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1)以上两段文字分别指哪两个选士制度(2分)
1制度(一)根據「簿世」、「狀」、「品」作為選用人才時之參考,並將人物分為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二)「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書、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此歲舉之常選也。」《新唐書‧選舉志》(1)以上兩段文字分別指哪兩個選士制度?(2分)(2)試分析制度(一)對當時政府在挑選人才所形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9分)(3)試從制度(二)選拔官吏的過程說明其能否針對制度(一)在人才選拔方面的負面影響。(6分)(4)承上題,你認為兩朝之選士制度是否對其政局有影響,試加以評論。(4分)參考答案:(1)制度1:魏晉南北朝之九品中正制。(1分)制度2:唐之科舉制度。(1分)(2)正面影響:統一用人標準: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重視品第,使吏部授官用人有客觀標準,不但有利於國家選用人才,而且可革除不稱職的官吏,有澄清吏治的作用。(3分)負面影響:(1)九品中正制施行既久,中正官多由世族出身,品評人物只問出身,不問賢愚,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3分)(2)九品中正制發展至後期,官位多由高門子弟壟斷,他們祟尚清談不理朝政,使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日趨腐化。(3分)(3)唐之科舉制能針對九品中正制所產生的流弊。(a)就選拔官吏過程而言,唐之科舉制較九品中正制客觀,因為唐代士人科舉及第後並不是立即授予官職,要再經吏部的釋褐試,才能做官,吏部重視士子的學問與才德,以身、言、書、判作為甄選的標準。(3分)(b)唐代以科舉取士,開放仕途,用人只問賢愚,不計出身,打破了豪門世族壟斷政壇的局面,消融社會上門第的觀念。(3分)(4)考生可自由發揮,言之成理即可。(4分)2評估模擬考試考生之表現考生人數:151(共四班人數)選答此題考生人數:合共34名第一小題:*約有九成同學能準確無誤指出制度一是九品中正制,而制度二是唐之科舉制,只有少數誤以為是漢代之察舉制及九品中正制。分析原因:由於這兩段節錄文字正一針見血將兩種選士制度最明顯的特徵敘述出來,而學生能分別寫出答案,可見他們能理解基礎知識。第二小題:*表現平平。一般學生審題不清,以致未能清楚分辨九品中正制在挑選人才方面所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以致誤將門閥政治當作正面影響。*有部分學生只能對九品中正制之負面影響,如門閥政治及門第社會作表面之分析,其餘更將重點放在社會風氣上,未能緊扣題目「在挑選人才所形成的負面影響」,令答案欠圓滿,失分不少。*有學生對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之過程所知不多,特別是對中正官之出身與評選結果欠缺客觀之關係。3分析原因:同學對史事發展過程認識不夠全面,印象亦模糊:尤其對於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實不失為救弊之法,為挑選人才提供統一標準,這是它的正面影響,但由於現行課程中有關九品中正制的課題主要集中討論其流弊;加上其正面影響亦很少出現在會考試題中,故同學往往忽略這一部分,最後影響表現。第三小題:*表現欠理想。其中有同學對唐科舉只有粗略的印象,繼而對於兩者之間在選拔人才標準之分別,只能作泛泛而論。*約有三成同學未能根據題目要求,按唐科舉制選拔官吏之過程進行分析,誤將科舉科目內容當作選拔官吏的過程作答,又未能道出科舉制之客觀精神,便硬說科舉制能針對九品中正制之流弊,對於此點,顯然學生對於史識掌握得不夠準確,以致出現缺乏論據之答案。分析原因:此題要求學生比較兩制度之優劣,他們須具一定程度之思考、綜合及重組史料之能力,但礙於一直以來中史課程形成學生割裂地背誦史實來應付考試的情況非常嚴重,因此每當同學遇上類似試題時就完全不懂將兩者之因果關係互相比較﹐可見對史實脈絡糾纏不清。我相信學生表現不如理想,除了平日缺少訓練之外,還有是由於設計題目失當所致。第二點所問的是九品中正制在挑選人才所形成的正面及負面影響;而第三點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明白科舉制之設立目的是補救前者在選拔人才的漏洞,可見兩題之間是有脈絡及連貫性的,但第二題又問正面影響,以致學生有所混淆:究竟科舉制之出現是由於九品中正制之負面影響所致,還是另有其他原因?此外,題目文字不宜累贅,盡量簡潔清晰,因此,有修正第二小題的必要,4以免誤導學生。第四小題:*同學表現優劣互見。約有四成學生能就兩朝不同的人才及官吏質素與政局形成之關係,陳述了個人觀點,當中更不乏有言之成理的答案。*其餘學生對兩朝選士制度之內容欠深入的理解,故出現籠統或胡亂作答之情況。分析原因:此小題其實是承接及綜合上兩小題之分析而設,所以只要將九品中正制及唐科舉制下之人才與官員的質素作一比較,再配合兩朝政局之情況(一衰一盛),最後就自己的論點加以解釋即可。至於其餘同學表現欠佳,相信是平時過份依賴天書之資料有關,以致弱於思考,所以每當遇上比較題目時,便往往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經評估後試題有以下修正:制度(一)根據「簿世」、「狀」、「品」作為選用人才時之參考,並將人物分為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二)「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書、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此歲舉之常選也。」