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2016哮喘指南解读
最新哮喘指南解读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2016年3月前言•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20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2008年10月中华儿科杂志,第46卷第10期第745页-第753页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最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2016年3月中华儿科杂志,第54卷第3期第167页-第181页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哮喘的定义•2008年指南:•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2016年指南: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呼吸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一、儿童哮喘的临床特点•1.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儿童期非特异性的呼吸道症状,可见于哮喘和非哮喘性疾病。•2.湿疹、变应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或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增加哮喘诊断的可能性。•3.哮喘患儿最常见异常体征为呼气相哮鸣音,但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患儿可能没有异常体征。•4.哮喘患儿肺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和气道反应性增加,二、6岁儿童喘息的特点•1.按症状表现形式分为:•(1)发作性喘息•(2)多诱因性喘息•临床上这两种喘息表现形式可相互转化。•2.按病程演变趋势分为:•(1)早期一过性喘息;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3)迟发性喘息/哮喘: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但是应该注意,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上述表型分类方法通常无法实时、可靠地将患儿归入具体表型中,因此这些表型分类的临床指导意义尚待探讨。三、哮喘诊断标准•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呼吸道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证实存在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并排除可引起相关症状的其他疾病。•1.反复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运动以及过度通气(如大笑和哭闹)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压力定量气雾剂200~400μg)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②抗炎治疗后肺通气功能改善: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抗白三烯药物治疗4~8周,FEV1增加≥12%;(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最大呼气峰流量(PEF)日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3%(2008年为≥20%)。•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诊断为哮喘。四、哮喘诊断注意点•哮喘的规范控制治疗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部分患儿可能需要数年之久,因此,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哮喘,包括临床特征较典型的病例,均强调尽可能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以获取可变呼气气流受限的客观诊断依据,避免诊断不足和诊断过度。•6岁儿童哮喘的诊断线索:儿童哮喘多起始于3岁前,具有肺功能损害的持续性哮喘患儿,其肺功能损害往往开始于学龄前儿童。四、哮喘诊断注意点•喘息儿童如具有以下临床特点时高度提示哮喘的诊断:•(1)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2)活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3)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4)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5)抗哮喘治疗有效,但停药后又复发。•如怀疑哮喘诊断,可尽早参照哮喘治疗方案开始试验性治疗,并定期评估治疗反应,如治疗4~8周无明显疗效,建议停药并作进一步诊断评估。另外,大部分学龄前喘息儿童预后良好,其哮喘样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自然缓解,对这些患儿必须定期(3~6个月)重新评估,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抗哮喘治疗。五、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诊断•CVA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原因之一,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表现。诊断依据:•1.咳嗽持续4周,常在运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不伴有喘息;•2.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日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3%;•6.个人或一、二级亲属过敏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以上第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六、哮喘诊断和病情监测评估的相关检查•(一)肺通气功能检测•哮喘患儿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且为可逆性。•常出现FEV1(正常≥80%预计值)和FEV1/FVC(正常≥80%)等参数的降低。•如患儿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PEF日间变异率≥13%均有助于确诊。•(二)过敏状态检测•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测定•但必须强调过敏状态检测阴性不能作为排除哮喘诊断的依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对过敏状态的评估有一定价值。六、哮喘诊断和病情监测评估的相关检查•(三)气道炎症指标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可通过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等无创检查方法进行评估。•(四)胸部影像学检查•不建议进行常规胸部影像学检查。•反复喘息或咳嗽儿童,怀疑哮喘以外其他疾病,可选择进行。•(五)支气管镜检查•反复喘息或咳嗽儿童,经规范哮喘治疗无效,怀疑其他疾病,或哮喘合并其他疾病,如气道异物、气道局灶性病变(如气道内膜结核、气道内肿物等)和先天性结构异常(如先天性气道狭窄、食管-气管瘘)等,应考虑予以支气管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七、哮喘的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acute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chronicpersistent)和临床缓解期(clinicalremission)。