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一轮复习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都曾在此讲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教学重点:•理学、心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理学心学的异同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二程理学成熟:南宋朱熹理学发展:明朝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A.传入: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还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B.原因:a.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b.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其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c.佛教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d.独立的寺院经济形成,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可逃避赋役道教的广为传播:A.产生:东汉末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黄老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当时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B.原因:a.东晋时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道教日盛。b.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使道教在上层社会中拥有很多信徒,甚至包括不少皇帝、大臣都信奉道教一、理学产生的背景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2、隋唐时期: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提出复兴儒学。3、唐末五代:战乱频繁,导致儒家纲常伦理被破坏,急需重建。4、宋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要求统一思想;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统治者重文轻武,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理学和理的含义:1、理学:理学是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道)和人生的关怀(佛),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儒家学说。2、理(天理):①天理首先是指:世界的本原即宇宙的普遍精神法则——理的哲学本质,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②其次,体现在人类社会上天理指的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理的思想核心。③最后,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人性。程颐程颢程颢(1032-1085)字正叔,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伯淳,世称伊川先生。兄弟二人,都是河南洛阳人,被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程朱理学的奠基者。二、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世称晦庵先生,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后人尊称“朱子”。朱熹曾在福建讲学,故其学派称为“闽派”,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1、二程的理学——理学的开创者①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②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人伦:封建伦理道德),天理也”③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发?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答案: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2、朱熹的理学——理学的集大成者①宇宙观:理之源在于天理(客观唯心主义)。②伦理观: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遵循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遏制自己的个人欲望。③认识论: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3、程朱理学的影响: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利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了。③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④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时手书,清道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忠孝廉节碑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清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三、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一)陆王心学的含义:指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流派。主张以人心为宇宙的本体,强调自己的内心,主张修身养性,反身而诚。(二)陆九渊的“心学”——心学的开创者1、宇宙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主观唯心主义)2、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陆九渊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先生,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或称王阳明。是我国明朝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三)王阳明的“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1、政治思想: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2、宇宙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心即是理)——主观唯心主义3、认识论: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①含义:a.“致良知”即通过内心反省获得良知;b.知行合一即用心中的良知支配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行为实践。②内容:a.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b.知行合一,是说知与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动实践——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互渗透,密不可分。③评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①积极影响: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励志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作用②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创造精神的发展。(六)宋明理学的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遏制人的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七)宋明理学的特点(理学对儒学发展的表现)1、更多的吸收了佛道思想,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个人修养3、更加重视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宇宙观-本体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心外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理在心中认识论-体验方法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通过向外探究万物求”理”)进行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通过自己内心反省求“理”)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相同地位都是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内容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是唯心主义思想;都认为天理是儒家的纲常伦纪目的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点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影响1、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2、都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3、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2、程朱理学向心学演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原因: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则主张封建道德存在于人们心中,只要恢复就可以了。相对于宋代以来的朱子学,心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心学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理学的权威。虽然对朱熹而言天理亦在人心,对王阳明来说良知即是天理,两者同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本质区别。但毕竟理学偏向于外在的客体性,心学倾向于内在的主体性。由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向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转变,说明理学已走向极端。学习延伸:宋明理学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1)可取: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不可取:①尊卑等级的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礼轻法的观念。(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课堂检测1、《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2、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课堂检测3、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解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A.否定佛教、道教教义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C.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纲常伦纪,即为天理课堂检测4、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课堂检测6、2003年12月l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宋代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A.否定了传统儒学B.创立了心学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D.说明了理学的现实意义课堂检测四为句的含义: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7、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了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A.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C.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D.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课堂检测正指正心修身,清指清静无为,和指一团和气,文怀沙认为:“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
本文标题:【高三一轮复习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1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