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青岛版学习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基础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基础内容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内容结构框图微小的生物质的变化物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知识做出猜想与假设———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基础上,通过简单地思维加工,得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参与评议探究结果———产生新问题。生活经验(引领)探究活动(提问、猜想、假设、预测、搜集、整理信息、观察、实验、设计、制作、记录、表达、交流、质疑、解释、评价)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实验探究“六步法”实验名称实验材料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图标说明活动准备活动探究自由活动拓展活动问题与方案提示与警示报告与交流二、针对三个活动准备活动探究活动自由活动一、解读教科书含义(设计目的)教学建议三、实验教学说明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1、病毒2、细菌3、馒头发霉了4、食用菌1病毒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活动准备活动准备图解读教科书以抗击“非典”的场景图为背景,提出了两项活动准备:1、调查、了解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2、搜集有关病毒的又字及图片资料。目的是提供一个课前准备的指向,使学生的准备活动具有一定针对性,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及交流做好铺垫同时,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前。教学建议本课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因此建议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提出有关的活动准备,促使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和调查更详细一些,为课堂上的交流、汇报做好铺垫。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资料搜集也较为困难,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病毒,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的文字、图片或音像等资料。如有关病毒的放大图片及文字资料、病毒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录像或教学软件、病毒在其他生物细胞内进行繁殖的动画资料等。这样可以把学生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事物再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干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教科书展示的四幅情境图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情境图解读教科书给出了四幅图片:前两幅图向学生提示了腮腺炎、水痘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后两幅图片向学生提示了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防治:对家禽养殖场所进行消毒,可预防家禽被病毒感染;注射疫苗是预防某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有效措施。图片内容的设计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交流已有的病毒知识,了解病毒的危害。●整理研究成果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常几病毒性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早预防和及时发现病毒引起的疾病打下基础。情境图解读教科书展示了一个整理研究成果的开放表格,旨在提示学生整理的内容可以不限于教科书上给出的几种病毒性传染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调查研究的情况进行整理。教学建议教学时,可以先进行小组交流,整理完善自己的研究记录,然后引导学生对课前调查了解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及预防措施进行充分的汇报,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调查中的不足。学生整理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整理情况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有的小组可能说不出某种疾病的症状或传播途径,有的小组可能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现象……针对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与其他小组合作解决,也可以在课下继续调查了解,直到把问题解决。这一活动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整理交流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学生讨论交流●病毒的结构●病毒的分类情境图解读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讨论交流图。一位学生说“病毒是……”,另一学生说“病毒也有有益的一面”,还有两位学生在参与讨论。意在提示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认识病毒的特征及病毒的两面性。情境中的内容只是一种指向,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准备的多种材料进行交流。情境图解读教科书以正文的形式简单说明了病毒的结构、大小及它的生活、繁殖方式,目的是扩大学生对病毒的了解范围,使学生对病毒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情境图解读教科书以资料卡的形式介绍了病毒的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病毒分类的相关知识。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教学建议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先由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病毒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相关的资料。如课本上展示的病毒模型、病毒繁殖的资料等。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病毒的资料卡,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病毒的认识。情境图解读教科书提出自由活动指向: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动手剪贴的活动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剪贴活动,提高研究病毒的兴趣,加深对病毒的认识,也可提高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教学建议本活动指向是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制作一些剪贴报。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小组剪贴一份。首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分层进行整理,如可按照病毒的形状、大小、宿主类型以及能引起哪些疾病及如何预防等进行分层整理,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剪贴与美化,然后在班内进行展评,实现资源共享。2细菌交流我们搜集的资料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及图片资料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繁殖小游戏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活动准备解读教科书首先用文字提示学生:在土壤中、空气里、水中以及动植物的身体内外,都可以找到细菌,它们无处不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细菌分布的广泛性。