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深刻”的内涵“深刻”是高考作文对立意的较高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现象入手,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理性概括。如果我们能透过现象的迷雾,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就能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写记叙文,就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应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2.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有后果就必然有前因。要善于探究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借助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所持观点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有时代感、前瞻性,并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产生心灵共鸣,灵魂震撼,思想升华。二、“深刻”的技法(一)寻根问底思维法1.内涵就是采用追问的方式,自问自答,以形成一系列的观点、看法,供立意、构思时参考。2.示例关于“素质教育”:为什么要素质教育?因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为什么负担过重?因为考试压力大,竞争激烈。为什么竞争激烈?因为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什么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不足。为什么实力不足?……点评:高中生说不好“素质教育”的话题,尽管他们身受学业过重之苦,但这样一层层的追问,学生就能明白其中道理,故而就能想的较深,“寻根问底”发散之后再作聚合提炼。选择适当角度,确定一个中心;继而选择并梳理与之相关诸点,理清思路,列成提纲。(二)逆向思维法1.内涵确立一个鲜明中心,阐述一个深刻道理,也可从问题的对立面去考虑。但要经得起自我反驳,使说理周密,不带片面性。用逆向思维法可能会有创新的、独到的深刻见解。2.示例(1)不要班门弄斧(弄斧要到班门,这样才能超越自我,符合当今社会的竞争形式)(2)莫学杞人忧天(要有“忧天”意识,像环保、计划生育)(3)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一个人成才关键是内因)(4)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臭皮匠不可能赛过诸葛亮,一般人才与精英人才之关系)(5)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癩蛤蟆为什么不能吃天鹅肉,只要有理想,有追求)(6)知足常乐(不知足才能常乐,人在不断进取中享受过程的快乐)点评:运用逆向思维一定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对有些传统的得到公认的说法不要轻易地否认,所谓“逆向”,有时不过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而已。应当注意的是有些“敏感”问题、国家政策等,不可妄言,不要去“逆向”。(三)比较思维法1.内涵通过与相关或相对事物的比较,或求同,或求异,以正确地认识事物,把道理想透。2.示例关于“协作精神”协作精神——人云亦云、和稀泥、折中主义、江湖义气协作精神——互相帮助、相辅相成、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协作精神——尊重、理解、宽容、谦让协作精神——竞争点评:以上各组概念,有的貌似而实异,有的看似矛盾对立,其实联系紧密,相辅相成。若能就有关观点再作发散联想,对与其相似、相类、相对的观点、见解作求同或求异的思考,我们会把有关道理想得更全更深。(四)发散思维法1.内涵就是联想相关观点。或由一个观点、一个话题向不同方向作辐射式联想,或一层深入一层地想下去。联想中,随手录下有关观点、看法,供构思文章时选用。2.示例关于诚实人(1)做诚实人,说诚实话,办诚实事;(2)做人不能诚实,诚实人吃亏;(3)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4)诚实人终究不吃亏;(5)诚实不等于愚蠢、糊涂、无能;(社会中的事例)(6)诚实人朋友多,朋友多了路好走;(7)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搜索正反两方面名言、事例)(8)诚实与虚伪点评:发散思维法,其实包含了“追问法”与“反观法”,它的思维空间更广泛,视角更开阔。“发散”中录下的有关观点、见解,只供我们构思文章时参考,选用,并非都得写进文章里。(五)上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实际上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且以“说谦虚”这一论题为例:论题:说谦虚1.寻根问底法:为什么要谦虚?虚心使人进步。为什么虚心能使人进步?虚心可知不足,知不足方会思进取。2.逆向思维法:虚心使人进步——虚心不一定使人进步(虚心与进步之间不是必然的联系)3.比较法:谦虚——虚伪、自卑、甘拜下风、得过且过谦虚——尊重、理解、宽容、谦让谦虚——进取、追求、竞争经过以上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我们可能就“说谦虚”这一“旧”话题,考虑出新的深刻的见解。一、高考真题(2009·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常识”这个词语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在所给材料中并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任何明确的指向,一句话,只要是生活中的常识均可写。比如,“一叶落知天下秋”“础润而雨”“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吃一堑,长一智”等。总之,本题可写点极多。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下列三点:一、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三、充分调动语言积累。二、佳作解读别拿常识不当干粮①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包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标题拟得好!比喻型的标题形象生动。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要从题目开始,掌握拟写题目标题的方法也是作文训练的重要一环。①段并没有直接写常识,而是来了一个假设。开头似异峰,突起在眼前。这样开篇不凡,为下文写常识起到很好的对照作用。②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迷茫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②段列举中学生生活常识匮乏的情况,可谓切中要害。这样的内容切合现实,和上文写的科学知识掌握得好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要掌握好常识的观点得到了一次很好的论证。