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二检测题
-1-必修二专题一二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宋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B.雇佣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2.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3.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下列四项分折,你认为合理的是()A.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D.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4.“直到汉武帝时期……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B.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解决了国家赋税的问题D.催生了富商大贾的出现5.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D.中国更深地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清人说:“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7.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8.《女报·做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堂的女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环境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9.《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10.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到1936年,中国关税6.36亿元,统税收入1.31亿元,盐税收入2.47亿元,中国财政总收入是1927年的15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运动B.北洋军阀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C.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政策D.英法为了加强团结废除了对华的关税条约11.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12.“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该认识导致了………………………………………………()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重工业的优先发展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D.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年代农业税非农业税997年2408.11567.71021年2641.23874.01077年2021.35117.2-2-二.非选择题(13题24分,14题28分)13.(24分)金融活动在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中枢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典当业有了新的发展,清代典当业特别发达。按照惯例„„银两“肥进瘦出”,即收进银两重而借出银两轻。农民的当件与金额,占总额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市民、小商业者、手工业者等乡镇平民,各占10%左右。材料二日升昌票号的掌柜和伙计以人力入股,是为身股,俗称“顶生意”。身股与银股一样,都享有同等分红的权利。大东家所代表的所有者只决定企业的大事,而日常经营管理,完全交给大掌柜。它还有类似于现代复式记账的“龙门账”,银票的印制、密押和销毁程序,总号监督分号的“巡庄制”等一套相当完善的业务管理制度。材料三全国银行资本总额,1912年为3625万余元,1920年为5197万余元,1925年为15816万余元,13年间增长了4倍多。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前13年(1912—1924年)仅济南一地就开设银行23家:占1912—1936年间新开设银行的77%。——《中国金融年鉴》(1)据材料一分析,明清典当业的发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4分)(2)据材料二,概括该票号经营方式的主要特点。这对当代中国企业有何借鉴意义?(10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近代银行业发展中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10分)14.(2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黄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材料二《东西洋考》(右图)是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创办和主编的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设立新闻专栏……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1833年12月该刊第5期……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材料三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⑴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邸报的功用。(6分)⑵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在中国创办报刊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10分)⑶依据材料三,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刊发展的新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2分)-3-第12周高二历史周测答题卡班别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二、非选择题(13题24分,14题28分)13、(1)(2)(3)14.(1)(2)(3)第12周历史周测参考答案-4-1.D材料所述是指“耕者(农民)”租种“富民(地主)”的土地,最终是地主得到收入的一半,而农民得到收入的一半,所以“耕者之田资于富民”,故选D。2.B由材料“景德镇……四方商贩……民窑……工匠……”可知,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所以选B。早在宋代景德镇就是著名的瓷都了,排除A;材料并没涉及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排除C;经济重心在宋代已经移到了南方,排除D。3.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B项错误,农业税的比重降低,并不能说明农民负担的减轻;C项错误,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D项明显错误,古代统治者都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4.A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措施,盐铁官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主要是抑制商人势力,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该政策主要是抑制商人发展,对小农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故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D与材料意思相反。5.B材料中“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说明清政府没有由农工商部来管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而是由海军衙门来代管,足以说明当时清政府职能管理的混乱。A、C项材料中均没有体现;D说法错误。6.A从题干中“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的信息可以看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舍本逐末,传统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项正确;B项中“商贾为第一等生业”违背事实,也与材料无关,C项中“贾而好儒”的信息,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7.D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反映的是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交通规则在朝着世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租界当局指的是外国人管理,故A项错误;B项和C项错误。故选D。8.D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当时的上海,女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反映了上海在外部的影响下,社会风气有较大的变化。D项符合题意。9.A由题干“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可知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10.C材料中1928和1936年,正是国民党政府统治前十年,由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致使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较快发展时期,故本题选择C项。11.D材料反映杨宗濂兄弟既投资,又购置田产,是受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影响,故D项正确。A和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D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九十年代初期不符,故C项错误.12.A从材料“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可判断此时处于国民经济恢复的列宁时期,可排除B、D,从“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可判断出其主张引进资本来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可排除C。13.(1)状况:商品货币经济发展;下层百姓生活贫困。(4分)(2)特点:增设入股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严密的管理制度。(6分)意义:善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勇于创新;科学管理。(4分)(3)现象:民国初年,近代银行业迅速发展。(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民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一战”提供了发展机遇;西方近代银行业知识的传播。(8分)14.⑴①邸报是传播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径;②邸报是知识分子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③邸报是神话皇权、宣扬宫廷威仪的重要工具。(6分)⑵背景:西方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晚期,仍然停留于封闭的古代社会。(4分)特点:借重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以传播经济信息、科学文化为主;形式内容与中国传统报刊相比有较大突破。(6分)⑶新特点:民办;版式活泼;宣传改造中国传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二检测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1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