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考试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个阶段的特点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考试预测1.重点章,考试知识点多,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2.近代教育的变化特点、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特征有可能作为问答题出现。一、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本质)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2011T)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最狭义的教育特指德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三个逻辑结构:1.教育包含了作为主格意义上的实施者和宾格意义上的接受者。2.教育是一个过程概念。3.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套规则,如法律、规则、条例等。(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教育实体具有的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化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2010T)因此,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是在19世纪下半期形成的。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教育延伸到大学……制度化的教育主要是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2008T)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制度化教育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甚至可以用“学历社会”来描述制度化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应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库姆斯提出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主张非学校化观念(2008T)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建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1619年德国的《魏玛教育章程》作为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规问世。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一)古代教育古代教育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1.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据历史记载,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2007X、09X)《孟子》(2008X)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国学、乡学之分。(2010T、2011X)西周以后,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2011X)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10X)•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制起了积极的作用。•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2010X)•儒家主张的“学而优则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2.古代印度的学校教育婆罗门教、佛教控制着教育权。宗教权威至高无上。婆罗门教的等级制度:僧侣祭司(优良教育)刹帝利(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吠舍(从事农工商业)首陀罗(最底层,没有受教育权)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惟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3.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埃及在古王国末期有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学校;中王国以后,开设职官学校-培养官吏,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文士学校。学习文字、书写,也学习天文、数学、医学等。“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4.古希腊、罗马的学校教育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武士),注重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内容单一。学习内容:赛跑、角力、骑马、游泳、掷铁饼、投标强、使用武器等。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最受重视和尊敬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效忠领主的品质)(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兴起,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借口,反对封建制度。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注重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文艺复兴运动包括: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两个方面的内容。人文主义的代表:伊拉斯谟、莫尔、蒙田、培根等。观点:以人为本;古典主义;世俗性;贵族性。(三)近代教育近代教育变化的特点(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建立了公立教育系统。)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1852年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颁布了第一个义务教育法。3.教育的世俗化(摆脱宗教的控制,公立教育崛起,教育走向世俗化,注重实用功利)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2008T、2009J)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2011T)2.教育全民化(是指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3.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对单一性、统一性的否定)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①孔子的教育学思想《论语》:人性先天差别不大,后天教育重要。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目的:贤人、君子,创立私学,培养人才。教育内容:仁为核心,强调忠孝仁爱;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学以致用。(2009X)②墨翟的教育学思想兼爱、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主张: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③道家老庄的教育思想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老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文化堕落论,教育是促成人堕落的工具,主张:绝学。道法自然的哲学,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④《学记》(《礼记》中的一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010X)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视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论证“教学相长”的关系、提出“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不陵节而施”、“禁于未发”、“学不躐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等均是其著名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中国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著。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教学法(助产术),讽刺——定义——助产术。(2007X、2011T)柏拉图:提出“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分。人的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构成。教育是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的途径。代表作是《理想国》(2007X、2009X)亚里士多德:继承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该是国家的、公共的,所有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的教育。代表作是《政治学》。(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2009X)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强调教育的自然性。(2008X)自然性是人的一部分属性,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的理论基础。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德行放在首位
本文标题: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9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