③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教育的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是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声:“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③转入分析说理,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就是要重点分析的地方,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高度关注,议论完全跳出了小我,而且关注的是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学校教育。观察得仔细,思考得深刻,因而才有了学校教育缺乏常识教育的议论,完全是有感而发,因而使文章更具真情实感。作者的态度非常鲜明,“拍案而起”“高呼一声”,那是发自内心的呐喊,表现出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发议论就应该发别人之未发,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④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俨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时时都打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④重视常识教育源于常识是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一门艺术,一针见血。接着分析当下学生常识欠缺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误。这样普及常识的必要性的议论就深入人心了。连续设问,问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这样的议论颇有气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议论文的语言也是须精雕细刻的,句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⑤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了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⑤这里论述为什么要重视常识教育的第二个理由。这里有一个地方的表述不够准确,“苹果落地”是一种现象,不能成为常识。这里的议论有理有据,段落的组织非常严谨。⑥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⑥前面分别谈了常识的两个作用,一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二是科技的基础。这样为什么要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常识普及的看法就自然而然成立了,同时把问题的分析更引向了深入:不但要重视常识,而且要在对常识的运用中推陈出新,具有创新意识,这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⑦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⑦对全文进行一个总结,总结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用形象的呼吁作结,比喻生动贴切,为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写作借鉴好文章总是要体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独到的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深刻见解,切忌人云亦云,或简单照搬题目的指引。本文就是在提示语范围之外行文的代表作,同是谈常识的作用,但作者巧妙地找到引发自己思考的触发点,把电视剧名《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借用过来,形象地阐明“常识”就是生活的主粮,这样常识对生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这样的联想,这样的构思真可谓一箭双雕。高考作文深刻的三大失误:一、缺乏分析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事实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的支撑,主题就会成为一堆废物。“缺乏分析”是指有的考生在作文时,没有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写进文章的事实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只是将它们堆砌在一起,不认真地甄别、分类,也不对事实材料进行提炼剖析,因此事实材料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自然也就不可能有深刻的见解了。如2008年高考辽宁一考生依据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所写的作文《在追求自我价值中成功》,文章虽然提及了“价值”问题,但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这样写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千年的悲歌,或许吹干了易水,但却吹不散这位英雄的英魂。荆轲——这个刺秦路上的英雄,他直率、忠贞的个性让他选择了永不回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有忠心,却报国无门,而他的肝胆却永照青史,在那个浑浊的世界中,他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是那个时代的先驱者,不愿与其他人同流合污,因而怀石怒沉汨罗……在他心里,国最重,家最轻,五年回归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者。他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梯,留给后来者攀登……作者列举出荆轲、屈原和钱学森三个事例后,却不能很好地过渡到现实,无法结合现实对文章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深入论述,而只是泛泛地列举,文章就显得浅显,缺乏深刻性。二、泛泛而论万事万物都有来龙去脉,一些考生由于受思想认识的局限,对事物的分析往往只停留在表层上,只看到表面现象就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只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因此在文章中对事物的外在现象大说特说,所引用的事实也停留在这一层面,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无法由此及彼地展开,以致分析肤浅,泛泛而论。如2008年高考福建一考生的作文《生活是一条多彩的路》,文章采用议论文“总—分—总”的结构,通过“甜味的路”“苦中带甜的路”“苦涩的路”这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观点、举例论证,最后又以“坚信自己选择的路,品味路上的味道”点题并总结全文。该文思路清晰,结构合理,但文章的得分却不高。究其原因,我们来看并分析“苦中带甜的路”的部分:当一个人追寻新路,或许会遇见鲜花,或许会碰到荆棘,更多的是花团锦簇中的荆棘。当哥白尼推翻传统的“地心说”时,在黑暗的荫庇下,在现实的迂腐中,人们给予他更多的是嘲笑、愚弄
本文标题:(三维设计)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专题15 写作 第9讲 发展等级特征之一――深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3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