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概述(一).定义烂喉痧是外感温热湿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温热病,临床以发热,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二).命名依据(时令,体征,传染流行性)“疫喉痧”---据传染性、可流行性“时喉痧”---据发病季节,多发于冬春三).历史沿革《金匮要略》:“时毒”《临证指南医案・卷四・疫门》:“喉痛,丹疹,舌如珠,神躁暮昏”可认为是本病首次较可靠的病案记录陈耕道的《疫痧草》、夏春农的《疫喉浅论》是论述本病的专著。二、病因病理(一).病因致病因素------温热湿毒发病条件------正气不足(二).病机温热时毒初期毒侵肺卫从口鼻而入中期后期毒壅气分毒燔气营(血)内闭外脱热陷心包余毒伤阴余毒走窜关节、肾络、心脉邪退正复三.诊断1.多发生于冬春两季,急性起病,咽痛,发疹要考虑本病;2.有接触式;3.有典型临床症状。(1).急性发热(2).咽喉红肿疼痛,有白膜,擦之即去(3).肌肤发出丹痧,呈猩红色(即深红色)(4).有特征性舌质改变,早期往往是舌边尖红起刺,苔白状若草莓;在病变过程中出现舌质红绛起刺无苔,状若杨梅;至恢复期是舌红无苔。(一).诊断要点(二).鉴别诊断1.烂喉痧与白喉的鉴别诊断烂喉痧白喉咽部白膜擦之即去擦之即去,擦之不去,硬擦出血肌肤丹痧有无烂喉痧与麻疹的鉴别诊断烂喉痧麻疹病因温热湿毒(β溶血性链球菌所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胎毒外发发热与出疹关系发热1-2日出疹,出疹后体温升高发热3-4日出疹,出疹后体温升高出疹顺序腋下、腹股沟、颈部——躯干——四肢,当日出齐耳后发际——头面颈部——胸背腹部四肢,约3日出齐皮疹特点粟粒样,呈弥漫性鲜红色,疹间无正常皮肤,在面部整个发红,唯独嘴唇周围为正常皮肤,而形成苍白圈。疹退后大片脱皮红色丘疹,高于皮肤之上,疹间有正常皮肤,手脚部有疹子,疹后有色素沉着及买糠状脱屑咽部红肿痛明显,并有糜烂,破溃,白膜轻度红肿痛,有麻疹粘膜斑,无糜烂舌质舌苔初起舌边尖红起刺,苔白状若草莓初起舌边尖红,无起刺(四).治则清泄热毒后期中期初期辛凉清解清火解毒滋养营阴为主,兼清余邪肺胃热盛-清泻肺胃实热阳明腑实—苦寒攻下气营(血)两燔—清气凉营(血)热毒陷入营血—清营凉血(五).辨证论治(1).毒侵肺卫病机:温热时毒,外犯卫表,内郁肺胃。温热时毒外犯卫表,阻遏气机憎寒发热内郁肺胃上攻下窜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糜烂肌肤丹痧隐隐热毒郁于肌表将透未透苔白而干或有柱状突起舌红或有柱状突起,脉数治法:透表泄热,清咽解毒。方药:清咽栀豉汤,外用玉钥匙吹喉,清热消肿止痛。山栀、豆豉、薄荷——清热透邪银花、连翘、犀角——清热解毒牛蒡子、桔梗、甘草蝉衣、僵蚕、马勃芦根、竹叶、灯心解毒利咽,导热下行用药特点:1.掌握时机,重在疏表——“畅汗为第一要义”。2.透不易过温,清不宜过凉。(2).热壅气分病机:热毒充斥,壅结咽喉,外窜血络热毒充斥气分——壮热口渴烦躁壅结咽喉,膜败内腐——咽喉红肿腐烂外窜血络——肌肤丹痧显露苔黄燥,舌经赤有珠,脉洪数——气分热毒盛证治法:清气解毒方药:余氏清心凉膈散,锡类散吹患处连翘、竹叶、薄荷——辛凉清热石膏——辛寒黄芩、山栀——苦寒,泻火解毒桔梗、甘草——解毒利咽(三).毒燔气营(血)病机:气营(血)两燔,热毒炽盛。邪毒化火,燔灼气血,毒盛阴伤燔灼气分——壮热烦渴,躁扰不安,汗多化火入营——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入血伤络——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上壅腐肉——咽喉红肿糜烂,甚至气道阻塞,声哑气急治法:清气凉营(血),解毒救阴方药:清营凉气汤连翘、竹叶、薄荷——辛凉石膏——辛寒黄连、山栀——苦寒营分:犀角、赤芍、丹皮、生地、金汁、茅根——凉血解毒阴伤:玄参、石斛、芦根——养阴生津气分清热泻火解毒(四).余毒阴伤病机:余毒未净,阴伤未复余毒残留——午后低热,咽喉腐烂减减速,仍疼痛。余毒伤阴——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舌红而干,脉细数。治法:养阴生津,清肃余毒方药:清咽养营汤(轻证可用沙参麦冬汤)西洋参、天冬、麦冬、玄参、生地、蔗浆——养阴生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知母、天花粉——清热养阴茯神——养心安神
本文标题:烂喉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1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