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梁漱溟的生生思想及其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1915-1923)*一、引言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崎岖坎坷,其原因亦错综复杂。以往由*本文改写自敝人博士论文(Chan-liangWu,”WesternRationalismandtheChineseMind:Counter-EnlightenmentandPhilosophyofLifeinChina,1915-1927”[YaleUniversityPh.D.Dissertation,1993.5])中有关梁漱溟思想的部份。处理了许多在英文稿中不适合处理的问题,并补充了梁氏早期有关心、物及本体、现象问题的看法。梁漱溟的生生思想及其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3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乃至意识型态史的观点所提出的诠释已经相当丰富。本文则从探讨思想基底的角度,研究民初人士的一种追求无限无执的根本至道之思维倾向,以及由之而生的一种深沈的排斥西方理性主义及现代化的态度。这种深沉的拒斥现代化态度,不仅表现为批判西方现代文明的保守思想,亦成为进步份子表面上一心西化,实际上却无法真正了解及接受西方事物的重要原因。民国以来的西化与俄化派在心灵深层所保有的传统心习,与文化保守主义者所呈现的心灵特质,其实一脉相通。1为求深入这种心理,本文将以开创「中国现代保守主义」的梁漱溟为代表,详为分析其有关思想,以显示现代保守主义及其思想渊源的深刻性与复杂性。2不明于此,亦将难1参见拙作Chan-liangWu,”WesternRationalismandtheChineseMind:Counter-EnlightenmentandPhilosophyofLifeinChina,1915-1927”(YaleUniversityPh.D.Dissertation,1993.5),278-318.2本文以梁漱溟的「生生思想」及其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为中国「现代保守主义」的起点,因其代表第一个针对现代西方文化的主要根本特质提出全面而且系统化批评的思想体系。在此之前的传统派言论,或者根本未触及现代性与现代意识的核心部份,或者只是偶尔提及,不成系统亦不深入。读者或许会质疑:梁漱溟既然主张「无批评无条件的承认」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精神,而且「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如何还是所谓的保守主义者?(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济南:1921;上海:商务,1922],206)然而梁氏对于西方文化的完整态度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而且「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拿出来。」(同上,202)虽然真心接受西方的长处,然在根本态度上仍然主张发扬固有传统,并在传4以明白中国在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深层与结构性的挑战。从韦伯(MaxWeber)与其它许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已深切了解到整个西方的现代化,实以「理性化」(rationalization)与「智识化」(intellectualization)为核心。韦伯所指的「理性化」基本上是以基督新教伦理及希腊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为定义。前者未必为后进国家的现代化所必须,亦不甚受到民国以来学者的重视,是以本文不拟加以讨论。然而后者则为世界的现代化所不可或缺之因素。举凡现代的自然与社会科学、市场经济、分工体制、技术与管理、官僚系统、法律系统、民主与人权、乃至个性主义均与希腊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有不可分之关系。3是以中国心灵对西方理性主义之深层拒斥,不免为中国难以真正地法治化、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组织化,并落实政教分离、尊重人权、及分工敬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真正的理性主义精神,由西方引进的各种重要制度、观念与学术途径,也必然失真。我们必须深入探究此种排斥西方理性统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诸多根本病痛提出深切的批评。这些主张,大多为后来维护传统文化的人所继承,而成为「现代的保守主义」的核心意见。至于中国「近代的保守主义」则与西力的入侵同时而生,主要的提倡者对于现代西方文明缺乏了解,也通常不能真正欣赏西方文化的长处,与新文化运动以降「现代的保守主义者」颇为不同。3MaxWeber,TheProtestantEthicandtheSpiritofCapitalism(NewYork:CharlesScribner'sSons,1958);MaxWeber,EconomyandSociety,(ed.byGuentherRothandClausWittich,Berkeley:U.ofCaliforniaPress,1978).梁漱溟的生生思想及其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5主义心态的性质与根源,以思考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4民初排斥西方理性主义的心态,实源于传统中国的宇宙观与思维方式的部份基本特质。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大文明系统,必有其累世难变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西方近世文明的宇宙观与思维模式,奠基于希腊与基督教两大文化,尤其是前者的理性主义。至于中国文明所特具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学者至今仍然聚讼纷纭,然而要以儒、道、释、阴阳诸家为代表。中西两大文明交会时,其大为相异的世界观与思考模式,激使许多民初的「传统派思想家」从根本上对西方文明加以反省与批评,因而产生了有力的「反启蒙思想」(Counter-Enlightenment)。这种在中国土地上产生的「反启蒙思想」虽以反对西方的理性主义文明为中心,却又不同于西方以浪漫主义、存在主义或怀疑主义为基调的反启蒙思想,而有自己文明的特色。是即植基于中国传统宇宙观与思维模式的「生生思想」。本文企图分析梁漱溟的个案,以说明这种中国式反启蒙思想的深刻性与全面性。从时代因素而言,民初排斥西方理性主义的心态亦与清末4梁漱溟对于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虽然集中在「理智」(中文含意近于西文的calculativereason与韦伯的instrumentalrationality所涉及的内容),然而他认为这种重理智的精神,源于一种向前、向外、主客二分、起分别相、控制与掌握世界的态度,并表现为西方人认识世界与行动时心智运作的主要方式。其所批评,已经超过工具或计算式的理性,而涉及理性运作更根本的层面。