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王澍——设计思想演讲人:目录矶崎新一、个人简介二、中国建筑现状三、作品分析——宁波博物馆四、宁波美术馆及国美象山校区五、设计思想六、作品赏析七、参展记录及主要作品一、个人简介王澍■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公民获得者■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5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士■1988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8至1995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2000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系主任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另类。当年,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但是,就是这个狂妄的建筑师,一直以来却又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根。他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在别人看来,王澍已然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代表,而他自己却只是用古代工匠的手法去诠释着他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说王澍王澍业余工作室王澍王澍曾在2012北京建筑论坛炮轰中国建筑:“为何取名‘业余建筑工作室’?因为对于中国糟糕的建筑和新城市建设,专业建筑师需要负很大的责任,他们生产了大量的垃圾建筑。既然这样,那我干脆当一个业余的好了。”1997年,王澍同妻子共同创办“业余工作室”。由于他的设计路数不合群,遭受了各方批评,妻子很淡定地跟他说:“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正是妻子的支持,王澍传统建筑理念才坚持了下来。王澍各大城市拼命地争建高楼大厦,打造中国的“曼哈顿”,但我们根本就不是纽约,为何要变成纽约呢。虽然我们讲传承,但只是怯懦地在形式上对历史样式的模仿;我们在创新,也只是一些不找边际的形式语汇的堆砌和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夸张表演。盲目追求现代化,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建筑师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人不如外人。王澍的获奖正好说明这点,墙内开花墙外香,来自国际的认同却先于国内。在西方人眼中,上海是一座找不到回忆的城市,有人说,上海就是美国几个大城市的集合。上海曼哈顿王澍——中国建筑现状王澍合肥武汉王澍——中国建筑现状西安南京多数城市陷入雷同化,简单化,重复化,千城一面的局面,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在喧嚣的城市里很难找到城市的记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人向往想象中的现代化,对现代化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信奉的是一种抽象的、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技术进步的理念,而失落了对灵魂深处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的追求,和对生存环境真实的历史感的呵护和爱心。不同地区的住宅区都打着欧美风、东南亚风格等称号,却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千城一面,生活环境的雷同,历史感的丧失,以致我们分不清自己到底处在哪个城市,国内还是国外。城市面貌单一化。王澍上海圣菲别墅区英国住宅街区王澍——中国建筑现状王澍建筑观王澍网友们戏谑“中国”的英文China谐音是“拆哪儿”。王澍亦曾数次感慨自己身处的古老国度被拆得面目全非、丧失了记忆。在王澍看来,现在中国城市结构支离破碎,每栋高楼大厦就是一片“殖民地”。王澍建筑观王澍普利兹克颁奖词王澍中国的建筑师王澍终于率先突破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颁奖辞中写道: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得主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王澍——南宋御街王澍王澍认为,中国是当今最全球化的国家,也是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破坏得最彻底的国家,物质和精神上都破坏殆尽。我们用三十年时间将中国的城市变成欧美城市的郊区状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各个时期的建筑都被取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单一化。在全球化时代和社会文化转型期,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判断都很混乱,所以要不从陷入混乱,要不从混乱中走出来找清方向。因此,他把杭州南宋御街的改造作为城市复兴的试验田,通过回收旧材料与新材料一起混合建造,保留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保存了历史,唤醒了人们对记忆的珍视,让活的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它的成功给中国城市复兴带来了很大的启示。王澍——南宋御街王澍宁波博物馆王澍获普立兹克建筑奖时,《纽约时报》在报道该新闻时,所配发的图片是王澍代表作之——宁波博物馆。王澍王澍王澍——宁波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设计类别:博物馆设计时间:2003年—2005年施工时间:2006年—2008年11月用地面积:4.33公顷造价:2.5亿人民币宁波博物馆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王澍宁波博物馆——区位图王澍宁波博物馆——交通入口王澍宁波博物馆——总平图王澍宁波博物馆——橫剖面图王澍宁波博物馆——纵剖面图宁波博物馆——造型与外部形象王澍“当王澍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他想到了巍峨的群山。他无法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他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他决定设计一座山”由于场地的处于城乡之间,加上王澍向自然学习的理念,所以他垂直的山的概念在宁波延绵的低矮丘陵前诞生。王澍宁波博物馆——造型与形式采用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平面布置,尺度很大。王澍宁波博物馆——造型与形式从建筑整体分裂出五单体,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但却运用了现代的设计手法。