲜原料气补充点新鲜气在冷凝塔与氨冷器间补入,可以在二次氨分离时再次得到净化,可大量去除油污和新鲜原料气带入的微量CO2和水汽。4.4.2氨合成塔氨合成塔是合成氨厂的核心设备,是复杂的反应器,如图4-9所示。(1)合成塔结构合成塔要接受高温和高压的苛刻条件,因此对合成塔材质要求很高,成本很高。为克服这一困难,合成塔采取套筒式设计。为防止高压、高温下氢对钢铁的渗透造成的氢脆腐蚀,合成塔由耐高压的封头、耐高压的外筒和耐高温的内筒组成。内筒外设有保温层,进入塔的原料气先经过内、外筒间的环隙,避免外筒温度过高,原料气也被预热。所以,外筒主要承受高压,不承受高温,可用优质低碳钢制造。由于原料气与内筒中的反应系统的压差很小,内筒只承受反应放照带来的高温而不承受高压,可用耐热的合金钢制作。克服了材质要求高、成本高的困难。(2)换热方式合成塔内筒从下到上分成2~4层催化剂床,由于从下到上氨的含量逐步上升,温度会越来越高。为将其控制在426~510oC,必须将多余的热量交换出合成塔。尤其是反应较快的下部。化工中换热方式主要有两种(包括氨合成塔的换热):a)间接换热(列管式、冷管式)将列管置于需换热处(合成氨塔为各催化剂床层内),管内通冷却剂(根据需要,可选择水、空气、联苯等),冷却剂将一定的热量移出(相反过程也是可以的)。冷却管有单管、双管和三套管之分。并流三套管的特点是:内冷管内衬一根薄壁内衬管,内衬管与内冷管一端层间间隙焊死,形成〝滞气层〞,因而改善了上部床层的冷却效果,使床层温度分布合理,提高催化剂生产强度,有利于增加合成氨产量。间接换热法的特点是:只改变了体系的温度,由于冷却剂与热流体不直接接触,不改变体系的物质组成。(见p115图6-12)b)直接换热(冷激式)在催化床层间通入温度较低的原料气(反应物质),降低反应体系温度。它的特点是:不仅改变了体系的温度,而且由于加入了反应气体,因而也改变了体系的物质组成(p71:图4-16)。从图看,氨的百分含量降低了,这是因为加入了新的原料气。它的绝对量并未降低。反而因原料气的增加而有所上升。它使得通过各催化剂床层的原料气的空速更均匀并略有增大,催化剂床层的温度分布更均匀、合理,有利于增大生产强度和合成氨总产量的上升。4.4.3其他合成塔其他合成塔还有大型氨合成塔:凯洛格轴向冷激式合成塔、托普索S100,S200型径向合成塔、伍德三段中间换热式合成塔、卡萨里改造型合成塔等。(自学)4.4.4最适温度区(或最适曲线)在化工生产中,并不是在化学平衡时才停止反应转入下一步;而是尚未达到平衡时就终止而转入下一步。很明显,转化率有所下降。前面己述,越靠近平衡点,正向反应速度越慢,为了争取一点点转化率,而需花费许多时间;表面看,转化率提高了,但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反而减少了,是更不利的。要以单位时间内的产量为目标函数,确立合适的转化率。合成氨转化率可体现为温度,这个合适的转化率对应的温度区(或最适曲线)叫最适温度区(或最适温度曲线)(p71图4-16和p115图6-12)。所以化工生产均遵守这一准则,而不象化学工作者,追求高转化率。
本文标题:合成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5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