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综合
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考试时间:1月14日下午考题编号:410政治经济学部分(50分)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0分)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国民经济信息化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生产价格的形式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2.试述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途径。西方经济学部分(50分)1.试析下列一组概念:边际收益递增、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和外在经济。(10分)2.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可以向后变曲?请给出说明?(15分)3.已知某小国在封闭条件下的消费函数为C=305+0.8Y,投资函数为I=395-200r,货币的需求函数为L=0.4Y-100r,货币供给m=150。(1)定出IS曲线和LM曲线的方程;(2)计算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3)如果此时政府购买增加100,那么均衡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4)计算(3)中的政府购买乘数;(5)写出乘数定理中的政府购买乘数公式,利用这一公式计算(3)中的乘数;(6)比较(4)和(5)的结果是否相同,请给出解释。(共15分)4.主流学派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其政策含义如何?(10分)答案部分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考试时间:1月14日下午考题编号:410政治经济学部分(50分)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0分)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企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行间接的宏观调控。具体有如下特征:(1)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同时并存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或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的收入分配体系。(3)坚持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4)有完善的商品、要素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财政金融体制和价格体系,以保证充分发挥在宏观计划主导下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2.国民经济信息化: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日益密切,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工业化的过程一样,信息化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变革,而且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生产价格的形式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答:生产价格是指商品的生产成本(K)加上平均利润(p)而形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1)生产价格的形式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移动。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按价值出卖,对小商品生产者来说符合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的要求,商品不是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售。这作为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使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市场价格以它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所以,价值规律现在不是直接通过价值,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但这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2)生产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马克思“生产价格”的理论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又是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依据,也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产价格”理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所揭示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必然转化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必然转化为围绕其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客观趋势,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所具有的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一切市场经济运行过程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和特点,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坚持“生产价格”理论,是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的管理体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能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使两者的优势都能充分的发挥,使资源配置达到合理和优化。如何实现这一要求,坚持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生产价格”理论是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包含着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内容。这一理论在促使资源配置优化上所显示的作用,实际上是平均利润率规律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经营者所要进行的经营活动,都要权衡预期效益的高低、利润的大小。只有坚持“生产价格”的理论,才能保证社会所需要的各部门和行业的经营者都能取得大致相等的平均利润率,从物质利益的角度调动经营者投资于社会的不同行业的积极性,保持社会再生产的合理比例,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否则,那些利润率低的部门和行业,很少有人投资,甚至无人经营,造成这些部门和行业的投资紧缺,规模缩小,产品供应紧张,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正确发挥“生产价格”理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商品市场价格的功能。市场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实现。市场价格的涨落,首先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正确反映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同部门和行业的经营者都能取得平均利润率,合理调节资源在不同部门的分配。其次,市场价格的升降也必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状况。某种商品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意味着供不应求;相反,则表示供过于求,以此价格波动引导经营者投资于那些社会需要的行业和部门,使社会有限的人、财、物实现昀佳配置,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2.试述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途径。答:(1)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方向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应当是:①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观念,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要树立大农业观念,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和平能力。②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和任务之一,是进行第二产业即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加快基础工业和基础建设设施的建设。而对于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而言,它们的优势恰恰是待开发的资源优势,劣势和短处则是基础设施的严重落后和不足。因此,随着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方向和任务的确定,国家投资和基本建设的重点,必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国家将在许多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来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大规模开发中西部地区的各种丰富资源。这种局面的出现和发展,再加上中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身的努力,就有可能加速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昀终实现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理布局和均衡健康发展。③要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开发与建设。这是当前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要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高度重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应当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上,放在加强对现有企业尤其是老工业基地和大型同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④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方便和丰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广开就业门路,为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或机制转移和政府机构改革创造重要条件。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⑤还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当前特别要强调加快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这不仅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当前,党中央已经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落实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从“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央根据我国目前的客观经济形势,在扩大内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必将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2)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保证地区之间经济的合理布局,保障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途径有:①稳步实现产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转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生产领域的不断创新,创造出适合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新产品,改变过去以生产规模的快速膨胀来促进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②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品质量,真正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在切实保护、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体制创新与组织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水平;③抓住国际上生产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契机,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一方面应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另一方面应改造原有的制造业,提升其发展水平,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以推动中国制造工业发展上一个大的台阶。④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开第三产业的资本准入限制。将目前仍具有国有资本垄断性质的某些第三产业领域真正向民间资本放开,扩大民间资本在这些行业的获利空间,激活民间资本在这些行业的资本投入。⑤大力发展服务业。在继续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同时,着力培植旅游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新的产业,壮大地方经济的实力。⑥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步伐。除了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外,东部地区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西部地区应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本地区能源储备丰富、农牧业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特点突出、劳动力成本较低、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的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生态环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西方经济学部分(50分)1.试析下列一组概念:边际收益递增、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和外在经济。(10分)答:(1)边际收益递增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变时,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2)规模报酬递增是产品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3)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企业规模扩大后使得劳动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这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技术因素是指规模扩大后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规模经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批量扩大所导致,规模报酬递增是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之一。(4)外在经济(externaleconomics)也称为外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当一个行业拥有众多厂商时,只要整个行业的规模和产量发生变化,必然引起与企业有关的某些外部条件的改变。即使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可能没有任何变化,但外部条件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收益。如果这些外部条件的变
本文标题: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综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6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