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单元六教育信息化中的教师
单元六教育信息化中的教师单元目标:▲一、把握教育信息化的涵义▲二、了解教师应当担负的角色▲三、熟悉教育新技术有效运用的要领一、教育信息化的涵义(一)教育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二)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三)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途径(四)教育信息化的实际影响(一)教育信息化的社会背景就技术层面而言,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是数字电子媒介的兴起,计算机与网际网络的普及以及种种文件的处理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应用。1、信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影响—正面、负面2、教育面对的挑战3、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讨论1、信息技术正面影响2、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正面影响(1)从文化方面看,网络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媒体革命,它突破了任何组织、民族及国家的限制,成为一种多元性世界广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文化参与的机会,有利于人们生活观的更新;(2)从经济方面看,网络正在塑造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网络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进程;网络的发展以创新为动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3)从人类的生存环境看,网络的出现使人类多了一个另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精神与物质、过去与未来、可能与现实、真实与虚假都变得一片模糊,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是人类发挥创造性的用武之地。(4)从人类交往方面看,网络使人类的交往冲破了工业社会交往的限度。(5)从人类思维方式看,网络使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跃迁。从宏观上说,人类思维方式将在鲜明个性的前提下,形成更多的共性;从微观上来说,网络能够全面刺激人的感官,使人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加大思维中的科技成分,促进多种思维方式共生共进。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1)信息资源的抢夺和垄断,(2)文化环境的“污染”,(3)人与社会的严重疏离,(4)人际交往的淡漠2、教育面对的挑战(1)新的技术正在创造一种文化和教育的环境,使某些类型的信息和学习的资料来源有可能呈指数式增长及呈多样化的态势。新的信息技术将会对教育系统、教师、学生在获取、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新的信息技术在扩大和改进遥距教育及开放式学习系统方面又能达到什么程度?在扩大技术运用于教育及社会的过程中,谁可能获益,谁可能受损,且蒙受什么样的损失?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误用或滥用新的技术所必然带来的潜在危险——文化支配带来更大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2)人类在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于缺乏信息,而是来自于缺乏个人与集体的社会文化的情感的和道德的发展(主要体现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3)一个最严重的挑战就是如何使用新技术,才能减少而不是扩大贫富差距,才能避免少数群体的文化和语言进一步边缘化。(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公平方面)3、教育信息化历程(1)在国外,电脑辅助教学大约于1959-1959年已出现在美国,如欧洲、日本和澳洲,则大致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或20世纪7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被引入学校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计算机本身功能的扩大和改进,以及公众对计算机教学技术的期望和乐观,使得各国政府都视计算机为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改革中给其以重要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学校可以获得的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适合解决问题方法的交互式计算机程序;因特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随时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学习过程个别化,并可使学生摆脱对作为知识来源的教师的依赖。(2)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历程(1)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制定和加快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这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在我国的正式启动。(2)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成立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专门负责中小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应用于研究工作。(3)1990年以后,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教育界成为热点,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兴趣。(4)1996年,教育部拟定了关于100所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试点项目的五年计划。(5)1999年,教育信息化被列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6)2000年,网络教育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领域之一。(7)2000年10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随后,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开始进走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二)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1、国外经验教训的启示2、我国教育界新近的讨论3、教育信息化寻求的目标1、国外经验教训的启示1981年法国出版的《世界教育史》提及,电脑辅助教学的发展带来的三个主要问题是:关于设备(硬件)的规模;关于系统和使用者之间“对话”的质量;“教学资料”(软件)的生产中的方法论和技术问题。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实验研究》指出:计算机能否服务于一个人道主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能否鼓励一种内生文化的发展;教师能否迅速掌握这一技术,并提出自己关于教材的要求;采用何种方法才能使教师尽快熟悉应用于教育的数据处理;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方面,是否没有认识到计算机的真正功能;应在什么年龄、靠什么方法让学生接触电脑;许多实验与实际应用表明,计算机可以在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中有重大贡献,但其局限性和长期性又如何?1986年底,澳洲学者乔纳桑、安德森在追述语言实验室的命运时指出,对眼前实验室的教育投资的失败有三个主要原因:一开始就缺乏好教材;所依据的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理论;教师和学习者感到不是他们控制了技术,而是技术在指导他们。这些教训对所有计算机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很好的教训。1987年,法国学者亨利、迪厄泽德在总结本国过去五十年的“计算机与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指出:设备(硬件)建设、师资培训和软件生产是这一“发展过程的三中心”。