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从“城”看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发展和城郭之制分析
从“城”看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发展和城郭之制牟怡201313091前言“城”是一种大规模的永久性的防御设施,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城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对私有制的产生乃至阶级和国家的起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进行统治的据点,同时也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一、“城”字释义“城”以护卫之意造字,是个会意字。金文的“城”: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用一个圆圈(城围)将上下对峙的两个城楼连接起来,右边则是一把大斧(戍),且锋刃朝向城楼和城围。小篆的“城”:省去了左边的城楼和城围的合体图形而简化为“土”,从而成为一个“从土从城”的会意兼形声字,表明城是用“土”筑“成”的,而“成”属“戈”部,含有用兵器守卫之意。古城示意图《说文》“城以盛民也。”《墨子》“城者所以自守也。”古汉语中,“城”和“国”两字的意义相通:“匠人建国,水地以县。”(《考工记》)在诸侯林立的先秦时代,一国不过一城而已。这种种释义虽各有侧重,但其本质含义是一致的,那就是:护卫。周金文“国”字即是“或”字,古代从土与从口是同一意思,与“城”字从戈从土相似。《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鞘之险。”国和城是可以相互借用的字。《说文解字》口部:“国,邦也。从口从或。”邑部:“邦,国也。”殷商甲骨文尚没有或、国二字。周代早期金文中,国字作或,表示执干戈守卫土地;晚期孳乳为国者,是加口(音围)以为国界。在上古文字中,“封”、“邦”实为一字,是封土成堆并植木其上之形。《考工记》: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郑玄注:“国中,城中也。”《仪礼·既夕礼》“至于邦门”,郑玄注:“邦门,城门也。”营国,就是营城。“城”有二义一“城墙”二“城市”,后者之“城”字由前者而来,显然因为城墙就是城市的一个代表性的具体形象要素。《说文》“城,以盛民也;墉,城垣也。”可见,城墙是城市的一个代表性的具体形象要素。城就是一个由墙围合起来的人类聚居地,一座城就是一座围以墙的硕大建筑物。城和墙是不可分的。从考古学范畴来说,城的主要标志是围墙,无论是土城、石城或砖城,都离不开围墙。二、城的起源与发展《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左传·襄公七年》“民保于城,城保于德。”《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早期城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实际上只不过是些有围墙的村落。原始社会末期,生产不断发展,财富积累增多,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由于掠夺财富、宗教偏见和血族复仇的原因,彼此不断进行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敌对部落的侵袭,筑城自守显得非常必要,因而城便应运而生了。早期城的修建,主要从军事目的出发,这种目的一直延续了好几千年。《汉书·食货志》“神农之教日,有石城十初,汤池百步。”《汉书·郊祀志》“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中州杂俎·郡邑》引《轩辕本纪》:“黄帝筑邑造五城。”《世本》“鲧作城郭。”《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初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古史传说中的神农时代,大约同仰韶文化时期相当,黄帝时代大约同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早期及其相当诸文化类型的过渡时期相当,唐尧虞舜时代大约同龙山时期诸文化相当。仰韶或仰韶向河南龙山文化过渡时期有没有城,迄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但从各种迹象分析,那时候已经具备了建城的条件。古代城池的取形大都采用方形,历代都城几乎无一例外,如秦咸阳城、汉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曹魏邺城、明清北京城等,就连州县一下的小城也十之七八是方城。不规则的城池自然也有。有的没有城角,叫抹角城,如山西可岚城;有的城池一角或两角做成大圆角,像扬州城;有的城形成长卵形,如贵州贵阳旧城;有的呈乌龟形,如吉林旧城(永吉);有的呈葫芦形,如桂林旧城;有的呈菱形,如南宁旧城(邑宁);有的呈椭圆形,如衡阳旧城;还有的城既不圆也不方,四面城墙弯弯曲曲,城门也分不出东南西北。三、“城”与“城市”市是人们进行交易的特殊场所,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商品交换,便产生了市。《说文》“市,买卖之所也。”《易·系辞》“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书》“黄帝始穿井。”《说文》“八家一井,古者伯益初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祝融作市。”《后汉书·循吏传》“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称市井。”市的起源尽管甚早,但起初并未设在城内,往往置于村外道旁或井边。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换的扩大和需要,便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内设市,城市方才生。