本文不采取「反理智主义」而采用「反理性主义」,原因在此。6民初的局势密切相关。清末以来的革命形势,造成了一种反格律规条,反官僚系统,反故常,反一切束缚的心态,而表现为一种强调变化、排斥固定理则,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态度。清末思想界的领袖,如康有为、章太炎、谭嗣同的思想已显见其如此。风行当时的进化论,更为之推波助澜。清末以至民初的无政府主义、实验主义、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则反映并加深了这种趋势。革命的形势再加上沿自传统的思维方式,使得排斥律则的心态更为严重。唯物辩证法输入后,「动的哲学」更是风行一世。旧的秩序与观念被打倒,西方式的理性秩序亦无法建立。革命复革命,动进复动进,不断的大破坏乃随之而来。反启蒙思想,亦为这种时代思潮的一环。以上这种种问题不能简单地归为近代西方或传统中国思想之弊病,却可以显示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要克服深入语言与生活中的传统思维方式与宇宙观所带来的限制,显然绝非易事,有待长期的努力。然而,中国数千年的大传统绝非仅具负面价值的包袱,从当代的角度视之,反启蒙思想虽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然而其针对「现代性(modernity)」之反省与批评,却往往深中现代文明的根本大病,而具有深远的意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对于双方都有价值。如何在中西文化的激荡中寻得出路,并融合创造出更理想的文明,不仅是当时的首要课题,也是我们今日仍必须探讨的根本性问题。就研究方法的角度而言,近代有关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多限于对于个别人物、思潮、主义、或学派的陈述,而很少探索文梁漱溟的生生思想及其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7明在思维或心理方面的深层原理及结构;也因而对于牵引文明演化的心灵原理缺乏了解。本文使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中西交会时,两大文明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冲击。希望能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辟出新的途径。二、梁漱溟思想的核心──生生的宇宙观梁漱溟并非近代第一个对西方文明提出中肯批评的中国思想家,然而他却是对于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提出全面性与系统化深刻批判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的梁启超虽亦曾批评西方近世文明所表现出的机械主义与科学主义倾向,然而梁启超的批评主要袭自当时的西方思想界,其深度与广度均远不能与梁漱溟相比。梁漱溟的批评则深植于中国传统,乃所谓有源之水,所以特别值得吾人重视。梁漱溟思想的发展过程非常复杂,在1949年以前,其思想可分为三大阶段:功利主义时期、佛家时期、及儒家时期。梁氏对西方理性主义的解释与排斥深受早年功利主义时期个人经验的影响。其批判西方理性主义化文明的宏大思想体系,则完成于他初由佛家转至儒家思想之时期。5这个思想体系成为他影响巨大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骨干,因此本文的重点也将放在这一时期。梁氏当时的核心思想5梁氏的生生思想及其对西方理智主义之批评主要表现于他初由佛家转入儒家这一时期。至于他对于东西文化更成熟的意见,则完成于1926年之后。8是一种「生生的宇宙观」。为了了解他这种思想的根源,我们必须简短地追溯其思想的早期发展。梁氏早年受的是相当西化的教育,他的父亲梁济厌薄空文而好实学,当时的进步风气又崇尚事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梁漱溟于十四岁便形成了一套以对于群己「好处的大小」为衡量一切价值之标准的功利主义思想。6然而行之数年以后,他便发现这种时时计较获得快乐与益处多寡的人生态度,一则不能触及真正的内在需要,而长使自己不自在又不满足,二则违反人类依靠本能与直观行动的自然律则。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人类「欲望无已时」,世间苦永多于乐,所以计算越多,苦恼将越多。7然而这种凡事运用理智的习惯毕竟已经深入他的性格,使得他容易为种种无解或难解的人生与社会问题所烦恼,也增加了他厌世之心。辛亥革命之际,国家、社会、文化的前途一切不定,年轻的梁漱溟为此忧思难安,心神难以负荷。日常人生与社会处处可见的恶状又常令他难过,倍感人生可厌,乃于辛亥之冬与壬子之冬两次自杀。8这番经历之后,他厌弃了以计算、推量等理智手段来解决人生及人世问题的方法,转入佛学,并终其一生极力反对功利主义与计算式的「理智」(calculativereason)主义。6《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卷二,679。7《全集》卷一,17-18。8《全集》卷二,8;卷四,492;白吉庵,《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太原:山西人民,1997),130-131、134、140。梁漱溟的生生思想及其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9(一)变化的历程观梁氏于二十至二十九岁之间信佛极诚。他学佛纯系自修,所涉猎的法门亦甚庞杂。其最后所得的中心思想是一种以「变化」为一切事物之本质的宇宙观,属于一种「历程哲学」(processphilosophy)。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乃是「变化」,离此不断变化之历程别无所谓本体、本质或真实。既然万事万物本无常,则一切执名言、物相、规律、理则以为实有之见皆为无明,而为种种烦恼与迷妄的根源。人们须离此一切无明妄见,方能解脱众苦。就个人的心理背景而言,梁氏于此时笃信变化的历程观,其根本原因其实是为了破一切欲执以解脱所有的苦。他排斥理则及理智主义,同样是希望破除一切欲执以解脱烦恼的自然结果。9就时代背景而言,自清末至民初,佛学先于文化界而后于学术界盛极一时,梁氏本人更曾深受谭嗣同与章太炎佛化思想之影响。他虽有特立独行的个性,仍不免在此风气之中。然而梁氏本质上是个极为认真、凡事要完全根据自己内心思想与感受的人。他这时期的思想固然反映了时代的困惑与空虚,更重要的源头则是切身的痛苦经验。两次自杀的经历,才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10梁氏变化的历程观最早表现于1916的一篇名噪一时的文章:〈究元决疑论〉。他将那无形相方所、为一切质与力之根本、恒动「无休息」的以太比做阿赖耶识或如来藏;并以之为恒变而包含一切的「第一本体」,亦即其所究得9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香港:三联,1988),31-32。10《全集》卷四,492。10之元。11这种思想其实便是谭嗣同与章太炎乃至民初盛行的唯识宗所喜言之「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
本文标题:梁漱溟的生生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0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