同时教科书用一台显微镜和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菌图片给学生以暗示:细菌是非常小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接着向学生提出课前准备的指向: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为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同时提示教师也需要做相关的准备:显微镜、三种形态细菌的永久涂片等,为课堂上学生的观察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教师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除了教科书上提示的显微镜、三种形态的细菌永久涂片,教师最好还准备相关的图片、教学视频等。交流我们搜集的资料●三种基本形态的细菌情境图解读教科书向学生展示了三种基本形态的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目的是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细菌,了解细菌的特征。情境图解读教科书出示了一段文字: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设计目的是向学生揭示细菌特点及观察方法。本活动虽然没呈现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图,但从交流资料全过程看,已蕴含着让学生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这一指向。教学建议本活动主要探究细菌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对细菌三种形态的认识,从而得出结论: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劝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教学时要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永久涂片或临时装片,从而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1.细菌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如利用醋酸杆菌制醋,制味精时离不开棒状杆菌,制脱脂乳、酸奶、泡菜等要用到乳酸菌等。2.细菌可以用于生物制药。细菌在大发酵罐中大量繁殖,用于合成药物及其他物质,有助于保持人体健康。如用细菌合成的胰岛素可以治疗糖尿病。3.细菌可以使人患病。如肺炎双球菌可以使人患肺炎;有的细菌能使食物腐败变馊,误食后能引起食物中毒等。4.细菌可以提供燃料。沼气的制造就需要甲烷细菌。地层中的天然气中含有约20%的甲烷,它们的产生也离不开细菌。5.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也离不开细菌。在大豆、花生、豌豆等的根部膨大处都有根瘤菌,它们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含氮物质。6.右下角空白的设计目的是提示学生还可以从多方面探究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情境图解读教科书展示的是学生搜集的细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资料。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很密切:以上几种清况只是列举了细菌与人类几个方面的关系。细菌和人类还有其他方面的关系。如,在人的肠道内也充满了细菌,其中一些细菌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一些细菌能合成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还有一些则与致病的生物展开搏斗,使有害细菌不能附着在肠道上,保持肠道健康。人们还可以利用细菌来分解处理垃圾等。教科书中展示的这组图仅是一种活动提示,目的是提示学生要从多个方面来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资料卡教科书展示的资料卡,简述了细菌的主要特点及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资料卡的阅读初步了解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教学建议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展示相应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交流认识到: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只有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单凭课本上资料卡的介绍,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可提出问题:广阔的自然界每天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几亿年过去了,死亡的动植物为什么不会堆积如山呢?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细菌促进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图或动画软件把腐生细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细菌繁殖小游戏一张报纸对折30次后的厚度教科书在提供活动情境图约同时,还提供了一个有关细菌繁殖的资料卡。通过模拟游戏和资料卡,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认识细菌的繁殖方式。教学时,这两个小游戏可以任选其一,也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做不同的游戏,还可以设计其他的活动,只要能让学生体会到细菌繁殖的速度惊人即可。情境图解读教科书提出了“细菌繁殖小游戏”的自由活动指向,展示了两个模拟细菌繁殖的小游戏:1、是用大米做细菌繁殖的模拟活动;2、是用报纸做细菌繁殖的模拟活动。3馒头发霉了探究馒头发霉的原因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情境图解读教科书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了活动前需要准备的各种物品和资料,目的在于将本次探究活动提到课前。一方面要求学生课前注意观察馒头和橘子发霉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各种方式搜集、整理有关真菌的资料,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为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做材料上的准备,明确探究的主要方向,使学生在观察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教学建议本课探究活动需要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前,要求学生完成第一项活动准备的内容。教师要提前几天让学生把馒头或橘子装在透明的塑料袋里,封口,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带到课上研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物品发霉的原因,课前师生要尽可能多地准备好实验用的各种材料和观察工具。第二课时前完成第二项活动准备的内容。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供查阅的各种资料,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和网络教室,保证学生能获得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观察与交流探究馒头发霉的原因情境图解读桌子上摆放着两个装有发霉的馒头和橘子的密封塑料袋,其中一名同学正借助放大镜观察馒头和橘子上的霉菌,并和另外一名同学交流,猜测馒头发霉的原因,其余两名同学正在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教科书还利用注意图标:“观察时不要打开塑料袋!”提醒学生观察时可以透过透明的塑料袋直接观察,而不要打开塑料袋。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防止孢子散落在空气中;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在观察时闻到难闻的气味。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放大镜对馒头和橘子上出现的霉菌做进一步的观察,了解霉菌的特点,获得新的发现,产生疑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馒头才会发霉?”并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测:“天热的时候,馒头容易发霉,我想馒头发霉可能与……”为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馒头发霉的原因做好准备。教学建议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起学生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馒头和橘子。通过观察尽可能让学生
本文标题:青岛版学习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基础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2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