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狐假虎威负荆请罪对牛弹琴画蛇添足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刻舟求剑自相矛盾负荆请罪卧薪尝胆乐不思蜀刘禅望梅止渴功德无量立地成佛1答案:九牛二虎2答案:滥竽充数3答案:小心翼翼5答案:粗中有细细7答案:白纸黑字4答案:莫名其妙21答案:卧薪尝胆3答案:狼烟四起4答案:里应外合8答案:异曲同工6答案:两面三刀9答案:口是心非×你知道这些成语吗?说说你知道的成语还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都占少数。成语的概念1.源远流长2.定型不变成语都有一定的来源,成语一经形成和出现,就长期为人们所使用。例如,不能把“欢天喜地”改为“欢天笑地”,也不能把“南腔北调”说成“东腔西调”。成语的特点3.意义上整体化4.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例如,“高山流水”不是高山上的流水。故事出自《列子·汤问》,大意是: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鉴赏音乐。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A.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B.词类活用,如“衣锦还乡”(名词动用);C.状语后置,如“重于泰山”;D.成分省略,如“逍遥法外”;E.互文,如“拐弯抹角”。为什么成语大部分是四字格呢?汉民族的语言,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成语,基本上来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也就多数是四个字。四字结构具有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特点。诵读时在语音方面能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富于音乐美,这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一、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方面的原因二、修辞方面的原因三、成语的特殊使命方面的原因成语一方面要表达比其它词汇更加丰富、复杂的内容,一方面又要像其它词汇那样简明而概括。这样,过长过短都不行。而四个字不多不少,最为合适。因为四个意义单位可以组合成任何一种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足以表达任何一种复杂的认识和思想。四字格的结构,能构成各种复杂的语法关系,这对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和认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成语的数目很多,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如“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1.历史事实如“门庭若市”,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2.前人故事“下笔成章”出自晋代陈寿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客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4.古人原句如:“杞人忧天”,《列子·天瑞》中有一个故事:“周朝时,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杞人忧天”就被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3.寓言传说“一日三秋”截用自《诗经·王风·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日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年。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对人思念殷切。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6.神话传说如:“开天辟地”,古代神话盘古氏开辟天地,创立世界。表示开始有人类历史,比喻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如:多快好省、百花齐放、勤俭持家、化废为宝等。8.新生成语如:“一尘不染”,出自佛教语。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形容非常清洁、干净。7.外来的成语说出出自四大名著的成语1、李逵上阵——2、孙二娘开店——3、诸葛亮放孟获——4、黄忠射箭——身先士卒欲擒故纵百发百中5、师父给我起法号—徒有其名6、林黛玉的身子----弱不禁风谋财害命【故事】晋代的文学家左思,出身贫苦,相貌丑陋,可是文章写得很好。他酷爱文学创作,写作态度严肃认真。为了便于写作和修改《三都赋》,他就在门户、庭院,甚至厕所等地方,到处都放上纸、笔,想到好的语句,就马上记下来。经过反复修改,精心推敲,用了十年苦功,《三都赋》终于写成。他的文章构思奇巧,语言优美绮丽。《三都赋》问世以后,由于文章精彩,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京城洛阳都惊动了。人们争相传抄,竟使洛阳的纸价一下子贵了起来。【出处】《晋书.文苑传》: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释义】比喻文章写得好,深受欢迎,流传很广,风行一时。“春风得意”这一词就是出自于孟郊的《登科后》。这是一部文人作品,华夏五千年历史酝酿了很多的文化,成语就是其中一点。从这个例子我们知道了,文人作品是成语的来源之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明日黄花【出处】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释义】一般都理解为事过境迁之意。近人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更引申之云:“古人讲究重阳节赏菊,错过节令,不应时就没兴味,因以‘明日黄花’寓迟暮不遇之意。”他又说:“后世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炙手可热【释义】手一靠近就觉得热得烫人。比喻气焰盛,权威大。【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故事】唐玄宗任用李林甫为丞相后,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由于杨贵妃得宠,他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一时杨家兄妹权势熏天。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诗人杜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成语的特点1.约定俗成:2.修辞作用:3.文言特点①宾语前置:②词类活用:③状语后置:④成分省略:⑤互文:半斤八两胸有成竹惟利是图被坚执锐嗤之以鼻重于泰山逍遥法外盲人瞎马拐弯抹角奇山异水时不我待何去何从唯命是听夜以继日一、明确概念:什么是宾语?什么是宾语前置?1、动词谓语后被动词支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2、跟在介词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找一找:同学们在教室听语文课。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二、宾语前置的类型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语(代词:余、吾、尔、自、之、是)+动词例: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忌不信自古之人不欺余也时不我待动词宾语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宾语(疑问代词:谁、奚、胡、何、安、恶、焉)+动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大王来操何沛公在安何去何从动词宾语前置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宾语+之(是)+动词例:唯利是图何陋之有?唯图利有何陋惟命是从介词宾语前置格式:介词+宾语+动词例:吾谁与归余是以记之吾与谁归余以是记之夜以继日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小结:宾语前置的类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1、时间名词作状语。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2、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方位和处所。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如:车载斗量、马革裹尸、口诛笔伐等。C、表示动作行为的渐进方式。如:人才辈出、条分缕析。D、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比喻之意。如:抱头鼠窜、川流不息、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土崩瓦解、蜂拥而来、蜗行牛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狼奔豕突、鼠窃狗偷、雷厉风行、鱼贯而行、鳞次栉比、冰消瓦解、瓜剖豆分、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等。三、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第一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避重就轻、扶强抑弱、扶危济困、激浊扬清、见异思迁、欺软怕硬、弄虚作假、取长补短、披坚执锐、去伪存真、推陈出新、舍近求远、温故知新、推燥居湿、万紫千红、扶老携幼、求同存异、贪小失大、居安思危、拈轻怕重、习非成是、推贤让能、软硬兼施、远交近攻、第二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分为三种情况: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高视阔步(使……向上;使……阔大)、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四、成语中数词的活用。1、数词作名词,如:背城借一(一次战斗)、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闻一知十(一点,很多)2、数词作动词,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政令不一(统一)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3、数词作副词,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一”均作“全、都”解。以上列举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对复习、巩固文言词类活用知识很有帮助;同时运用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也有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通过成语与文言语句对应的方法,掌握文言文知识。比如高考文言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吾亦望汝副其心”,其中的“副”是什么意思呢?想一想成语“名副其实”的“副”就知道了,都当“符合”“对应”讲,“我也希望你符合他的心”。比如下列加点的词: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家徒四壁且相如素贱人——素不相识必蹶上将军——一蹶不振刘豫州英才盖世——盖世无双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略见一斑徐公来,孰视之——深思熟虑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失足成千古恨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进兵北略地——攻城略地衡下车,治威严——下车伊始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互文式成语解析所谓互文,是指在一个语言片段里相邻近的上下文中,上文隐含着下文里出现的词语,下文隐含着上文里出现的词语,这样彼此包蕴渗透,相互呼应补充,从而參互成文。互文常见古典诗文,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全句的意思是说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互文也常见于汉语成语,“名缰利锁”意思是名和利就像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不能理解为“名”只能缰绳而不像锁链,“利”只像锁链而不像缰绳。可以把这种成语称为互文式成语
本文标题:成语知识荟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78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