(与2008年相同)•急性发作期是指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慢性持续期是指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临床缓解期是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八、哮喘的分级哮喘的分级包括哮喘控制水平分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和急性发作严重度分级(2016版以6岁为界分级,2008版以5岁为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应依据达到哮喘控制所需的治疗级别进行回顾性评估分级,因此通常在控制药物规范治疗数月后进行评估。一般而言,•轻度持续哮喘:第1级或第2级阶梯治疗方案治疗能达到良好控制的哮喘;•中度持续哮喘:使用第3级阶梯治疗方案治疗能达到良好控制的哮喘。•重度持续哮喘:需要第4级或第5级阶梯治疗方案治疗的哮喘。哮喘的严重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治疗时间而变化。哮喘急性发作严重度分级哮喘急性发作严重度分级九、哮喘的治疗•治疗目标•(1)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2)维持正常活动水平,包括运动能力;(3)维持肺功能水平尽量接近正常;(4)预防哮喘急性发作;(5)避免因哮喘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6)预防哮喘导致的死亡。•防治原则•哮喘控制治疗应尽早开始。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治疗包括:(1)急性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如平喘、抗炎治疗;(2)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防止症状加重和预防复发,如避免触发因素、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防止气道重塑,并做好自我管理。•强调基于症状控制的哮喘管理模式,避免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治疗过程中遵循评估-调整治疗-监测的管理循环,直至停药观察。•图1儿童哮喘管理流程图ICS:吸入性糖皮质激素,LTRA: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十、长期治疗方案•根据年龄分为≥6岁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和6岁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分别分为5级和4级,图2≥6岁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十、长期治疗方案•图36岁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ICS:吸入性糖皮质激素,LTRA: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ABA: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十一、临床缓解期的处理•为了巩固疗效,维持患儿病情长期稳定,提高其生命质量,应加强临床缓解期的处理。•1.鼓励患儿坚持每日定时测量PEF、监测病情变化、记录哮喘日记。•2.注意有无哮喘发作先兆,如咳嗽、气促、胸闷等,一旦出现应及时使用应急药物以减轻哮喘发作症状。•3.坚持规范治疗:病情缓解后应继续使用长期控制药物规范治疗,定期评估哮喘控制水平,适时调整治疗方案,直至停药观察。•4.控制治疗的剂量调整和疗程。•5.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包括了解诱因和以往发作规律,与患儿及家长共同研究,提出并采取一切必要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防止哮喘发作、保持病情长期控制和稳定。•6.并存疾病治疗:半数以上哮喘儿童同时患有变应性鼻炎[2],有的患儿并存鼻窦炎、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胃食管反流和肥胖等因素。这些共存疾病和因素可影响哮喘的控制,需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肥胖的哮喘儿童,建议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减轻体重。十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AIT是通过逐渐增加剂量的变应原提取物对过敏患儿进行反复接触,提高患儿对此类变应原的耐受性,从而控制或减轻过敏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我国儿童AIT所应用致敏变应原的类型主要为尘螨,治疗途径包括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十三、急性发作期治疗•1.氧疗:有低氧血症者,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0.94[7,8]。•2.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是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一线药物。•3.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哮喘重度发作的一线药物,早期使用可以减轻疾病的严重度,给药后3~4h即可显示明显的疗效。可根据病情选择口服或静脉途径给药。药物及剂量:(1)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1~2mg/(kg·d),疗程3~5d。(2)静脉:注射甲泼尼龙1~2mg/(kg·次)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10mg/(kg·次),根据病情可间隔4~8h重复使用。若疗程不超过10d,可无需减量直接停药。(3)吸入:早期应用大剂量ICS可能有助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控制,可选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悬液1mg/次,或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0.8mg/次,每6~8小时1次。•4.抗胆碱能药物: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联合治疗的组成部分,可以增加支气管舒张效应,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确立,药物剂量:体重≤20kg,异丙托溴铵每次250μg;体重20kg,异丙托溴铵每次500μg,十四、急性发作期治疗•5.硫酸镁:有助于危重哮喘症状的缓解,安全性良好。药物及剂量:硫酸镁25~40mg/(kg·d)(≤2g/d),分1~2次,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ml缓慢静脉滴注(20min以上),酌情使用1~3d。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面色潮红、恶心等,通常在药物输注时发生。如过量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拮抗。•6.茶碱:由于氨茶碱平喘效应弱于SABA,而且治疗窗窄,从有效性和安全性角度考虑,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中,一般不推荐静脉使用。药物及剂量[6]:氨茶碱负荷量4~6mg/kg(≤250mg),缓慢静脉滴注20~30min,继之根据年龄持续滴注维持剂量0.7~1mg/(kg·h)。•7.经合理联合治疗,但症状持续加重,出现呼吸衰竭征象时,应及时给予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在
本文标题:2016哮喘指南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9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