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范畴,如:《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与沉》、《声音的产生》、《谁的本领大》、《谁能传播声音》等等。所以探讨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总结规律——应用规律。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比如:《杠杆》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二、假设实验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例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猜想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泥块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泥块在底部有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假设实验和包括制定实验方案,《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制定的实验方案是:把物体放入水中。各小组把制定的实验方案在班内交流,其他小组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如果方案切实可行,就进入验证阶段。这样做防止学生盲目实验,浪费时间。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节,有的小组制定了把物体放入水中的实验方案,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都觉得此方案简单、可行,因此都可按此方法进行实验。三、验证实验根据假设实验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假设实验方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信息。如《有趣的浮沉现象》,学生们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都放入了水中,记下物体的浮沉情况。四、总结规律各小组通过实验现象,发现总结出实验结论和规律,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建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此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创设民主氛围。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的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2、允许学生犯错。在交流时,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无所顾忌。五、运用规律在学生总结规律之后,让学生利用规律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仅仅是对规律认识的深化,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课,学生得出“一般情况下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规律后,教师出示“电线杆之间电线较松”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一般都会比较松”?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解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附:认识自然规律为中心的课型案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科学。3、学生能感知热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活动准备:大塑料袋、纸蛇、纸伞、蜡烛、火柴、蒸发皿、瓶装酒精、实验记录表、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录像,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课件:热气球图片和点火升空的录像。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关于热气球,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关热气球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设计意图:把研究的问题定位在: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升起来,缩小了探究的范围,使探究主题更加明确。]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一)提出假设1、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2、生猜测:点火后有热气,热气会把热气球顶上去。为什么这样猜测?[设计意图:1、让学生明白猜测也是需要依据的;2、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感知,比如: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烟囱的烟向上冒出……]3、师补充讲述:你的这种猜想包含有两个方面:(1)点火后有“热气”(2)“热气”会升上去板书猜想。3、师讲述:猜测很重要,可是,科学研究不能光靠猜测,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二)引导学生设计初步方案1、谈话:点火后有“热气”吗?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呢?2、鼓励学生大胆说方法:如用手感觉、用空瓶上套气球来观察……3、一生上前示范用手感觉的方法,师提示:当未点火时,蜡烛上方有什么?师故意问:没看见空气呀?为什么说有空气?[设计意图:1、巩固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空气是看不见,它无所不在;2、为学生认识“热气”就是受热的空气做铺垫]4、各小组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实验5、汇报:说一说,在刚才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6、小结:通过亲身实验,证明了点火后,确实有热气。热气也就是受热了的空气,简称热空气。〈板书:热空气〉三、设计最终方案,实验验证1、谈话: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还感受到热空气在向上升〈顶〉,热空气真的会向上升吗?2、出示实验材料,并简介示范蒸发皿、酒精的用法:[提示注意安全用火。一旦着火,迅速用湿抹布盖住],你能否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呢?3、生设计方案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5、分组实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设计意图:用记录来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空气受热后的体积变化、轻重变化、运动情况等]四、总结规律1、汇报:说一说实验中有什么现象?〈生带记录表于投影仪上展示汇报〉2、小组讨论:点火后塑料袋胀大了,说明了什么?塑料袋胀大时,手有种被向上拉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在上升〉3、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4、谈话: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出示实验材料),看哪组最先利用它们让纸蛇、纸伞转动起来。5、生实验汇报4、讨论:纸蛇、纸伞为什么能转起来?6、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纸蛇、纸伞转动。这组实验再次验证了热空气会上升的性质。[设计意图:单一的结论作为科学依据太单薄,科学结论需要多次验证。]五、运用规律1、现在谁来解释一下,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能升起来?2、生答。师评价。六、拓展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1、讲述:热气球是利用了热空气的的原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一原理?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热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课件)3、谈话:热空气为人类做了很多事情,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的资料呢?4、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师补充展示相关资料课件。以学习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这种课型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技能为核心,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实现学与做的统一。它适用于科学教材中关于设计制作、测量、种植、分类、鉴别、观测等相关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演练,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反思改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多媒体、歌曲、图片、游戏活动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操作要点:1、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倾情投入。2、创设的情境如果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发生冲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尽量使情境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自己也见过、做过,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觉得自己如果认真对待也能做到。4、情境要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环节二:探究演练,学习方法这一环节是学习科学方法课的重要部分,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潜能,可按不同的途径途径开展活动。1、有些课程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无意识的运用过,并已经了解过。如《指南针》、《种辣椒》等。这样的课程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学:初步尝试交流评价——讨论归纳规范操作(讲解演示)——再次尝试教师指导。第二环节可以按照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一种方法或同时出现。可以采取组内交流或全班交流。2、有些课程内容学生知道甚少,甚至没有任何经验,如:四年下册《岩石的科学》这一单元中的《认识岩石》、《做个岩石百宝箱》等课。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讲解示范讨论归纳——模仿练习交流改进——独立操作教师指导。3、有些课程带有明显的制作痕迹。如:《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等,可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大胆设想自己设计方案——限定材料合理制定方案——指导点拨动手完成制作。操作要点:1、交流是认真倾听、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有效性。避免课堂交流是一言堂局面;流于形式,学生么有深入思考;避免交流时间短促,学生意犹未尽。2、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如果内容简单可以把可以把课堂完全开放给学生,选择经验丰富的学生做“小老师”既要.以点带面,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绪,还要注重学生锻炼机会的均衡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3、教师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演示示范要操作规范、科学准确无误。4、教师可以亲自演示。5、学生不仅要知道怎么做,会动手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否则只能是照“葫芦画瓢”,很难形成方法。还要因地制宜,选择简单、易得、操作性强的训练材料。环节三:运用方法反思改进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经理不会到会,由不熟到熟的过程。再通过反思自己操作时的成功和失败之处,通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课课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3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