这时,历史已经跨过了阶级社会的门槛。《诗·鄘·定之方中》毛序“文公徙之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孔颖达疏“文公乃徙居楚丘之邑,始建城,使民得安处,始建市,使民得交易。”所以,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城市”这个概念比“城”的内涵深,而前者外延所包含的对象分子却比后者少;城与城市属于同一系列的概念,城市这个概念包括在城这个概念的外延之中,城为种概念,城市为属概念,二者之间有从属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城,特别是早期的城,主要是指其围墙建筑而言,它同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四、“城”与“郭”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往往将城与郭并称。《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释名》“城,盛也,盛受国都也;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一般来说,内城叫城,外城叫郭。统而言之,都是指的围墙建筑,均可称之为“城”。“城郭”一词道出了构成中国古代城市的领域划分——“城”和“郭”。神话中有鲧始造城郭的故事。“尧听四岳言,鲧曰:‘帝遭天灾,厥黎不康’。乃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世本》张澍注引《吴越春秋》)。早期商代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城内是大量的宫殿基址,一般居民居址则主要分布在城外,特别是城南商代遗存主要分布范围基本上限于外夯土墙之内。因此,古人是从两个角度区分城与郭的:其一,从城市布局来区分,则“内为之城,外为之郭”;其二,从职能来区分,“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布局,自然可以证明内城是保卫君主的,而外郭则用于抵御外敌人侵。也就是说,内城是城市内部阶级矛盾的反映而外郭则是防御外敌的需要。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内城外郭的布局是古代城市与生俱来的特征。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出现的一些城市里,并没有同时修筑城与郭。这是由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商品交换不发展,个体私有制不发达,未能冲破血缘关系的束缚。氏族部落显贵必须依靠本族人的支持和拥戴才能巩固其地位。故而他们十分重视缓和其族内矛盾,协调血缘亲族的关系。《尚书·尧典》称赞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然而,当时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十分频繁。为了防御外敌的人侵,保护本族人的利益和安全,有必要修筑坚固的防御设施。商代夯筑技术的发明又为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因此,城堡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很明显,它的职能只是防御外敌而不是氏族部落内部矛盾的物化形式。当时居民族属单一的大多数城市,是无须修筑内城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都城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改变了城市的面貌。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贵族与庶民百姓的聚居区明显的区别开来。从而在同一城市的内部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区域并以城墙相隔离。然而此时并非外郭环绕内城,多是并列而置。这一时期的城市大都既有城又有郭,但见不到内城外郭的布局,基本上都是两城或数城比肩并立。这使我们仍然无法从布局角度区别城与郭,仅能从同一城市内部各部分居民身份的不同,从职能上分辨哪一部分为城,哪一部分为郭。燕下都故城遗址平面图(据《河北易县燕下故都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1期)内城外郭的城市布局是在封建社会中随着专制皇权的日益加强而逐渐形成的。它是皇权至高无上的休现,是分隔君主与臣民百姓以表示君主独尊的形式,是城市内部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化的结果。东汉洛阳的北宫是城内最重要的宫殿建筑,自汉明帝永平三年开始动工,至永平八年冬十月竣上。历时六年,工程浩大。考古发掘资料指出汉魏洛阳城中北魏所修筑的宫城正在东汉北宫故地。它位于汉魏洛阳城中轴线的北部,处于控制全城有利的地位。实际上,北宫在东汉一代已起到了内城卫君的作用。至此,中国古代都城中位于城市中轴线上的内城护卫君主,而外郭防御外敌人侵的布局定式至此时已基本形成。北魏洛阳平面推想图小结“城”是一种大规模的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产生于中国社会原始社会末期。我们通常所说的城,特别是早期的城,主要是指其围墙建筑而言,它同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往往将城与郭或池并称。内城外郭的城市布局是在封建社会中随着专制皇权的日益加强而逐渐形成的。
本文标题:从“城”看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发展和城郭之制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3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