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翻译的种类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直译: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翻译的种类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如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直译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着,——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着;张良面向西侍坐。意译项王、项伯坐在西面;亚父坐在北面,——亚父就是范增;沛公坐在南面;张良陪同坐在东面。准确通达文采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达:雅: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规范,典雅,得体。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中学生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第一招:字字落实第二招:文从句顺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不多余。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翻译下列句子: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译: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2.得楚和氏璧。译: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人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与现代汉语义同器物名3.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译: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朝代名4.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译:第二年,秦国再次攻赵,杀死二万人。数量词字字落实第一式: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翻译下列句子: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2.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译: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不为事物所拘束,而能够和世事转变(自己的想法)。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删去发语词,删去助词,表提顿,删去语助,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删去3.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译: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译: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助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删去音节助词,删去字字落实第二式: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翻译下列句子: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译:最终让上官大夫去在顷襄王前诋毁屈原2.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译:其次被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而受辱。通“剃”词类活用,形作动字字落实第三式:3.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译: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将古词换作现代词。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所在。字字落实文言翻译第一招分三式留删换文言翻译第二招文从句顺翻译下列句子:1.拜送书于廷译: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人们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浑浊的外物的(玷污)呢?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译: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呢!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句文从句顺第一式:把文言句中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翻译下列句子:1.公子闻之,往请,欲遗之,不肯受,曰:……译: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到赵国省略主语:侯嬴省略兼语:之,他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译: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省略宾语:之,他文从句顺第二式:在文言文翻译时,补出省略的成分。翻译下列句子: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译:误入污浊的官场,一离开就是三十年。借喻:喻指边疆借喻:喻指污浊的官场(一)借喻的译法: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借代:代指做官的人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译: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借代:代酒,可译为“酒力”译: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害,赵国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借代:代指赵国(二)借代的翻法: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翻译下列句子:1.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译:品行正直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译: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本想建立像汉代霍去病封狼居胥那样的功绩,却落得个望着北方追来的敌军而仓皇南逃的下场。用典:指侮辱性的施舍指刘义隆北伐事指霍去病攻打匈奴事译:陈涉一起义,而秦王朝就灭亡了。用典:指陈涉起义事借代:代指秦王朝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三)用典的译法: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意丰,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翻译下列句子:译: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译:(我)现在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你在吴地会(决)战。委婉:发动战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委婉:会(决)战译:有朝一日您死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委婉:指地位尊贵人物的死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四)委婉的译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翻译下列句子: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喜悦或者悲伤。1.秦时明月汉时关。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译:精通五经六艺。4.通五经,贯六艺(五)互文的译法:互文又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二为一。5.加以官贪吏虐译:加上当官的和差役们都贪婪暴虐文从句顺第三式: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互文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文从句顺文言翻译第二招:分三式:调补贯1.字字落实留删换2.文从句顺调补贯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均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句式,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句子省略的部分;词类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把古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典故、部分修辞格、各种习惯语、现已不用的词或固定结构等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替换)小结: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四个要点:1.翻译以直译为主。2.翻译要字字句句落实。3.翻译要译出文言句中词语、句式的特点。4.翻译甚至要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一致。练习延伸根据对文言的理解,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参考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练习延伸根据对文言的理解,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王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参考译文:(王冕)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完,就默记在心。晚上回家,忘了牵牛。------父亲愤怒地打了他,但不久又像以前一样了,母亲说;“儿子是这样一心一意,何不听凭他去干想做的事!”于是王冕离开家投靠和尚庙而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的膝盖上,用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照着书读,响亮的读书声一直到天亮。心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本文标题:文言文翻译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7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