1996年2月美国宣布的:“技术与文化挑战”方案规定的在实践中易于界定的四个目标:全国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受到培训;所有的师生在其教室中都将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计算机;每个教室都与信息公路连接;有效的软件和网上学习资源将成为每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结论从以上研究结果和发展目标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是: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师资培训。2、我国教育界新近的讨论我国学者黄荣怀指出:借用国家信息化六要素的观点认为教育信息化有三个要素:第一,信息网络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要建立网络,首先要有物理上的连接,同时还要有配套和相关的网络软件、系统软件等。第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信息化中的资源除了通常的在媒体转换意义上的信息资源之外,还包括事务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繁荣数据和信息也是资源,而且其重要性也不亚于媒体转换意义上的资源。第三,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我国正在分三个层次推进信息化教育:推进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普及应用;组织学校上网,利用上网资源,推进网络的普及于应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并提供大量的学校资源,以此为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共同论点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的构成要素包括三个方面:(1)硬件建设(2)软件研制(3)教师培训3、教育信息化寻求的目标讨论:教育信息化在哪些方面改善教育?通过更好地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资源,改善和发展教育系统(宏观层面)和教育教学过程(微观层面),既提高学习的个别化程度,又扩大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使教育得以优质、高效和公平。(三)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途径教育信息化的标志:(1)教育目标体系信息化;(2)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3)学校教育学环境信息化;(4)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5)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6)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信息化;(7)师资培训信息化;(8)教研、科研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主渠道和应用模式教育信息化的主渠道是教育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教育信息化绝不是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建设,而必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应用目前在国内外的模式表现在: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我国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我国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其中,现阶段最主要的途径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4年广州市的中考加试信息技术课程。全国也正在加紧研究与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这种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案例2004年7月19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对外发布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培养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新一代公民的重要举措。从2001年到2003年,全市教育系统实施《2001年至2003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质的飞跃,教育网络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市已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始于1990年。我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730所,在校学生数达190.2万人。总体目标是:经过3-5年努力,使我市教育信息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处于全国先进水平。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教育信息化预期指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各级各类学校上网率达到95%;教育和科研网络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覆盖率达到90%;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达标率达到50%;中小学生计算机人机比例:高中达到8:1,初中达到10:1,小学达到15:1;中小学校专任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达标率达到95%;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市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应用覆盖率达到90%。2003年10月底的一项全面调查显示,广州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2123间,电子阅览室365间,学校配置的计算机总数达到145413台,其中学生用计算机数达到103293台,全市中小学(含民办学校)的在校学生与学生专用计算机的比例(生机比)为13.82:1,教师用机比例(师机比)为3.65:1。多媒体教学平台达到10848套(包括简易平台)。全市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数量达562个,比2001年增加354个;大部分区县级市中小学校基本达到“校校通”,广州全市实现“校校通”的中小学校达1393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71.1%。12个区建成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学校总数为313间。全市中小学数字化图书达到895万册,教学资源存储总量为48690G。开通学校网站的学校总数为525所。(四)教育信息化的实际影响1、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范围——全面2、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性质——正负面影响取决于人类而不是技术1、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范围教育信息化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促进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着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过程、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等等。。。。。。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学校技术教育工作会议(2000年10月)上说,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学习形式和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效率,并增加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范围应涵盖教育要面对的三大挑战。(可重复三大挑战:在学习过程中要应对的挑战;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在各国之间,尤其是在各国内部存在的享有信息及其技术的机会不平等中遇到的挑战。)2、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性质在国内,对新技术抱有极大希望者认为,新技术可以治愈教育上的百病,而对新技术持怀疑者认为新技术带来的问题比它所解决的问题更多
本文标题:单元六教育信息化中的教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