王澍宁波博物馆——造型与形式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蕴涵宁波历史从渡口到江口再到港口的发展轨迹。王澍宁波博物馆——造型与形式利用江南水乡的细部元素,高墙、深院、坡顶、小窗王澍宁波博物馆——造型与形式立面材质的配合使墙面从不同距离观看都能有明朗的形象和丰富的表情。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接近30米的穿洞进入博物馆。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山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王澍王澍宁波博物馆——一层平面图宁波博物馆——一层平面王澍王澍宁波博物馆——二层平面图宁波博物馆——二层平面王澍王澍宁波博物馆——三层平面图王澍宁波博物馆——三层平面王澍宁波博物馆——顶面效果图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一旦死亡,我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王澍博物馆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是外墙。王澍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宁波博物馆所在地,曾有30多个传统村落。但当王澍要设计博物馆时,几乎所有东西都被拆除了,取代它们的是模仿西方的“小曼哈顿”的商业区建设。在王澍眼里,那里“变成了一片几乎没有回忆的城市”,而他所要做的,则是“唤醒记忆”。从被拆掉的村落里,王澍找回600多万块废砖瓦片。这些超过80种不同尺寸、来自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成了建造博物馆的原材料。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而按照宁波民间传统建造工艺的定义,王澍所采用的正是濒临失传的“瓦爿墙”技艺。瓦爿墙里,有着古老宁波的诗情画意。宁波博物馆在很多当地人眼里,成了一座回忆之城。王澍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瓦爿墙的面积是1.2万平方米左右,约占整个博物馆外墙的一半。立面外墙面整体垂直中又各具微妙倾斜.其中垂直处采用瓦爿墙,倾斜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全长144米,最高处达24米,每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的旧砖瓦。这也就是说,宁波博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两种材料的使用巧妙而富有变化,这构成了宁波历史博物馆给人们的主要意向。而个人感觉这更是王澍一种戏谑的表现手法。主要有青砖、龙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期间,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王澍青砖的数量最多,他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有部分甚至是汉晋时代的古砖。不少青砖上,还刻有“福寿”等铭文。龙骨砖是传统建筑中用来压脊的较大的砖,带拱,与青砖拼砌,形成错落。龙骨砖与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成了外墙的“装饰图案”。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王澍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王澍而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竹做成特殊模板,它利用毛竹板随意开裂后的肌理效果,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这正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王澍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除此之外,吊顶的构造也颇有新意,金属件固定的混凝土条,随意交错排列,有一种竹条编制的吊顶的错觉。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王澍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王澍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王澍宁波博物馆——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王澍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术殿堂。鸟瞰图沿街面轮船码头宁波美术馆王澍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宁波美术馆王澍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竹、木,让王澍的建筑充满了江南的灵性。另外,瓦檐还有着奇妙的实用价值。瓦片间充满了交叠出的缝隙,这是天然的空调机,夏天的时候,风从缝隙间吹出来,自然地形成习习凉风;而冬天,这些缝隙又会对风力形成自我调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王澍王澍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所有的合院都不是闭合的;在有的院子里,王澍把面山的一面彻底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的突破,在于尺度。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的,但王澍的建筑尺度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的。王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荒凉,有别于日本式园林的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这一点,在王澍不乏诗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读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王澍王澍——杭州垂直院宅王澍然而王澍所设计的“垂直院宅”,有人便视“空中院落”无用且成本巨大。“我陪着你实现理想,一下五千万就不见了。”——开发商与王澍,势必怀抱着不同的“理想”。王澍几乎不接商业建筑。唯一一次,是杭州钱塘江边的住宅小区“钱江时代”。王澍将其命名为“垂直院宅”——每四户共用一个小院,院中可种花草,邻居可坐院中谈天。王澍——杭州垂直院宅王澍杭州的垂直院宅,以两层高的盒子构成建筑的基本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2层挑空的公共空间。也可以看做是把传统中国院落式城市平面转化成了立面。而外立面的色彩和材料运用,更让人回忆起青瓦白墙的传统江南城镇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
本文标题:浅谈王澍和他的作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9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