《新唐書‧選舉志》(1)以上兩段文字分別指哪兩個選士制度?(2分)(2)試分析制度(一)對挑選人才所形成的負面影響。(9分)(3)試從制度(二)之選拔官吏的過程說明其能否針對制度(一)在挑選人才方面的負面影響。(6分)(4)承上題,你認為兩朝之選士制度是否對政局有影響?試加以評論。(4分)5溫習目標:1.讓學生明白九品中正制與唐科舉制之選拔士人過程,並作一比較;2.讓學生理解選士制度的優劣對政局有重大影響。時間溫習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3分鐘發問—讓學生認識評價選士制度時的原則。引導學生指出一個客觀的選士制度才能為國家選拔真才,繼而能加強鞏固政權的效能。思考、回答問題及表達意見。10分鐘利用圖表講授—就兩朝之選士過程作一概括介紹。1.引導學生表達他們對兩朝選士制度的意見。(利與弊)2.展示模擬考試中表現較遜及較佳的舉隅,以達知己知彼的目的。(附件一)1.著學生參閱課本p.32-38分組討論:一組同學負責完成九品中正制之工作紙(一);另一組同學則負責完成唐科舉工作紙(二),然後分別匯報。2.著學生指出失分的原因。10分鐘至15分鐘歸納及提問—利用板書比較兩者在選士、入仕及仕途三方面之不同。1.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代入,看看自己適合哪種選士制度,並藉此帶出唐科舉制之設立,在某程度上能針對中正制之負面影響。2.展示模擬考試中表現較遜及較佳的舉隅,以達知己知彼的目的。(附件一)1.思考及發表意見。2.著學生指出失分的原因。10分鐘閱讀資料—就史家之不同評論,帶出兩朝人才之優劣與政局之興衰有著密切的關係。1.角色代入,讓學生指出選士制度的利弊對國家發展有直接的影響。2.展示模擬考試中表現較遜及較佳的舉隅,以達知己知彼的目的。(附件一)1.完成工作紙(三)並發表意見。2.著學生指出失分的原因。6工作紙(一)九品中正制挑選人才的方法思考題:(參閱課本p.32、33)(1)九品中正制以甚麼標準作為品評人物的依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認為這種品評方法客觀嗎?人為因素是否對評選有很大影響?試說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試扼要說明三項負面影響。又在這種情況下,這種選士制度能為國家選拔真正人才嗎?為甚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紙(二)唐代挑選人才的方法合格合格(由學館出身的官宦子弟)生徒鄉貢(寒門子弟可懷牒自列)中央吏部以中正官所定的品第作為授官的依據中正官品評人物後然後定品州郡設中正官,負責選士授官吏部釋褐試-身、言、書、判禮部7思考題:(參閱課本p.36-38)(1)試說明唐科舉制中吏部以甚麼條件作為授官標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認為這種選拔官吏方法客觀嗎?為甚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這種選士制度能為國家選拔真正人才嗎?為甚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書:(作歸納用)九品中正制負面影響唐科舉制(1)選士標準客觀嗎?主觀人才凋零客觀(2)入仕條件公平嗎?欠公允(∵注重家世,不論才德)士庶對立不問出身只問賢愚(3)仕途開放嗎?被世家大族壟斷門閥政治寒門及大族均有入仕機會提問:(1)唐科舉制度的優點在於選士標準較為公平客觀嗎?(2)唐科舉制是進一步開放仕途嗎?(3)角色代入:假如你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寒門子第,你會選擇哪種選士制度?為甚麼?(4)總的來說,你認為科舉制能否針對九品中正制在選拔人才的負面影響?資料(一)「陳群的九品中正代替了兩漢的察舉,人心和士風都日趨萎靡。晉武帝雖然在軍事上統一了天下,卻沒有挽回這種精神上的頹勢。當時表現在政治社會的風氣上的兩種嚴重的現象:一種現象是上從天子到貴族公卿生活的奢侈淫糜;一種現象是士大夫的清談之習。這兩種現象都是表現心理與生活的放縱和不負責任……」--陳致平《中華通史》頁47、48資料(二)「此制用意在用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來不斷的挑選社會上優秀分子,使之參預國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優點在使應試者懷牒自舉,公開競選,可以免去漢代察舉制,必經地方政權之選擇。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會階級之存在。可以促進全社會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而提高其愛國心,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於一個中央之統治。」--錢穆《國史大綱》頁3078工作紙(三)按以上資料,完成下表:魏晉南北朝唐代官員(人才)質素及態度政局情況假如你是君主,你會選擇哪種選士制度?試據史實加以評論。(約5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評
本文标题:(1)以上两段文字分别指哪两个选士制度(2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4624 .html